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論得天下(2 / 2)

由於義帝楚王沒有子嗣(sì),而齊王韓信比較熟悉楚地的風俗,便讓韓信作為楚王,去鎮守楚地;建成侯彭越做了梁王;原來的韓王信仍然為韓王;原來的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而淮南王黥(qínɡ)布、燕王臧(zānɡ)荼(tú)、趙王敖等仍然為王。

天下都已平定,漢高祖定都洛陽,各路諸侯都願意稱臣而歸順於他。士兵們一律解甲歸田。漢高祖還下令,各諸侯的兒子住在關中的免除十二年的賦稅徭役,回到封國的免除六年的賦稅徭役,由國家供養他們一年。鏖戰於戰場多年的劉邦此時誌滿意得,經常與手下將領和大臣飲酒作樂。

一天,他在皇城洛陽的南宮大擺宴席,宴請群臣。席間,劉邦高聲問群臣:“列侯和各位將領不要對我有所隱瞞,都應該直言。我之所以取得天下,這個原因是什麼?項羽之所以失去天下,這原因又是什麼?”大臣高起和王陵回答:“陛下為人傲慢而喜歡輕侮別人,項羽為人仁厚而愛護別人。可是,陛下派將士攻城略地,能把所攻克降服的地區封給他們,這是陛下能與天下人共享利益的美德。而項羽嫉賢妒能,誰立了功就加害誰,誰有賢才就胡亂猜疑誰,作戰取得了勝利也不給他們授功,攻取了土地也不給他人以利益,這是項羽失去天下的原因。”

劉邦聽後,卻對眾人說:“或許你們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實,對於我來說,在運籌帷幄,決勝千裏方麵,我不如張良;在治理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草,保證軍糧運輸不斷絕方麵,我不如蕭何;在統領百萬大軍,作戰必勝,攻城必取方麵,我又不如韓信。這三位,都是人群中的豪傑,而我能夠放心地任用他們,這就是我之所以得到天下的原因。項羽隻有一位範增,況且還不能放心地任用他,而這就注定了他必然遭受失敗。”

劉邦這一番真誠的話,說得眾人心悅誠服。他們似乎更完整地了解了高祖,對他也更敬重了。因為他能在自己人生的高峰,不被眼前的成功所迷惑,仍能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缺陷,向群臣客觀解釋自己取得成功的原因,這對於一位帝王,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本來,劉邦想長久地把洛陽作為漢朝的都城,但很多人都從軍事、經濟和統治的角度,勸說他還是定都關中為妥。等到留侯張良再次勸說他進入函穀關,在關中定都時,劉邦就聽從了他的建議,並在當天起駕,進入函穀關而在長安定都,並大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