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家長應注意的問題
當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的時候,家長不要著急,首先要想一想孩子為什麼出現了逆反心理,是否因為自己的態度上或者是方式上出了問題,在家庭教育中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麵:
(1)尊重孩子:每個人都不願聽到別人的指責、批評,孩子也是這樣,不願被迫接受要求和意見。因此,作為家長要想讓孩子接受你的要求和意見,就必須讓他感受到你對他的尊重、重視,讓他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當家長認為孩子的行為是不正確時,家長可以將期待孩子做出的行為列舉出來,與孩子一起分析討論,由孩子做出最終選擇。這樣,孩子既在家長規定的範圍內感到受尊重,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又心甘情願地接受家長的意見。
(2)因勢利導:家長糾正孩子的行為要講藝術,如孩子正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家長認為孩子應學習了,家長如果貿然幹涉,在孩子的興頭上讓孩子停止,這會引起心理學中所說的“未完成事件”的心理反應。因此,家長要在不破壞孩子興致的前提下,達到自己的教育目標。如孩子在踢球的時候把衣服弄髒了,如果家長心疼衣服,不需要讓孩子停止玩耍,可以讓孩子在比賽後自己洗衣服,如果孩子洗不幹淨就重新洗,讓孩子體驗到勞動的滋味,從而學會珍惜家長的勞動。
(3)要求適當:家長不要以一個標準來要求孩子,有的家長經常說“我小的時候是怎樣的”。要知道世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相同的兩個人。人與人之間是有差異的。因此,對孩子的要求也要因人而異,不能過分苛刻。要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特別是根據孩子本身的能力、素質等問題來提要求。家長的要求過高,不符合孩子的實際,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並因難以承受而反感家長。對孩子的其他一些活動,不要隻憑個人意願給予禁止、限製,而要以孩子的眼光和心情來看待,對之持理解態度。
(4)賞識理解:家長不要用挑剔的眼光看自己的孩子,許多家長經常給孩子挑毛病,而孩子做對的時候則不提出表揚,這就使孩子認為自己永遠做不對。家長對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要以一種賞識、理解的眼光來看待,千萬不要以一種批判的、橫挑鼻子豎挑眼的眼光來看。孩子考試考砸了,已經很難過了,如果家長在這個時候武斷地對待孩子,會使孩子感到家長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一點也不幫助他,正確的做法是要認真與孩子一起分析考試失利的原因,對他的進步要以賞識的言詞予以鼓勵。
(5)了解孩子: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兩個反抗期,分別是3~4歲和12~15歲。這兩個反抗期也可以說是人生成長的關鍵期。這兩個時期的心理狀況會影響到孩子以後的性格和情感的健康發展。家長如果發現孩子的逆反心理,一定要想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到了這兩個敏感時期,並對孩子這樣的行為給予諒解,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