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六十二 管晏列傳·晏子舉賢(1 / 1)

晏(yàn)嬰,字平仲,是齊國萊地夷維(今山東省龍口市一帶)人。他曾經侍奉過齊靈公、齊莊公和齊景公,因為生活節儉又很能努力做事,而受齊國百姓敬重。他當上了齊國丞相之後,每頓吃飯從來不用兩樣肉食,家裏的人都不穿絲綢衣服。

晏嬰在朝廷上,國君與他說話時,他必定恭敬認真地回答;沒有對他說的事,他就挺直身子隻是站立著。國家的法令如果正確,他就無條件地執行;國家的法令如果有違天理民意,他就斟酌再三後再行動。正因如此,晏嬰連續在齊靈公、齊莊公和齊景公三朝中,好名聲都傳遍了各諸侯國。

越石父是個非常賢能的人,當時正被囚禁中。晏嬰外出,正巧在路上碰到了越石父,便解下自己馬車左邊的一匹馬,作為贖金把他贖了出來,帶回了齊國,並且帶回了自己家裏。到家之後,晏嬰沒有與越石父打招呼,就徑自進入內室,顧自休息去了。越石父一個人呆在外麵,過了很長時間,晏嬰也沒有出來。越石父非常失望,便請求離去。晏嬰很奇怪,馬上穿好衣服,整理好帽子,走出來對越石父道歉說:“我晏嬰雖然還不夠仁慈,但是我還能想到把您從困境中解救出來,而您為什麼這麼快就要請求離去呢?”越石父直言相告:“不是這樣的。我聽人說,君子因為自己的人不了解自己,而覺得委屈;因為自己的人了解自己,心情就得到了舒展。當我被囚禁的時候,別人是不可能了解我的;而您能夠讓我擺脫囚禁的厄運,那就是已經了解我了。既然已經了解了我,卻不以禮相待,長時間把我一個人丟在室外。遭受這樣的冷遇,我還不如回去重新被囚禁!”晏嬰聽完,方才恍然大悟。慚愧之餘,覺得越石父能夠這樣直言表達自己的內心,確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賢才,便馬上請他進入內室,奉為上賓,後來又讓他擔任要職。

晏嬰做了齊國的丞相後,乘坐的是當時堪稱豪華的馬車。有一次晏嬰乘車外出,駕馭那輛豪華馬車的車夫的妻子,從自己家的門縫裏窺視自己的丈夫,看到他撐起豪華馬車的大車蓋,鞭打著拉車的馬,神態非常得意,似乎比一般的官員還要驕傲自滿。車夫回到家裏後,他的妻子便馬上請求丈夫,要求他從此不要為晏嬰駕車了。車夫聽了,覺得十分奇怪,問她:“我能為丞相駕車,這樣的機會多麼難得!怎麼可以隨便放棄呢?究竟發生了什麼,才讓你這樣說?”車夫的妻子便告訴他:“丞相身高不足六尺,卻成為齊國的丞相,而且顯赫的聲名傳遍各諸侯國。我今天看見他在外出時,一副深謀遠慮的樣子,神態也顯得特別謙虛,一點也不驕傲自滿。而你雖然身高八尺,盡管是為丞相駕車,但也隻不過是個替別人駕車的角色,有什麼資格顯得如此得意洋洋呢?所以我覺得你不配與丞相在一起,才讓你離開他。”車夫聽了,感到很羞愧,從此便顯得自我收斂多了,一言一行都主動學習晏嬰的風範。細心的晏嬰發現了車夫身上的變化,不知道這其中的原因,便問了他。車夫便把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全都告訴了晏嬰。晏嬰覺得這個車夫是個可造之才,何況又有那麼識禮賢惠的妻子,於是推薦他擔任了齊國的大夫。

其實,有關晏嬰的優點,不僅僅在於推舉賢人,他的禮節仁義也是無懈可擊的。至於晏嬰多次進諫,說服國君,甚至不惜冒犯國君的威嚴的事,正說明了他具有“在朝廷做事,就要竭盡忠義;在民間成為普通人,就要想方設法彌補自己各種過失”的品質。晏嬰的風範受到曆代大臣和文人的讚頌,怪不得司馬遷在記載了晏嬰的事跡後,忍不住感歎道:“假如晏子還活在人間,我即使為他駕車,也是心甘情願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