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要求的誤區(2 / 3)

4.一個心理學試驗

其實,合適的期望對孩子的成長可以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這就是所謂期望效應。在心理學中,期望效應又叫皮格馬利翁效應或羅森塔爾效應。相傳,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塞浦路斯國王,他對自己所雕刻的一尊少女像產生了深深的愛戀之情,熱切地期望她能活過來,成為自己的妻子。他那真摯的期望感動了愛神,愛神賦予雕像以生命,將象牙少女變成了真的美女,倆人終於結為夫妻。所以,人們把期望效應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後來,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以試驗證實了教育中期望效應的存在。羅森塔爾在一個學校對一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智力測驗,在進行完測驗後,他拿出10個孩子的名單,告訴老師這10個孩子是智力超群的孩子,希望老師給予關注,結果老師發現這10個孩子確實是智力超群的。羅森塔爾在孩子長大成人後對這10個孩子進行了隨訪,結果發現這些孩子果然有所作為。後來羅森塔爾揭開了這個試驗的謎底,原來這10個孩子的智力是平庸的,但是關鍵在那個紙條上,老師知道這些孩子是智力超群者,就給予期望和關注,其恰當的期望,對孩子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結果孩子成功了,所以稱為羅森塔爾效應。

家長對孩子的美好期望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精神激勵,它能啟迪孩子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喚起孩子的上進心和自強不息的意誌力,從而產生良好的期望效應;但期望過高,則走入了誤區,走向令人失望的另一個極端。

有一個女孩在上小學時學習成績不好,有一天她對媽媽說:“媽媽,你別期望我學習好,因為學習好的孩子多著呢。”媽媽說:“你沒有問題。”“為什麼呢?”“因為你爸爸、媽媽聰明,你也聰明。”對於孩子的不良學業、考試分數,媽媽並沒有給過多的指責,反而給予肯定和鼓勵,告訴她是聰明的,寄以期望,果然這個女孩上中學後學習成績越來越好,最後考上了一所國內一流的大學。這就是媽媽期望的結果。

5.避免產生高期望值的方法

(1)了解孩子的特點: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要了解孩子在這個年齡段的一般心理特征是什麼,有什麼共性。還要了解孩子自身有哪些特殊性,包括了解孩子的體質特征,如運動能力、體質強弱、體形、身高等;了解孩子的個性特征,包括孩子的興趣、愛好、氣質、意誌品質、性格、情感等;了解孩子的智力特征,包括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思維等;並仔細觀察孩子平時的言行。

(2)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提出適合孩子實際的期望:家長提出的這種期望不要讓孩子覺得可望而不可及,覺得壓力太大,否則,會使孩子失去信心;也不要急於求成,那往往會事與願違。因為任何一種期望對孩子的心理來說都是一種刺激,都會形成一定的壓力,而每個孩子心理承受外界的刺激和壓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在此限度內,刺激和壓力可以引起積極的動機或行動,這是期望的正效應;反之,如果刺激和壓力超過了孩子的心理承受限度,就會引起消極反應,形成期望的負效應。因此,期望可以循序漸進地提出。

(3)期望要得到孩子的認同:家長應消除唯我獨尊的心理,不要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願,把自己的期望強加給孩子。要尊重孩子、關心孩子、理解孩子、體貼孩子,以民主的作風幫助孩子確立目標。這樣的目標應當是與孩子的能力相近,經過努力是較容易達到的,也就是說,不能輕而易舉地得到,但是努力一下是可以得到的。即“伸手不得,跳而有獲”,這樣才會使期望變成激勵孩子前進的動力。

(4)調整心態:家長要認識到,孩子的成長應當有孩子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他要成為他能夠成為的人,而不是要成為家長所期望的、所設計的所謂理想的人。對此,家長要調整心態,要認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家長的附屬物或私有財產,不要出於自己的心理上的需求來給孩子規劃其發展。

6.高期望值引起孩子逆反心理

(1)高期望值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並造成心理損害

①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受挫。每個孩子希望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都十分關注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這是孩子自我價值感的來源。當家長對孩子橫加指責、幹涉時,會使孩子覺得家長貶低了自己,覺得自己在家長心目中一點地位都沒有,而且自己也是一個沒有用的人,因而傷害了他的自我價值感,並引起孩子對自我價值感的保護反應,在態度或行為上抗拒外來的勸導、說教和指責,即產生逆反心理,與家長對著幹,以尋求自我價值感的建立。

②孩子的自尊感受損。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尊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當孩子與同伴在一起自我感覺良好時,卻受到家長的幹涉和指責,這會使孩子覺得在同伴麵前丟了“麵子”,家長不尊重自己。一旦自尊感受挫,同樣出於保護自己的需要,就會產生逆反心理,表現為不願聽從家長的教誨。

③孩子在家長的高壓下產生了超限反應。人的心理承受力都有一定的限度。當所受的刺激和壓力過度,就會引起自我保護性反應,這是人的本能。當孩子本來就為學習上的失敗而苦惱的時候,家長還給他提出過高的目標,不停地嘮叨甚至威逼,這會使孩子覺得承受的壓力太大,承受不了,自然會做出抗拒的反應。時間一長,有時甚至家長一開口,孩子就反感,不想跟家長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