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六十一 伯夷列傳·伯夷叔齊兩義士(1 / 1)

伯夷、叔齊是商朝時的小國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他們的父親十分欣賞他們,但相比之下,似乎更欣賞叔齊一些,想把王位傳給他。伯夷、叔齊早就從《詩》《書》中了解到唐堯、虞舜、夏禹禪讓的故事。知道唐堯年老的時候,想把天下交給許由,許由卻不敢接受,反而隱居到一個偏僻的地方。唐堯後來把帝位讓給了同樣賢能的虞舜。虞舜年老的時候,又把帝位讓給了夏禹。這期間,四嶽和十二牧等部落首領也都來推薦他們認為合適的人,被推薦的人首先必須在一定的職位上試用幾十年,建立了功績,才能授予執政大權。可見掌管天下是一件多麼尊貴的事情,帝位的難得可想而知!因此,能把帝位讓給更有才德的人,這本身又將需要多大的勇氣和胸懷!伯夷和叔齊當然早已明白其中的道理。

多年以後,他們的父親去世了。按照父親生前的安排,應該讓叔齊登基擔任國君,然而叔齊不肯這樣做。叔齊認為伯夷比自己更賢能,更能管理好這個國家。考慮到社稷民生,他三番五次地提出,讓伯夷擔任國君,而自己堅辭不受。伯夷知道叔齊的想法後,主動找到叔齊,並對他說:“由您來繼承王位,這可是父王的遺命。難道您想逃避嗎?”叔齊卻說:“我當然不會逃避職責,隻是覺得由您來擔任一國之君,更能讓先王和列祖列宗放心。”伯夷說不過叔齊,又不願違背父親的遺命擔任國君,隻好獨自一個人逃走了。叔齊得知伯夷逃走的消息,知道伯夷這樣做,是為了迫使自己成為國君,竟也逃離了孤竹國,尋找伯夷去了。兩個最有賢才的人相繼逃離,而國家又不能沒有國君。沒辦法,朝中大臣隻好把他們那些兄弟中的其中一個,立為了國君。

不久,前去尋找伯夷的叔齊,最後與伯夷重逢。伯夷、叔齊兩人之間不會記掛過去的怨結,何況是互相謙讓擔任國君一事。他們從不互相埋怨,隻能是越來越互相信任。

就在這時,伯夷、叔齊聽說了周國的西伯昌因為善待老人,而名揚各諸侯國的事情,就覺得西伯昌是個有賢才的人,便想著去投奔他。由於當時信息不靈、交通不便,等到伯夷、叔齊兩人來到周國的時候,西伯昌已經去世了。

此時,西伯昌的兒子周武王已經繼位。還沒來得及安葬好父親,他就已載著父親的神主牌,把父親追諡為周文王後,率領著軍隊,準備去討伐商紂王。伯夷、叔齊趕緊堵在大路上,當周武王騎著馬過來時,兩人壯膽攔住了他,向他進諫道:“父親剛剛去世,竟然不安葬,卻要動用武力,去發動戰爭,這難道是孝順的行為嗎?作為一個諸侯王,卻以臣子的身份去殺害統治著天下的君主,這難道是仁義的舉動嗎?”

周武王身旁的侍衛們聽了伯夷、叔齊的進諫,大怒,不由得舉起劍來,想當場殺死他們兩人。正好在這時,太公望薑尚趕到,連忙擋住侍衛們的劍,說:“這兩個可是最講仁義的人啊,千萬不可傷害了他們!”太公望薑尚還親自攙扶他們起身,請人護送他們離開。

幾年後,周武王平定了商紂王時期的暴亂,推翻了殷商王朝的暴政,天下都歸順了周朝。但伯夷、叔齊認為成為一個周朝的臣民是一件非常可恥的事情,朝代和帝王的更替應該不是這樣的。為了堅持他們的氣節,他們就發誓不吃周朝的粟米,並且努力做到了。他們隱居在首陽山(位於今山西省中條山脈西南端)上,靠采摘野菜來充饑。山上的野菜是有限的,采光野菜後他們沒有什麼可吃了,很快就餓得頭昏眼花、奄奄一息。在快要餓死的時候,伯夷、叔齊還專門寫了一首歌,歌詞中說: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兒的野菜。以暴臣取代暴君啊,還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是錯誤的。神農、虞舜、夏禹的好時代已經過去了,而我們的歸宿在哪裏?唉,我們都快要死了,命運對我們實在太薄……終於,兩人餓死在了首陽山上。

有人說:“天道大公無私,經常幫助好人。”可是,像伯夷、叔齊這樣的人,究竟是好人,還是又不是呢?但不論怎樣,“不食周粟”這個成語倒在留下來了,既肯定了他們的節義仁德,同時又點出了他們那不可思議的固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