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檗禪師自幼便出家為僧,有一次他遊天台山時,碰到一個舉止不凡的和尚,兩人一見如故,談笑著同行。
他們走到一條小溪前麵,正好剛剛下過一場大雨,溪水暴漲。黃檗禪師說:“看來咱們隻好繞道而行了。”和尚不以為然地回答道:“哪裏用得著那麼麻煩?走過去就行了。”黃檗禪師疑惑地說道:“老兄,溪水這麼深,能走過去嗎?”
那個和尚馬上提起褲腳走進小溪,奇怪!洶湧的溪水奔騰著,可是就是到不了他的腳跟,他就好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樣自然。
和尚邊走邊回過頭來,得意地說:“來呀!來呀!走過來吧。”
黃檗站在原地大聲叫罵道:“哼!你這自私的小乘自了漢,如果我早知道你是有法術的小乘教徒,一定會把你的腳跟砍斷了。”
那和尚被他的罵聲所感動,感歎道:“你真是位大乘的法器,實在說,我不如你啊!”
說著,便消失了。
原來,佛教分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小乘重在自己得道解脫,大乘重在幫助他人解脫,二者有明顯的高下之分:縱然得道的小乘聖者也不及剛剛起心的大乘行者。自己未度,先能度人,這才是真正的菩薩心腸。
小乘聖者有法術,一般的人定會羨慕不已,卻遭到黃檗禪師的訓斥,難怪小乘聖者感動,並自愧不如了。
其實,在生活中而言,大乘就是幫助別人,不圖回報。相信下麵這則故事會讓你更真實地領會到大乘的真意。
那是一個下雨的早晨,王嫻送孩子到學校,然後順路去了一家快餐店吃早餐。幾張桌子上,亂七八糟地扔著沒有收拾的狼藉紙杯、盒子和吃剩的法式炸薯條。
這時進來一位年輕婦女與一個五六歲的男孩,在他們點菜時又進來一個人,微駝著背,上衣很破爛。他緩慢地走向一張尚未收拾的桌子,對每隻盒子都不肯放過,細心尋找殘羹剩菜。
男孩看見那人拿起一塊法式炸土豆條放進嘴裏,就悄聲對母親耳語說:“媽咪,那人吃別人剩下的東西!”“哦,寶貝,他餓極了,又沒有錢。”母親壓低聲音回答兒子。
“我們給他買一隻漢堡包,行嗎?”“我想,他可能隻吃別人吃剩的東西。”當母子倆從服務員手上接過他們要的兩袋外賣食品時,小男孩突然伸手從食品袋裏拿出一隻漢堡包,咬了一小口,然後跑到那人麵前,把漢堡包放在他坐的桌子上。
這個乞丐先是一臉驚訝,接著滿懷感激地看著男孩轉身消失。
如果能拯救一顆破碎的心靈,我們便沒有虛度此生;如果我能減輕一個生命的痛苦,撫慰一處創傷,或是令一隻離巢的知更鳥回到巢裏,我們同樣沒有虛度此生。自己有吃的,就要拿一些給那些饑餓的人,這就超脫我們所鄙夷的自了漢。
5.智舜割耳
智舜禪師,唐代人,一直在外行腳參禪。有一天,他走累了,在山上的樹林下打坐歇息。突然一隻野雞倉皇地向他飛來,渾身血跡斑斑,翅膀上帶著一隻箭。隨即一個獵人氣喘籲籲地追趕過來,野雞受傷逃到禪師座前,禪師以衣袖掩護著這隻虎口逃生的小生命。獵人向禪師索討野雞:“大師,請將我射中的野雞還給我!”
禪師帶著耐性,無限慈悲地開導著獵人:“它也是一條生命,放過它吧!”
獵人不同意,反駁道:“我又不是和尚,才不講什麼生不生的。你要知道,我們一家大小好久沒有吃肉了,那隻野雞可以當我們的一盤美味哩!”
獵人堅持要得到那隻野雞,禪師最後沒有辦法,拿起行腳時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兩隻耳朵割下來,送給固執的獵人,說道:“這兩隻耳朵,夠不夠抵你的野雞?分量雖然少了點,味道應該不錯。你就拿回去嚐一嚐吧!”
獵人大吃一驚,終於覺悟到自己的殘忍,羞愧地走了。
幫助別人不求時、不求地,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具備一顆助人之心,哪怕被人救助的在世俗眼裏微不足道,也要竭盡全力。
一個小女孩因為長得又矮又瘦被老師排除在合唱團外,而且,她永遠穿著一件又灰又舊又不合身的衣服。
小女孩躲在公園裏傷心地流淚。她想:我為什麼不能去唱歌呢?難道我真的唱得很難聽?
想著想著,小女孩就低聲地唱了起來,她唱了一支又一支,直到唱累了為止。
“唱得真好!”這時,一個聲音響起來,“謝謝你,小姑娘,你讓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
小女孩驚呆了!
說話的是個滿頭白發的老人,他說完後就走了。
小女孩第二天再去時,那老人還坐在原來的位置上,滿臉慈祥地看著她微笑。
於是小女孩唱起來,老人聚精會神地聽著,一副陶醉其中的表情。最後他大聲喝彩,說:“謝謝你,小姑娘,你唱得太棒了!”說完,他仍獨自走了。
這樣過去了許多年,小女孩成了大女孩,長得美麗窈窕,是本城有名的歌手。但她忘不了公園靠椅上那個慈祥的老人。於是她特意回公園找老人,但那兒隻有一張小小的孤獨的靠椅。後來才知道,老人早就死了。
“他是個聾子,都聾了20年了。”一個知情人告訴她。
我們每個人不妨以此自勉,在別人有困難時,多替對方想想,不要隻顧慮自己。這樣一來,幫助別人也等於幫助了自己,也能陶冶一個人的高尚情操。每一次救助就是一個生命的延續,每一次鼓勵都是給孩子多創造一次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