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一 五帝本紀·大禹治水(2 / 2)

禹通過同樣的方法,讓九條大河的水流都得以暢通,各地荒蕪的土地也都得到了開發。遭受水患之苦的老百姓得到了拯救,日子變得安定而富裕。禹的功績,得到了天下人的普遍稱讚。

為了消除水患,禹的決心非常大,甚至不惜任何代價。在他治水的十三年裏,多次經過自己的家門,但都沒有進去。“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傳說,就是禹為了眾人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利益的生動寫照。一次,他的妻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啟,禹正好經過自己的家門口,聽見了兒子啟正在哇哇大哭。他真想進去看一看從未見過麵的兒子,看一看十多年來不曾相見的妻子。他在門外徘徊,幾次想抬腳跨進去,禹畢竟也是一個有感情的人哪!但他一想到治水的任務還沒有完成,一想起自己立下的誓言,便一咬牙,昂首走過了家門。

是的,禹早已把最深厚的感情寄托在人民群眾身上。

舜帝對禹的治水功績也非常佩服。有一次,舜帝在與大臣們聚會時,談論起治水的事。舜帝問禹說:“你是靠什麼來治水的?”

禹回答說:“我靠的是勤勉不息的工作。”

舜帝又問:“你能詳細說一說,你是怎樣勤勉不息的嗎?”

禹如實地回答:“治理洪水時,我與普通老百姓一起勞動,不管是劈山開河,還是挖泥運土,我都搶著幹,晝夜不止。我的手指甲在勞動中被磨光了,再也長不出新指甲;我的小腿上的毛被磨掉了,再也長不出新的汗毛;我的手上和腳底也都長滿了老繭,走路時疼痛難忍,但我從來都沒有因此而停下來,直到治水完畢。”

舜帝和大臣們聽了,對禹更加敬佩。舜帝還專門賞賜給禹一塊黑色的寶玉,獎給了他,並以此告示天下,治水工程已經取得了成功。

禹通過治水,贏得了全國人民的愛戴。因為他治水立了大功,解除了老百姓的痛苦,所以人們都尊稱他為“大禹”。大禹為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高尚品德,更為曆代人民所推崇。舜帝年老後,順應民意,把帝位禪讓給了禹,而沒有傳給自己的兒子。

禹帝在位期間,繼續保持治水時的作風,勤政愛民,為民辦實事。十年後,禹帝在巡視南方的途中,不幸病逝於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市境內)。盡管禹帝在生前曾指定益作為他的繼承人,各部落首領還是一致推舉他的兒子啟登上了帝位。啟是個十分賢能的人物,政績不凡,深得各部落民眾的稱頌。

此時大約是在公元前二十世紀末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初,距今約四千一百多年。啟登位稱帝之後,夏王朝開始,這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個奴隸社會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