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從諗是唐代著名禪師,道旨很深,他認為:“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內裏坐。”意思是說,金佛通不過熔爐,木佛通不過火燒,泥佛通不過水洗,隻有真佛在心裏坐著。言外之意,就是說廟裏供奉的用金、木、泥塑成的佛像均是偶像,經不起水火的考驗,隻有自身修煉而悟得的真理,才是真正的心中之佛,才是永存的佛。
有一位久經沙場的將軍很長時間向從諗禪師那裏接受教誨,但卻一直沒有得道。
一日,將軍去拜見從諗禪師,問:“法師,我死後會往升極樂還是入地獄?”
從諗禪師說:“入地獄。”
將軍又問:“那法師您呢?”
從諗禪師回答道:“老僧最先下地獄!”
將軍說:“我是殺人無數,理所當然入地獄。法師修行一生,為什麼也入地獄呢?難道法師一生白白修行了嗎?”
從諗禪師當頭棒喝道:“我如果不下,又有誰來教化你?”
在佛家看來,地獄是陰深、冷酷、黑暗和充滿恐怖的地方,地獄裏的犯人飽受刑烙、鞭笞、饑餓、寒冷、酷熱,說不盡的惶恐戰栗,講不完的哀愁痛苦,得不到外界的關心,受不到他人的同情,度日如年,更何況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死死生生,無有窮盡。然而,無數佛家弟子卻甘願付出他們最大的愛心,要親自到地獄裏去,為的是要拯救那裏的眾生。
不但進地獄,而且誓要度盡地獄裏的眾生。這種濟世救人的精神,實在是太偉大、太難得了。可以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是曠古絕今、最偉大的一種德行,體現了佛家對芸芸眾生的責任感,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佛家甘為人梯、濟世救人的精神。
據佛家經典記載,最早誓願“入地獄”的是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在過去世累劫修行中,曾是一位婆羅門女。她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前,發過大誓願說:“願我盡未來無量劫,要度盡那些有罪苦的眾生,廣設方便,使他們都能夠獲得解脫。”
地藏菩薩過去又曾是光目聖女,在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發了同樣的誓願。
地藏菩薩過去也曾是一位長者的兒子,在萬行如來前,也發誓說:“我將在未來一切不可計算的時間中,要為那些罪苦的六道眾生,廣設方便,使他們都能得到解脫,而我自身要在他們成佛後方成佛道。”
後來地藏菩薩又做了一名國王,以國王身份尚且發下宏大誓願:“我若不先去救度那些罪苦眾生,使他們得到安樂、證到菩提的話,終不願先他們成佛。”
概括來說,地藏菩薩的大願即是:“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試問世上的人,誰願意進入恐怖多難、痛苦絕頂的地獄裏去?尤其是要舍身救眾,做一名最大的犧牲者?
然而,以地藏菩薩為代表的佛家卻以寬博的慈悲心,毅然地舍身為眾,曆經地獄之劫難,救度那些哀苦無告的受難眾生。他全然代表了無窮無際的佛心,也代表了佛法無盡的光明。
這不禁讓人想起當年風靡全球的影片《少林寺》中的一個情節:老方丈為使少林僧眾免遭殺戮,寶刹淨地免染血汙,甘願置身火海卻麵不改色。
這種大無畏犧牲精神一直以來都是佛教信徒,乃至中華民族道德觀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那些舍生取義者,總是能贏得人們無比的尊敬與愛戴,在一代又一代的傳頌中被銘記。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為了心中的理想,下地獄也不是可怕的事。這是將個人得失、生死榮辱完全置之度外了,是大悟之人才有的膽魄和勇氣。這種德行體現了佛家對芸芸眾生的責任感,表達了佛家濟世救人的精神,其崇高,其偉大,其犧牲忘我,是其他任何宗教文化所不及的。
2.犧牲自己,幫助別人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王名叫薩波達,他心地善良,為人慈悲,經常濟困扶貧,行善積德。
天帝釋知道後,十分擔心。因為天帝釋這個地位,並非終身製,無論是誰,隻要堅持修善積德,修行到一定的程度,死後便能轉生到天堂當天帝釋。
天帝釋害怕薩波達國王會來搶自己的帝位,就想試探一下他已修行到什麼程度,到底想幹什麼。
於是,天帝釋便找來手下的一個侍從,對他說:“下界的薩波達國王正在修善積德,名氣很大,德行很深。他大概是想奪我的帝位!現在我變作老鷹,你變作鴿子,我追捕你,你就逃到薩波達王那兒,向他求救。他既然心腸仁慈,就一定會救你,然後我去向他索求鴿子。他既然答應救你,就不能把你交給我,也許會買點肉來做交換,但我堅持不答應,他就會割自己的肉,來抵鴿子的命。到時候我耍點小法術,教他無論怎樣割肉,哪怕把全身的肉都割下來總抵不過鴿子的重量,那他一定會後悔。這樣,他以前行善積下的功德,就完全作廢了,也就奪不走我的帝位。”
於是,天帝釋就變成一隻體態雄壯的蒼鷹,侍從變成一隻可愛的小鴿子。蒼鷹惡狠狠地撲向鴿子,鴿子慌慌張張地一邊呼救,一邊向遠處逃去。
薩波達國王正在王宮處理政事,突然,聽到空中傳來呼救聲。抬頭一看,隻見一隻蒼鷹正在追逐一隻可憐的白鴿。
鴿子東躲西閃,實在無路可逃,便一頭撲到薩波達國王腳下叫道:“大王,老鷹要吃我,請您救命!救命!”
薩波達國王安慰它說:“你別害怕,我一定救你。”
蒼鷹隨後撲了過來,立在宮殿前,對薩波達王國說:“這隻鴿子,是我口中之食,現在逃到大王您這兒來了。請大王快把它還給我,我肚子餓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