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摒棄貪欲吧,否則會萬劫不複。貪欲會把人帶向罪惡的深淵,使人相互摧殘、相互欺詐,甚至最好的朋友也反目成仇。俗話說:知足常樂,無欲則剛。在生活中,那些淡泊名利、無所奢求的人,才能夠活得開心、過得幸福。淡泊名利不是不需要名利,無所奢求不是不思進取,而是一種看透人生的態度,一種登高望遠的大氣,一種自得其樂的恬靜。
1.眾生平等
雪竇禪師是宋代人,他和當時一位叫曾會的著名學士相交甚篤。
有一天,兩人在淮水邊偶然相遇。曾會關心地問道:“禪師,你要到哪裏去呀?”
雪竇回答說:“雲水僧四海為家,沒有固定的去處,到錢塘去可以,到天台去也可以。”
曾會說:“禪師若是想去靈隱寺的話,我可以把你介紹給該寺方丈珊禪禪師,他是我的方外之交,一定會很好地接待你。”
於是,雪竇禪師就揣著曾會的信函前往靈隱寺去了。到了寺內,他便掛單住進了雲水堂,並未把曾會的函件交給當時的方丈珊禪禪師。雪竇禪師同普通僧人一樣,過著清苦的生活,每天上殿、過堂、參禪、早起早睡,就這樣轉眼之間3年過去了。
第四年春天,曾會因公事來到浙江,順路到靈隱寺去探訪雪竇禪師,他問遍寺院裏的僧眾,幾乎沒有一個僧人知道,就連方丈和尚也不清楚雪竇是何許人也。
珊禪禪師索性自己到各個僧房去看,寺內僧人約有一千多位,他一一辨認,終於找到了,便問雪竇禪師道:“你在這裏住這麼多日子,怎麼不去拜見一下珊禪禪師呢?是不是把我的信函丟失了呢?”
雪竇說:“我是個雲水僧,一無所求,豈可打擾別人?”說著,就從懷裏摸出曾會的信來。雙方相視哈哈大笑。
無獨有偶,善慧禪師同樣能夠以平常心來藐視名利、權勢。
有一天,善慧禪師講經的時候,梁武帝駕到。眾人都站起來迎接,隻有善慧禪師端坐不動。梁武帝的一位近侍趕緊跑過來對善慧說:“聖駕在此,為什麼不起立?”善慧坦然回答:“法地如果動搖,一切都會不安的。”
依帝王的威嚴,聖駕一到,信眾就得起立迎駕,以維護封建等級製度的尊嚴,但這卻不是佛場中事。從梁武帝來看,其本身並不懂或者說不信佛法人人平等的理念,他之所以標榜信佛,是因為他想以信佛禮佛為手段,從佛那裏撈到好處,以達到鞏固帝位或長生不老之類的私欲,僅僅是一種交易。
佛家說,眾生皆平等,人人能成佛。如果讓佛法屈從於帝王或其他什麼人的威勢,就是法地動搖。善慧禪師看出了梁武帝的私心,故而藐視他,以佛法大於帝法予以回敬。在善慧心中,佛法更大,眾生平等的信念也更崇高。
人人平等是人類追求的一種終極理想,但自古至今人類社會從來都是有差別、分等級的,這一點在封建社會尤為嚴重。然而,在佛家看來,人人平等其實就是一種心態,你想讓這個世界變得平等,自己首先就要用平等的眼光來看待它。
2.平常即是禪,本心即是佛
有一個小孩子,虔誠地請求慧能禪師道:“請禪師慈悲為懷,收我為徒,救度眾生。我懇切地要求拜師出家。”
慧能禪師說道:“在我這禪宗門裏,銀輪王的嫡子、金輪王的孫子才能繼承法嗣,不致損壞宗門風氣。你是山野小村裏的俗人、牛背上長大的孩子,怎麼能夠投入這個宗門來呢?這不是你分內的事!”
小孩子講道:“啟稟禪師,萬物平等,沒有高低,您怎麼能用這樣的話妨礙我向善的心呢?再次請求禪師發慈悲收我為徒!”慧能見他頗有慧根,便收下了他。
佛講眾生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萬事萬物皆有生命,皆有靈性,皆有佛心。在誕生之始,在生命之末,所有的人或物都是平等無異的。所以,才有了下麵這則“禪師似驢”的故事。
南塔禪師北遊參見了臨濟和尚,又回來侍奉慧寂禪師。
慧寂問:“你來幹什麼?”
南塔回答:“參見禪師。”
慧寂就問:“你看見禪師了嗎?”
南塔回答:“看見了。”
慧寂又說:“你看禪師像不像一頭驢?”
南塔回答:“我看反正也不像佛。”
慧寂又問:“你說不像佛,那像個什麼?”
南塔答道:“如果說像,那還是一頭驢。”
慧寂聽後,不但不生氣,反而高興地說:“凡和聖都已忘掉,妄情除盡,實體顯露。我用這個來檢驗人已經有20年了,以洞察徒弟的心理狀態,但是沒有人能辨明了悟。你要保持住你這個清醒的看法呀。”
這以後,慧寂常對人誇南塔,說:“這人是肉身佛。”
佛家反對偶像崇拜,反對將人分為凡人和聖人,認為平常即是禪,本心即是佛。慧寂自比為驢,並非自嘲自謔,而是因為他認為萬物平等,驢不是什麼卑賤之物,人也不是什麼高貴之物。而南塔也了悟了“凡聖兩忘”的禪理,認為“禪師似驢”,並無不妥。二人都是真正的智者。他們打破了對佛的神化,使之走下了神壇,還了其平凡的本來麵目。
事實上,這樣的故事在佛經中比比皆是,例如:
故事一:
義存禪師問眾人道:“這個水牯牛多大年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