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切荒誕不經和以下諸葛亮未卜先知的種種神機妙算,都使這一部書和這一個人物減色許多。這也真是無可奈何的事,糟粕與精華同在,是古今作品無法回避的一個現象。因為欣賞力是受整體文化水平所限製的,於是作者有形無形地要適應他的讀者和聽眾,就不可避免地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塞進不應塞進的東西。前人塞進去的是神奇古怪的《山海經》、《搜神記》式的噱頭,以拉住書場裏的聽眾。現在,塞進去的是許許多多的假話和違心之言,以哄騙那些願意聽的人,卻完全是藝術欣賞以外的事了。
趙雲、魏延收聚敗兵,來孔明帳前請罪,細說此事。孔明笑曰:“非汝二人之罪。吾未出茅廬之時,先知南蠻有驅虎豹之法,吾在蜀中已辦下破此陣之物也。隨軍有二十輛車,俱封記在此,今日且用一半,留下一半,後有別用。”遂令左右取了十輛紅油櫃車到帳下,留十輛黑油櫃車在後,眾皆不知其意。孔明將櫃打開,皆是木刻彩畫巨獸,俱用五色絨線為毛衣,鋼鐵為牙爪,一個可騎坐十人。孔明選了精壯軍士一千餘人,領了一百口,內裝煙火之物,藏在車中。
次日,孔明驅兵大進,布於洞口。蠻兵探知,入洞報與蠻王。木鹿大王自謂無敵,即與孟獲引洞兵而出。孔明綸巾羽扇,身衣道袍,端坐於車上。孟獲指曰:“車上坐的,便是諸葛亮。若擒住此人,大事定矣。”木鹿大王口中念咒,手搖蒂鍾,頃刻之間,狂風大作,猛獸突出。孔明將羽扇一搖,其風便回吹彼陣中去了。蜀陣中假獸擁出,蠻洞真獸見蜀陣巨獸口吐火焰,鼻出黑煙,身搖銅鈴,張牙舞爪而來,諸惡獸不敢前進,皆奔回蠻洞,反將蠻兵衝倒無數。孔明驅兵大進,鼓角齊鳴,望前追殺。木鹿大王死於亂軍之中。洞內孟獲宗黨皆棄宮闕,扒山越嶺而走。孔明大軍占了銀坑洞。
這些描寫,便是後人奚落的“欲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地方了。
次日,孔明正欲分兵緝擒孟獲,忽報:“蠻王孟獲妻弟帶來洞主因勸孟獲歸降,獲不從,今將孟獲並祝融夫人及宗黨數百餘人,盡皆擒來,獻與丞相。”孔明聽知,即喚張嶷、馬忠,分付如此如此。二將受了計,引二千精壯兵,伏於兩廊。孔明即令守門將俱放進來。帶來洞主引刀斧手,解孟獲等數百人,拜於殿下。孔明大喝曰:“與吾擒下!”兩廊壯兵齊出,二人捉一人,盡被執縛。孔明大笑曰:“量汝些小詭計,如何瞞得我!見汝二次俱是本洞人擒汝來降,吾不加害。汝隻道吾深信,故來詐降,欲就洞中殺吾。”喝令武士搜其身畔,果然各帶利刀。孔明問孟獲曰:“汝原說在汝家擒住,方始心服,今日如何?”獲曰:“此是我等自來送死,非汝之能也,吾心未服。”孔明曰:“吾擒汝六番,尚然不服,欲待何時耶?”獲曰:“汝第七次擒住,吾方傾心歸服,誓不反矣!”孔明曰:“巢穴已破,吾何慮哉!”令武士盡去其縛,叱之曰:“這番擒住,再若支吾,必不輕恕。”孟獲等抱頭鼠竄而去。
諸葛亮花如許兵力和時間,與孟獲作這種戰爭遊戲,究竟有多大的意義?
卻說敗殘蠻兵有千餘人,大半中傷而逃,正遇蠻王。孟獲收了敗兵,心中稍喜,卻與帶來洞主商議曰:“吾今洞府已被蜀兵所占,今投何地安身?”帶來洞主曰:“隻有一國可以破蜀。”獲喜曰:“何處可去?”帶來洞主曰:“此去東南七百裏,有一國名烏戈國,國主兀突骨,身長二丈,不食五穀,以生蛇惡獸為飯,身有鱗甲,刀箭不能侵。其手下軍士,俱穿藤甲。其藤生於山澗之中,盤於石壁之內,國人采取,浸於油中,半年方取出曬之,曬幹複浸,凡十餘遍,卻才造成鎧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經水不濕,刀箭皆不能入,因此號為藤甲軍。今大王可往求之,若得彼相助,擒諸葛亮如利刀破竹也。”孟獲大喜,遂投烏戈國,來見兀突骨。其洞無宇舍,皆居土穴之內。孟獲入洞再拜,哀告前事。兀突骨曰:“吾起本洞之兵,與汝報仇。”獲忻然拜謝。於是兀突骨喚兩個領兵俘長,一名土安,一名奚泥,起三萬兵,皆穿藤甲,離烏戈國望東北而來。行至一江,名桃花水,兩岸有桃樹,曆年落葉於水中。若別國人飲之盡死,惟烏戈國人飲之,倍添精神。兀突骨兵至桃花渡口下寨,以待蜀兵。
卻說孔明令蠻人哨探孟獲消息,回報曰:“孟獲請烏戈國主,引三萬藤甲軍,見屯於桃花渡口。孟獲又在各番聚集蠻兵,並力拒戰。”孔明聽說,提兵大進,直至桃花渡口。隔岸望見蠻兵,不類人形,甚是醜惡。又問土人,言說即日桃葉正落,水不可飲。孔明退五裏下寨,留魏延守寨。次日,烏戈國主引一彪藤甲軍過河來,金鼓大震。魏延引兵出迎。蠻兵卷地而至,蜀兵以弩箭射到藤甲之上,皆不能透,俱落於地;刀砍槍刺,亦不能入。蠻兵皆使利刀鋼叉,蜀兵如何抵當?盡皆敗走。蠻兵不趕而回。魏延複回,趕到桃花渡口,隻見蠻兵帶甲渡水而去;內有困乏者,將甲脫下,放在水麵,以身坐其上而渡。魏延急回大寨,來稟孔明,細言其事。孔明請呂凱並土人問之。凱曰:“某素聞南蠻中有一烏戈國,無人倫者也。更有藤甲護身,急切難傷;又有桃葉惡水,本國人飲之,反添精神,別國人飲之即死。如此蠻方,縱使全勝,有何益焉?不如班師早回。”孔明笑曰:“吾非容易到此,豈可便去?吾明日自有平蠻之策。”於是令趙雲助魏延守寨,且休輕出。
即使這些荒誕不經的奇風異俗,對一直封閉的國人來講,也是大開眼界的。
次日,孔明令土人引路,自乘小車到桃花渡口北岸山僻去處,遍觀地理。山險嶺峻之處,車不能行。孔明棄車步行。忽到一山,望見一穀,形如長蛇,皆危峭石壁,並無樹木,中間一條大路。孔明問土人曰:“此穀何名?”土人答曰:“此處名為盤蛇穀,出穀則三江城大路,穀前名塔郎甸。”孔明大喜曰:“此乃天賜吾成功於此也!”遂回舊路,上車歸寨,喚馬岱分付曰:“與汝黑油櫃車十輛,須用竹竿千條,櫃內之物如此如此。可將本部兵去,把住盤蛇穀兩頭,依法而行。與汝半月限,一切完備,至期如此施設。倘有走漏,定按軍法。”馬岱受計而去。又喚趙雲分付曰:“汝去盤蛇穀後三江大路口,如此守把,所用之物,克日完備。”趙雲受計而去。又喚魏延分付曰:“汝可引本部兵去桃花渡口下寨,如蠻兵渡水來敵,汝便棄了寨,望白旗處而走。限半個月內,須要連輸十五陣,棄七個寨柵。若輸十四陣,也休來見我。”魏延領命,心中不樂,怏怏而去。孔明又喚張翼另引一軍,依所指之處,築立寨柵去了;卻令張嶷、馬忠引本洞所降千人,如此行之。各人都依計而行。
卻說孟獲與烏戈國主兀突骨曰:“諸葛亮多有巧計,隻是埋伏。今後交戰,分付三軍,但見山穀之中,林木多處,切不可輕進。”兀突骨曰:“大王說的有理。吾已知道中國人多行詭計,今後依此言行之:吾在前麵廝殺,汝在背後教道。”兩人商量已定。忽報:“蜀兵在桃花渡口北岸立寨。”兀突骨即差二俘長,引藤甲軍渡了河,來與蜀兵交戰。不數合,魏延敗走。蠻兵恐有埋伏,不趕自回。次日,魏延又去立了營寨。蠻兵哨得,又有眾軍渡過河來戰。延出迎之。不數合,延敗走。蠻兵追殺十餘裏,見四下並無動靜,便在蜀寨中屯住。次日,二俘長請兀突骨到寨,說知此事。兀突骨即引兵大進,將魏延追一陣。蜀兵皆棄甲拋戈而走。隻見前有白旗,延引敗兵,急奔回白旗處,早有一寨,就寨中屯住。兀突骨驅兵追至。魏延引兵棄寨而走。蠻兵得了蜀寨。次日,又望前追殺,魏延回兵交戰,不三合又敗,隻看白旗處而走,又有一寨,延就寨屯住。次日,蠻兵又至。延略戰又走。蠻兵占了蜀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