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淡泊名利,無欲則剛(1)(2 / 3)

眾人不知禪師的意思,都默不作聲。

義存自己回答說:“79了。”(義存禪師時年79歲)

一僧人說:“和尚為什麼要做個水牯牛呢?”

禪師說:“這又有什麼不好?”

故事二:

一日,靈祐禪師正在泥牆。朝廷李軍容身著官服來了,手持笏板,站在禪師身後。

禪師一回頭,見是官員,也不作禮搭話,便將手中泥盤一斜,做出接泥的樣子。李軍容便用手中笏板,做挖泥、送泥的動作。

禪師會心一笑,扔下泥盤,請李軍容同回方丈室。

佛門主張萬法平等,眾生平等,沒有貴賤高低之分。義存禪師將自己視為大自然中平凡的一員,做個水牯牛並沒有什麼不妥。同樣,靈祐禪師也是眾生平等這一信條的身體力行者。在他看來,平民也好,僧人也好,官員也好,都沒有什麼差別,都應該“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因此他做出接泥姿勢,看官員也做出架勢,便洞察出他是真懂佛性,是個同道中人,故予以熱情接待。

所謂眾生平等,不隻是要別人平等對你,更重要的是你要平等的對待別人。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得意時沾沾自喜,認為“老子天下第一,別人都是傻瓜”,而等到失意時,便鬱鬱寡歡,埋怨別人看不起他,戴著有色眼鏡看人。這種人真該學學義存、靈祐諸位禪師的樣子。

3.黃金有毒

一天傍晚,兩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中散步。這時,有個小和尚從對麵驚慌失措地跑了過來,兩人見狀,便拉住他問道:“小和尚,你為什麼如此驚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小和尚忐忑不安地說:“我正在移植一棵小樹的時候,卻忽然發現了一壇子黃金。”

兩個人暗自竊笑,心想:“這人真蠢,挖出了黃金還被嚇得魂不附體,真是太好笑了。”然後,他們問道:“你是在哪裏發現的,告訴我們吧,我們不害怕。”

和尚說:“還是不要去了,這東西有毒,會吃人的。”

兩個人異口同聲地說:“我們不怕,你就告訴我們黃金在哪裏吧。”

和尚告訴了他們具體的地點,兩個人跑進樹林,果然在那個地方找到了黃金。他們不禁瞪大了眼睛:好大的一壇子黃金!

過了一會兒,其中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說:“我們要是現在把黃金運回去,肯定不太安全,還是等天黑再往回運吧。現在我留在這裏看著,你先回去弄點飯菜來,我們在這裏吃完飯,等半夜時再把黃金運回去。”

於是,另一個人就回去取飯菜了。

留下的人心想:要是這些黃金都歸我,那該多好呀!等他回來,我就一棒子把他打死,那麼,這些黃金不就全歸我了嗎?

回去取飯菜的那個人也在想:我回去先吃飽飯,然後在他的飯裏下些毒藥。他一死,黃金不就都歸我了嗎?

於是,回去的人提著飯菜剛到樹林裏,就被另一個人從背後用木棒狠狠地打了一下,當場斃命。然後,那個人拿起飯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沒過多久,他的肚子裏就像火燒一樣的疼,這才知道自己中毒了。臨死前,他想起了小和尚的話,不禁暗自悔悟:和尚的話真是應驗了,我當初怎麼就沒有明白呢?

其實,不是黃金有毒,而是人心有毒。貪欲會把人帶向罪惡的深淵,讓人失去理智。它可以使人相互摧殘,相互欺詐,甚至使最要好的朋友反目成仇,害人害己。然而,等到幡然悔悟,找回自己的時候,一切都晚了。這樣的教訓並不隻有一個:

在一間很破的屋子裏,有一個窮人,他窮得連床也沒有,隻好躺在一張長凳上。窮人自言自語地說:“我真想發財呀,如果我發了財,決不做個吝嗇鬼……”

這時候,佛祖在窮人的身旁出現了,說道:“好吧,我會讓你發財的。我會給你一個有魔力的錢袋,這錢袋裏永遠有一塊金幣,是拿不完的。但是,你要注意,在你覺得夠了的時候,要把錢袋扔掉才可以開始花錢。”

說完,佛祖便消失了。在窮人的身邊,真的有了一個錢袋,裏麵裝著一塊金幣。窮人把那塊金幣拿出來,裏麵又有了一塊。於是,窮人不斷地往外拿金幣。窮人一直拿了整整一個晚上,金幣已經有一大堆了。他想:啊,這些錢已經夠我用一輩子了。

到了第二天,窮人很餓,很想去買麵包吃。但是,在他花錢以前,必須扔掉那個錢袋。於是,他拎著錢袋向河邊走去。

走著,走著,他又開始從錢袋裏往外拿錢。每次當他想把錢袋扔掉時,總覺得錢還不夠多。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窮人完全可以去買吃的、買房子、買最豪華的車子。可是,他對自己說:“還是等錢再多一些吧。”

他不吃不喝地拿,金幣已經快堆滿一屋子了。同時,他也變得又瘦又弱,頭發也全白了,臉色蠟黃。

然而,他仍然虛弱地說:“我不能把錢袋扔掉,金幣還在源源不斷地出來啊!”

終於,窮人倒了下去,守著一大堆金幣,死在了他的破屋子裏。

對於有些人來說,個人所得是根本不會滿足的。這不單單是金錢,還包括名聲、各種物質利益,甚至情色。他們沒有的時候想得到,得到了還想更多。為了這些東西,他們不惜拋卻尊嚴、人性,最終卻“竹籃打水一場空”。隻有像第一個故事中“視黃金為毒物”的和尚那樣,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我們才不會被自己的欲望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