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殿前臨朝罷趙普 太祖惡疾延軍戰(2 / 3)

趙普麵對城門,頗為傷感地說:“吾觀陛下日夜操勞,精神遠不如前。還望你勤於政事,多為陛下分憂。唉,隻怕今生再也見不到陛下了!惜哉!惜哉!”不禁哽咽唏噓,老淚縱橫。

良久,趙普止住淚,撩開裘皮大氅,跪在雪地上,對著皇官方向,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頭,道:“陛下多多保重,臣告辭了!”

祈畢,與諸大臣、故友拱手作別,含淚登車而去。

雪下得更大了,紛紛揚揚,猶如玉龍漫天飛舞。

趙光義等人佇立在風雪中,望著車子漸行漸遠,終於消失在鋪天蓋地的雪花之中。

盧多遜的父親盧億,當時已退職在老家,他得知趙普被貶外放之事,寫信訓斥盧多遜:“趙普乃開國元勳。小子無知,輕詆先輩,吾不忍見盧氏滅門之禍也!”隻過了半年,竟鬱悒而終。

盧億的憂慮並非杞人憂天。四年之後,趙光義登上皇位,將趙普召回,不久又任他為相,重掌朝政大權。而盧多遜卻日漸失勢,最終被貶往海南,於貧病交加中,死於天涯海角。

而趙普此去郴州,果然再也沒見過趙匡胤。待他重返中原,隻能叩拜宋太祖的陵墓了。

開寶六年(973年)春天,淮水兩岸已是青翠一片。幾陣桃花雨過後,水位迅速升高。渾濁的河水漫過堤岸,填平近岸的窪地。河麵顯得十分開闊。

煙雨迷茫之中,一艘宋朝的戰船,行駛在淮水中遊,在執行每日例行的巡邏。船上的頭領叫張平,滄州人士,滿臉的絡腮胡子,左眼在作戰時被射瞎,將士們都稱他為“獨眼龍”。

張平披著蓑衣,站在甲板上眺望。忽然看到一艘大船迎麵駛來,定睛一看,認出是江南的巡邏船,不禁心血來潮,想搞個惡作劇,一招手,命令舵工朝來船直駛過去。

江南巡邏船是逆流而行,船頭的舵手見宋船直衝過來,臉都嚇白了,連忙用盡全身的力氣,將舵板打向一邊。兩船靠近,船頭剛好錯開,宋船擦著江南船的左弦飛快地掠過。由於舵打得太急,江南船上數十名軍士來不及提防,一個個歪倒身形,狼狽不堪,有的甚至掉進了水裏。與此同時,他們聽到對方船上傳來陣陣嘲笑聲和辱罵聲。

江南船上的頭目叫朱三,他揉著額頭上鼓起的一個大包,雙眼冒火,幾步竄上船頭,對舵工吼道:“掉頭,快掉頭!日娘賊,老子寧願跟他們拚個魚死網破,再也不受這份窩囊氣了!”士兵們也紛紛摩拳擦掌,要與宋兵決一死戰。

原來,平日裏雙方在淮水巡邏,宋軍就仗著強大的軍事優勢,經常對他們故意刁難,謾罵更是家常便飯。弱小就意味著忍讓。為了息事寧人,他們忍辱含詬,壓抑著心中的怨憤。可是,他們畢竟是血性漢子,忍耐總有個限度。長期的屈辱忍讓,醞釀、轉化為一股格外強烈的反抗意識,在此刻猛然迸發出來。

江南船迅速掉頭,幾十名軍士拚命劃槳,很快接近了宋船,不顧一切地向前撞去。

宋船上的士兵根本沒有提防,船弦被對方裝有鐵板的船頭,撞開了一個大缺口,船身即刻傾覆。宋兵亂成一團,紛紛跳入河中,向北岸遊去。紅了眼的江南士兵操起弓箭,追射水中的宋兵。除了幾個水性極好的得以僥幸逃生外,其他宋兵全部喪生淮水,連屍首也給激流衝走了。

消息傳到開封,趙匡胤初聞大為震驚,既而卻高興地說:“好,好!天助我也!”

呂餘慶在旁邊大惑不解,問是何故。

趙匡胤笑道:“收複江南是早晚的事。朕所忌憚者,唯江都留守林仁肇也。江南的淮水防務,均由林仁肇負責。朕借此事件,逼江南主殺了林仁肇,除去這個心腹大患,則取江南不足憂矣!天助我也!”

“陛下怎知江南主定會接受呢?”呂餘慶又問。

“那後主李煜生性懦弱,耽於詩詞歌賦,無心朝政,手下一幫大臣陳喬、張洎、皇甫繼勳等,膽小如鼠,而且皆忌恨林仁肇。隻要朕軟硬兼施,李煜必殺林仁肇!”趙匡胤胸有成竹地說。

次日,趙匡胤寫了一封親筆信,令人火速送往金陵。信中不外乎對淮水事件表示極大憤慨,措辭激烈地要求殺掉主將林仁肇,否則宋軍將興兵南下,直搗金陵!

正當趙匡胤處心積慮地要除去林仁肇,為奪取江南掃平障礙時,江南主李煜卻是另一種心境,他正為新得的美人而心醉神迷。那美人不是別人,而是皇後周氏的親妹妹。

小周後年方十八,不但容貌美麗,而且秀外慧中,精通音律,擅長歌舞。李煜借姻戚為名,召她入宮,密與交歡,又聽她彈琴一曲,不禁擊節歎賞,於是將她留在宮中,朝歌暮舞,愛之異常。皇後漸遭冷落,鬱鬱謝世,她的妹妹順理成章地繼立為皇後,世稱“小周後”。

趙匡胤的親筆信送來時,李煜正命小周後試奏他特意為她新填的《菩薩蠻》,其詞日:

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劃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一晌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郎恣意憐。

李煜聚精會神地聽著小周後彈唱,隨手接過內侍呈上的信函,扔在幾案上。直到一曲唱畢,才打開閱讀。及至讀罷,臉色陡變,揮手叫殿中眾人離開,傳令陳喬、張洎、皇甫繼勳、潘佑等人,火速進宮,商議對策。

陳喬、張洎、皇甫繼勳、潘佑等重要大臣急忙趕到殿中,隻有徐鉉因母親去世,奔喪未歸。

李煜將趙匡胤的來函交眾臣傳閱,苦著臉說:“宋主以淮水事件為借口,逼朕處決林將軍。林仁肇乃我朝驍將、朕的股肱之臣,朕焉能忍心殺之?然非如此,強宋一旦大舉入侵,江南危矣。此事實在令朕左右為難!諸位愛卿以為朕該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