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歲的楊青山進入高中後,變得越來越不聽話了,他似乎喜歡和他的爸爸對著幹。父親因此加大了“教育”的力度,一發現青山有什麼不對,就會給他一頓訓斥。麵對青山在足球場上的瘋玩,他給孩子報了一個小提琴業餘學習班,想以此來收住孩子的玩興。
自從被父親逼著上老師家去學拉小提琴後,青山和他酷愛的足球已經分別好幾個月了。嚴厲的父親堅決不允許他再踏入球場半步。每當他在老師家拉著枯燥的曲子的時候,對於足球運動的渴望使他痛苦難奈,他漸漸地對自己的父親產生了怨恨之情,並且這種怨恨在他所拉的曲調聲中漸漸地加深。楊青山在日記中寫道:“我恨自己的爸爸,希望有一天他在下班的路上能被車撞成一個植物人,這樣,我的爸爸就不會再這樣不講道理了。”
父親看出了其中的端倪,很快地就改變了自己對孩子的策略。一個周末,孩子的同學來約青山去踢球,父親居然答應了孩子的要求,父親唯一的條件是,要孩子帶老爸一塊去“練練腳”。周日的外出踢足球,雖然球踢的不是很精彩,但孩子卻顯得很高興,父親也很開心。回來後,父親對孩子說:“和你一起踢球,我鍛煉了身體不說,也感覺自己年輕了很多,在球場上能感覺到自己又回到了少年時代。”父親舒心地笑了笑,接著說:“你在球場上和那麼多孩子一起玩你喜歡的東西,那是你最開心的事,看來我叫你學拉小提琴是錯的了。這樣吧,爸爸準許你今後踢球。”聽完父親的這番話,青山的眼裏盈滿了淚水,這是孩子的委屈得到理解後,壓抑的心情得以釋放的結果,孩子對父親的怨恨也隨著眼淚的流出而減少了大半。
在那以後,父親改變了自己“專政”的態度,說話時特別注意少用“你應該”、“你必須”等強製性口氣了,讓孩子做事也試著用商量、征詢的語氣,父親改變了居高臨下的俯視式的教育。沒過多久,青山與父親的關係有了很大的改善。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多角度地去為孩子著想。比如:和孩子一起玩耍,和孩子一起說笑,和孩子一道爭論……在孩子的特點和大人的教育方式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最佳的結合點,隻有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父母才會把握好這個“最佳的結合點”。
1.平等對待孩子。對於一些事情,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苦衷,父母日常處事應從孩子的角度,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做事,不要處處顯示成人的優勢。
2.不要求孩子成為自己的樣子。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存方式,父母不要刻意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或做出什麼樣的事情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