第三章 大禹治水(1 / 1)

大禹治水的故事我們都不陌生,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讓我們敬佩。然而,僅僅是因為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就足以讓他成為後來的領袖嗎?為什麼其他人沒成功他卻成功了呢?他比其他人更智慧在什麼地方呢?

讓我們以盡可能真實地還原那段曆史。

約在四五千年前,我國發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災害,我們北方的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衝毀了,老百姓在平地上沒辦法生活下去了。

當時的部落首領是堯,他看見這個問題非常著急,就召開會議,跟大家商量怎麼治好洪水害人的問題。他到處征求大家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誰有本事能治理好洪水呢?大家都說:“讓鯀去吧,他應該能治好洪水的”堯於是答應了讓鯀去治水。

說幹就幹。鯀指揮人們挑土運石,壘堤築壩,來阻擋洪水。洪水無處外流,就往上猛漲;鯀見水漲了起來,就又下令繼續加高堤壩。結果洪水來了,一下子就衝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厲害了。

鯀足足花了九年時間治水,但是最後卻沒有把洪水製服,大家都很失望。

後來舜當了首領以後,就派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很聰明,但他還是很尊重大家的意見。他接受了治水的任務後,就和人們討論治水的辦法。有人認為,擋水就是治水,否則就不叫治水。可是禹想:父親采用這個辦法白幹了九年,什麼也沒辦成,洪水照樣四處泛濫,給老百姓造成很大的損失。怎麼辦呢?

要想找到方法,必須實地了解情況。於是禹就去觀察和了解洪水的規律,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發現,洪水是根本堵不住的,因為水總是流動的,你在哪堵它就往別的地方流。於是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禹在治水的十三年中,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口,都沒有進去看一看。

禹三過家門而不人的事傳遍了各地,感動了跟隨他治水的民眾,更加齊心協力地工作。

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用了十三年,終於疏通了河道,治理了湖泊,洪水由高處流人低處,從湖裏流到江河,最後彙人了大海。一片片土地露出水麵,人們又重新回到陸地生活,修建房屋,種植莊稼,養牛羊雞犬,過上了安定的生活。

大禹最讓我們佩服的是:他有頑強的意誌!他跋山涉水,走過了黃河經過的每一個地方,不停地勘察、測量、籌劃,使這項工程任務一天天進展著,直到最後成功!

我們平時做事情總是不能堅持,比如寫日記就半途而廢了!因此我們要向大禹學習,鍛煉自己的意誌!不管做什麼事情,隻要自己能堅持不懈,勤思考,最終一定能夠成功!

大禹治水的過程中,發明了很多測量的工具,比如圓規、三角板等,我們今天小學中學裏還在使用這些工具呢,不過已經做了很大的改進了。禹采用疏導的方法治理洪水,受到他的啟發,人們利用同樣的原理在城市裏開溝挖渠,在城市下大雨時可以讓雨水流走,不淹沒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