穰侯魏冉,是秦昭王母親宣太後的弟弟,他的祖先是楚國人,姓羋(m?)。
魏冉從秦惠王、秦武王時就擔任了重要官職、處理政事。秦武王去世後,幾個弟弟為了爭王位,鬧得不可開交。是得力肯幹的魏冉最終擁立了秦昭王。秦昭王繼位後,任命魏冉為將軍,守衛鹹陽。秦昭王年少,宣太後親自處理政務,便又任用魏冉為丞相。
魏冉擔任丞相後,推舉白起為將軍,請他代替向壽率兵攻打韓、魏兩國,並在伊闕大敗了它們,殺敵二十四萬人,俘虜了魏國將領公孫喜。第二年,白起又率兵大敗了楚國。魏冉見局勢開始穩定,告病辭官。但秦昭王在次年仍讓魏冉擔任丞相,還把穰邑(今河南省鄧州市)封賞給他,並加封陶邑(今山東省定陶縣西北),封號就叫做穰侯。魏冉受封四年後,率兵攻打魏國,迫使魏國獻出黃河以東四百裏的土地,接著又占領了魏國的大小城邑六十多座。在接下來的日子裏,魏冉幾度主動辭官,卻又幾次被重新任命為丞相。武安君白起是由魏冉提拔的,因而與魏冉互相親善。這時的穰侯十分富有,幾乎可以超過王室。
秦昭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75年),魏冉率兵再次攻打魏國,圍住了魏國都城大梁城。魏國大夫須賈設法見到魏冉,誠懇地對他說:“魏國現在已動用了一百個縣以上的精兵強將來守衛大梁城,人數至少有三十萬。三十萬人守衛著大梁五六丈高的城牆,我覺得即使商湯和周武王還活著,也不容易攻取的。瞞著楚國和趙國的軍隊,淩空跨越五六丈高的城牆,跟三十萬軍隊作戰,並且心想著肯定能拿下它,從天地開始至今都沒有過這樣的事情。攻城卻不能成功,秦軍勢必折損,若往後撤退,恐怕連您的陶邑都要被丟失。這就是前功盡棄了。其實,現在魏國軍隊正在猶豫,您可以讓魏國少量地割讓出一些土地,來換取秦國的撤兵。我誠懇地希望您趁現在楚、趙兩國的軍隊還沒有抵達魏國之時,趕緊以獲得少量土地的方式使魏國收服。這樣一來,楚、趙兩國必定會對魏國的首先單獨屈服而惱火,以至於解散合縱之盟。您則可以從中選擇有利於秦國的條件和時機。您想得到土地,難道就隻能使用武力嗎?秦國軍隊無需犧牲一兵一卒,即能獲得絳、安兩邑,您的陶邑也能保全。麵對這樣兩全其美的好事,您難道不能當機立斷麼?”
魏冉知道,對方的身份雖然是魏國大夫,但言之有理。反正能夠達到秦國的目的,又何必非要血流成河呢?魏冉當即表示:“好”,馬上退走了軍隊,局勢重歸平靜。
秦昭王三十四年,魏冉與白起、胡陽等大將一起,奉命攻打趙、韓、魏三國。打敗了魏國大將芒卯之後,魏冉又增派四萬兵力給趙國軍隊,一起攻打齊國。齊襄王嚇壞了,趕緊請蘇代代替齊國給魏冉送信。蘇代在信中遊說道:“我已聽說秦國將派四萬兵力給趙國,一起攻打齊國。可我私下裏總想對我們的大王說,秦王賢明而善於謀劃,穰侯明智而擅於辦事,增派兵力給趙國的事,肯定是沒有的。這是為什麼呢?首先,是因為趙、魏、韓三國同為秦國的大敵,如今以打敗齊國的方式來加強趙國,這對秦國是不利的;其次,秦國的謀士們會說‘攻打齊國,晉國和楚國必來援助,這樣就又可以拖跨晉、楚兩國’,可齊國現在已是疲弱的國家,拿強兵攻打齊國,猶如用千鈞的弓箭去穿射已經潰爛的毒瘡一樣,晉、楚兩國還沒來得及援助,它就很容易地滅亡了,怎麼可能拖跨晉國和楚國?第三,如果秦國少派兵力,晉、楚兩國就不會相信秦國,因為這不是秦國一貫的做法;如果秦國多派出兵力,晉、楚兩國就會被秦國的威勢嚇倒,不敢出兵,而受了驚嚇的齊國也不敢再投靠秦國,隻會暗中投靠晉、楚、韓、魏等國,這也對秦國不利;第四,如果秦國攻打齊國後,拿齊國的土地來誘引晉國和楚國,晉國和楚國一旦增加了實力,反而對秦國形成牽製。因此我覺得,秦國既然已經獲得了安邑,韓國就無法再控製上黨了。奪取天下重要的腸胃之地,與出兵進攻又不得不擔心軍隊能否保全,究竟哪個更有利?我因此才想對我們的大王說,秦王賢明而善於謀劃,穰侯明智而擅於辦事,一定不會增派兵力給趙國。”
魏冉明白,蘇代雖然是站在齊國的立場上來遊說自己的,但言之有理。沒有了舉兵進攻的必要,何必非要兵戎相見呢?更何況秦國的目的已經達到了。魏冉隨即撤回了增派給趙國的四萬兵力,率領軍隊回國。
作為一名將軍,既要有果斷出兵的勇氣和信心,也得有撤兵棄戰的當機立斷。
秦昭王三十六年,魏國人範雎(jū)譏諷魏冉曾經越過韓、魏、趙三國去攻打齊國,是不懂用兵的做法。他還憑此遊說秦昭王。秦昭王就任用了範雎,魏冉的地位日漸下降。範雎隨即進諫秦昭王,說宣太後過於專製,魏冉對外攬大權,秦昭王聽信了他,罷了魏冉的相國一職,並讓魏冉遷到封地陶邑居住。魏冉的家族遷出函穀關時,家境仍顯富裕,裝載各類器具財物的車輛就有一千多輛。
魏冉後來死在陶邑,並葬在那裏。秦國隨即收回陶邑,把它改設為一個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