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章(1 / 3)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大軍攻克京師,城內火光衝天,一時兵荒馬亂。

明朝大勢已去,皇帝朱由檢無力回天,逼死皇後、貴妃,親手殺死兩名公主和幾名嬪妃。翌日召集群臣議事卻無人趕來護駕。極度絕望的朱由檢,由一名太監陪伴著,在煤山一棵歪脖樹下吊死。

堂堂大明皇帝心中裝的該是整個天下,不該計較一城一池之得失,離開京師積蓄兵力回頭再戰才是正舉。可是,崇禎忍不下國破家亡的憤慨,跟想不開的癡漢怨婦似的用一根兒繩子結果了卿卿性命。

一個人若是缺少足夠的才華,死也死得沒有想像力!

朱由檢臨死前留下遺書:“……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在崇禎皇帝心中,百姓是比君王更重要的。可是,登基十七年無論如何治理,也擺脫不了亡國的命運。

有曆史學家稱崇禎所做的事並不是亡國之君,卻沒擺脫掉冰河周期的災難侵擾。在商業發展的晚明時期,崇禎沒有大力促進資本主義萌芽,而是堅持幾千年的農業為本,說到底還是墨守成規,認識不足才華不夠,沒能擺脫曆史的宿命。

李自成占據京師以後興奮過度,問屬下幹什麼事最開心。將士們回說過年最開心。於是闖軍天天吃餃子過年,連續吃了幾十天,隻記得自己揮霍尋樂,把戰事忘得一幹二淨。

在酒、色、財、氣、殺的腐蝕下,闖軍將士漸漸失去控製,戰鬥力大大被削弱,敗在吳三桂和清軍的鐵蹄之下。李自成率殘部倉促退出京城,轉戰山西府、陝西府、河南府,最後死在九宮山流民之手。

李自成沿著崇禎的前轍之鑒,再次成為才華不足的殉葬品。

清軍入關以後,在攝政王多爾袞要求下,六歲的皇帝福臨遷都京師,接受一個無恥的漢人建議,對百姓推行“易服剃發”的高壓政策。清朝派剃頭匠在街頭見一個剪一個,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許多百姓尊從留發的習俗寧死不屈。有些百姓即使強行被剪掉頭發,也在腦後畫一個明太祖發明的“網巾”,以表示心中眷戀懷念之情。

清朝又規定商人隻許在城內經商,不許在京師居住。為了使反抗的百姓手中沒有武器,強行命令打鐵的商人棄商歸耕,違令不遵者或殺或流放寧古塔。

清軍入關的時候,有些商賈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盼望在清軍統治之下過幾天好日子。百姓聽到禁商的消息失望了。因為財路被斷絕了,清軍遭到百姓普遍而強烈的抵抗。

為了穩固形勢,清軍對反抗“易服剃發”的百姓,施行“屠城”的政策。一時血流成河,屍殍橫於四野。一些意圖反抗清軍的人也縮了回去。不願棄商歸耕的商人在高壓下屈服了,剃頭的剃頭,歸耕的歸耕,不願剃頭和歸耕的商人,要麼被殺要麼被流放。

有些曆史學家研究稱,晚明已產生資本主義萌芽,清朝再次回到農業社會,其實是一種曆史的倒退。

如果崇禎和李自成的才華,不足以挽救整個江山,年僅六歲的福臨皇帝當時則沒有治世才能。而且他也受治於攝政王多爾袞,以致於明末一億五千萬人口,在李自成和張獻忠包括清朝的屠殺下,隻留下一億二千萬,三千餘萬百姓死在改朝換代之際,變成沒有才華的祭品。

清軍派大軍南下時,有一個鄭姓年輕人橫身而出,以他天才的能力阻止了清軍南下。

一些有誌之士聞聽消息相繼樹起大旗,紛紛建立六個新王朝,分別是:洛陽的新漢王朝,長安的新唐王朝,開封的新宋王朝。加上偏安金陵的南明王朝,及清軍統治下的金國也恢複了新元王朝。六大王朝你攻我伐打得不亦樂呼,都想一統中原恢複昔日王朝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