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縮小“距離”:孩子有問題時,家長要當場解釋,也可以經過準備再解釋。對不正確的部分,要及時改正,樹立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有的家長不喜歡與孩子溝通,因為孩子的話往往很幼稚,而且他感興趣的事情,又是一些小孩之間雞毛蒜皮的小事,因此,有的家長不喜歡這樣的話題,並對孩子產生失望的心理,認為自己的孩子不高雅,總是在這些非常俗氣的小事情上糾纏。實際上,這是孩子心理上發展的一個階段,在其年齡較小的時候,他們喜歡的就是這些,而長大後他們的注意力自然就會向高雅的方向發展,家長不要把自己這個年齡段的興趣強加給孩子,應與孩子共同分享他的快樂。
如果孩子離家上學,或家長在外地工作,空間距離大,可采取如下方法來縮小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①可以常寄些明信片或信件給孩子,包括照片、報紙或雜誌,使孩子感到時時都能收到家長的信息,感到家長就在自己的身邊。
②經常給孩子寄些錄音磁帶,帶去親人的聲音,比信件還要親近。
③每次回來與孩子相見,一定要從外地買些衣服或工藝品,或者給孩子寄回,使孩子時時想著外地工作的家長。
④寄些照片給孩子,會加深孩子對家長的記憶。
3.善於理解孩子
(1)向孩子學習:許多家長為了維護自己做家長的尊嚴,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不願表示出自己不如孩子。還有一些家長總是認為,孩子是幼稚無知的。但不能否認這樣一個事實,後一代人總是比前一代人更有希望,更富於朝氣和活力。尤其是在今天,思想領域的解放、各種觀念的更新,使現在孩子的思想發生飛速的變化,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力已走在一部分父母的前麵,因而做父母的要自覺拋掉頭腦中的陳舊觀念,跟上時代的節拍。隻有如此,父母與子女間才容易找到共同語言。很多家長在他們的孩子身上受到一定的啟發和教育。所以,一定要注意了解孩子的夢想,發現孩子的特殊才能,聽取他們的建議和創見。
(2)要細心觀察:理解來自了解,家長要及時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了解他們對所學課程的興趣,了解他們經常參加些什麼活動,交些什麼朋友,了解他們想些什麼,對某些問題的看法……但是,孩子們到了一定年齡便會產生閉鎖心理,如果孩子有什麼心事不願告訴家長,家長卻一再追問,這就會引起孩子的反感。結果家長非但什麼也得不到,反而會失去孩子的信任。其實,孩子心中的神秘總會在他們的言談舉止,麵部表情上露出蛛絲馬跡,隻要家長細心觀察,觀察他們的學習、生活、人際關係,是不難找到答案的,但不一定要事事追根究底,當孩子滿懷心事,憂慮重重時,家長當然不應視而不見,置之不理。但孩子不肯說時,家長也不必勉強,不妨告訴孩子:“看你心事重重的樣子,我也很著急,我不知道怎樣才能幫助你。”讓他理解家長對他的關心、愛護和真誠。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不願向別人袒露的內心世界,孩子也一樣。
(3)要學會換位思考:在細心觀察中達到了解孩子的目的,還應努力使自己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在觀察中家長應經常反問自己,如果我作為孩子,希望有像我這樣的家長嗎?經常將自己與孩子進行換位思考。看看自己處於孩子的這個地位也是這樣想這樣做的嗎?家長應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地為孩子想一想。比如,有的家長望子成龍,要他們努力學習,不讓他們娛樂,不讓他們看自己感興趣的書,不讓他們參加家務勞動和社會活動,見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或稍有其他愛好時,就不滿、斥責。事實上,所有的孩子是努力學習的。人與人之間的智能存在著差別,不可能每個孩子都成為未來的科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家長如果能從自己孩子的心理出發考慮問題,態度就不一樣了。家長要經常想一下,當我在孩子這個年齡的時候是怎樣看問題的,當時我的家長有什麼想法,怎樣對待我的,我有什麼反應,通過這樣的換位思考,兩代人就容易相互溝通,家長與孩子間也可以達到心理相容了。
(4)把寬鬆、和諧引進家庭:如果家長和自己孩子間的感情發生了障礙時,家長應當利用閑暇時間和孩子推心置腹地談心,家長與孩子之間可以爭論,可以一起看書,一起討論書中的人物,一起共議家庭大事,共同探討人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不僅是家長又是孩子的好朋友,把寬鬆、和諧引進家庭,以深沉的愛,獲得孩子的信任和理解。那種老子天下第一,讓孩子唯命是從的家長作風已經過時了,家長千萬不要不假思索地進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