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回 司馬懿占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2 / 3)

計謀一旦被人識破,而又無應急變通的措施,隻有挨打的份兒了。戰爭如此,現實生活中的商場鬥爭,經營戰略,股票投機,市場競爭,又何嚐不如此呢!

卻說魏延、馬岱將近北原,天色已昏。孫禮哨見,便棄營而走。魏延知有準備,急退軍時,四下喊聲大震,左有司馬懿,右有郭淮,兩路兵殺來。魏延、馬岱奮力殺出,蜀兵多半落於水中,餘眾奔逃無路。幸得吳懿兵殺來,救了敗兵,過岸拒住。吳班分一半兵撐筏,順水來燒浮橋,卻被張虎、樂綝在岸上亂箭射住。吳班中箭,落水而死,餘軍跳水逃命,木筏盡被魏兵奪去。

此時王平、張嶷不知北原兵敗,直奔到魏營,已有二更天氣。隻聽得喊聲四起,王平謂張嶷曰:“馬軍攻打北原,未知勝負,渭南之寨現在麵前,如何不見一個魏兵?莫非司馬懿知道了,先作準備也?我等且看浮橋火起,方可進兵。”二人勒住軍馬。忽背後一騎馬來報說:“丞相教軍馬急回,北原兵、浮橋兵俱失了。”王平、張嶷大驚,急退軍時,卻被魏兵抄在背後,一聲炮響,一齊殺來,火光衝天。王平、張嶷引兵相迎,兩軍混戰一場。平、嶷二人奮力殺出,蜀兵折傷大半。孔明回到祁山大寨,收聚殘兵,約折了萬餘人,心中憂悶。

司馬懿作戰,稱得上靜若處子,動如狡兔,是一位強將。諸葛亮的北伐夢所以難圓,這個對手也是他的莫大障礙。

忽報:“費禕自成都來見丞相。”孔明請入。費禕禮畢,孔明曰:“吾有一書,正欲煩公去東吳投遞,不知肯去否?”禕曰:“丞相之命,豈敢推辭!”孔明即修書付費禕去了。禕持書徑到建業,入見吳主孫權,呈上孔明之書。權拆視之,書略曰:

漢室不幸,王綱失紀,曹賊篡逆,蔓延及今。亮受昭烈皇帝寄托之重,敢不竭力盡忠?今大兵已會於祁山,狂寇將亡於渭水。伏望陛下念同盟之義,命將北征,共取中原,同分天下。書不盡言,萬希聖聽。

若不是兵敗,恐怕想不起來還有同盟國的存在。

權覽畢,大喜,乃謂費禕曰:“朕久欲興兵,未得會合孔明。今既有書到,即日朕自親征,入居巢門,取魏新城。再令陸遜、諸葛瑾等屯兵於江夏、沔口,取襄陽;孫韶、張承等出兵廣陵,取淮陽等處。三處一齊進軍,共三十萬,克日興師。”費禕拜謝曰:“誠如此,則中原不日自破矣!”權設宴,款待費禕。飲宴間,權問曰:“丞相軍前,用誰當先破敵?”禕曰:“魏延為首。”權笑曰:“此人勇有餘而心不正,若一朝無孔明,彼必為禍,孔明豈未知耶?”禕曰:“陛下之言極當。臣今歸去,即當以此言告孔明。”遂拜辭孫權,回到祁山,見了孔明,具言吳主起大兵三十萬,禦駕親征,兵分三路而進。孔明又問曰:“吳主別有所言否?”費禕將論魏延之語告之。孔明歎曰:“真聰明之主也!吾非不知此人,為借其勇,故用之耳。”禕曰:“丞相早宜區處。”孔明曰:“吾自有法。”禕辭別孔明,自回成都。

這話出自一國之君,實在是荒謬和不得體的,倘非孫權施行離間之計,便是費禕假借孫權名義造出這番輿論,對本來就不滿魏延的諸葛亮施加影響。因為很顯然,當時,魏延是最具實力的搶班奪權的競爭者。

孔明正與諸將商議征進,忽報:“有魏將來投降。”孔明喚入問之,曰:“某乃魏國偏將軍鄭文也。近與秦朗同領人馬,聽司馬懿調用,不料懿徇私偏向,加秦朗為前將軍,而視文如草芥,因此不平,特來投降丞相,願賜收錄。”言未已,人報秦朗引兵在寨外,單搦鄭文交戰。孔明曰:“此人武藝,比汝若何?”鄭文曰:“某當立斬之。”孔明曰:“汝若先殺秦朗,吾方不疑。”鄭文欣然上馬出營,與秦朗交鋒。孔明親自出營視之。隻見秦朗挺槍大罵曰:“反賊盜我戰馬來此,可早早還我!”言訖,直取鄭文。文拍馬舞刀相迎,隻一合,斬秦朗於馬下。魏軍各自逃走。鄭文提首級入營。

孔明回到帳中坐定,喚鄭文至,勃然大怒,叱左右推出斬之。鄭文曰:“小將無罪!”孔明曰:“吾向識秦朗,汝今斬者,並非秦朗,安敢欺我!”文拜告曰:“此實秦朗之弟秦明也。”孔明笑曰:“司馬懿令汝來詐降,於中取事,卻如何瞞得我過?若不實說,必然斬汝。”鄭文隻得訴告其實是詐降,泣求免死。孔明曰:“汝既求生,可修書一封,教司馬懿自來劫營,吾便饒汝性命。若捉住司馬懿,便是汝之功,還當重用。”鄭文隻得寫了一書,呈與孔明。孔明令將鄭文監下。樊建問曰:“丞相何以知此人詐降?”

司馬懿用詐降來騙諸葛亮,而諸葛亮又以假信反騙司馬懿,都有些不合章法。這些小手段,對這樣兩位大手筆來講,幾同兒戲,誰也騙不了誰的。孔明曰:“司馬懿不輕用人,若加秦朗為前將軍,必武藝高強。今與鄭文交馬一合,便為文所殺,必不是秦朗也,以故知其詐。”眾皆拜服。

孔明選一舌辯軍士,附耳分付如此如此。軍士領命,持書徑來魏寨,求見司馬懿。懿喚入,拆書看畢,問曰:“汝何人也?”答曰:“某乃中原人,流落蜀中。鄭文與某同鄉。今孔明因鄭文有功,用為先鋒,鄭文特托某來獻書,約於明日晚間舉火為號,望乞都督盡提大軍,前來劫寨,鄭文在內為應。”司馬費禕反覆詰問,又將來書仔細檢看,果然是實,即賜軍士酒食,分付曰:“本日二更為期,我自來劫寨。大事若成,必重用汝。”軍士拜別,回到本寨,告知孔明。孔明仗劍步罡,禱祝已畢,喚王平、張嶷分付如此如此,又喚馬忠、馬岱分付如此如此,又喚魏延分付如此如此。孔明自引數十人,坐於高山之上,指揮眾軍。

卻說司馬懿見了鄭文之書,便欲引二子提大兵來劫蜀寨。長子司馬師諫曰:“父親何故據片紙而親入重地?倘有疏虞,如之奈何?不如令別將先去,父親為後應可也。”懿從之,遂令秦朗引一萬兵去劫蜀寨,懿自引兵接應。是夜初更,風清月朗。將及二更時分,忽然陰雲四合,黑氣漫空,對麵不見。懿大喜曰:“天使我成功也!”於是人盡銜枚,馬皆勒口,長驅大進。秦朗當先,引一萬兵直殺入蜀寨中,並不見一人。朗知中計,忙叫退兵。四下火把齊明,喊聲震地,左有王平、張嶷,右有馬岱、馬忠,兩路兵殺來。秦朗死戰,不能得出。背後司馬懿見蜀寨火光衝天,喊聲不絕,又不知魏兵勝負,隻顧催兵接應,望火光中殺來。忽然一聲喊起,鼓角喧天,火炮震地,左有魏延,右有薑維,兩路殺出。魏兵大敗,十傷八九,四散逃奔。此時秦朗所引一萬兵都被蜀兵圍住,箭如飛蝗,秦朗死於亂軍之中。司馬懿引敗兵奔入本寨。三更以後,天複清朗。孔明在山頭上,鳴金收軍。原來二更時陰雲暗黑,乃孔明用遁甲之法;後收兵已了,天複清朗,乃孔明驅六丁六甲掃蕩浮雲也。

曆史學家呂思勉還認為,正史《三國誌》載諸葛亮伐魏,總不勝利,《晉書》更說諸葛亮每戰輒敗。因為著述者均為魏晉人故。他說,吳大鴻臚張儼,是當時的第三國史家,在他所著的《默記》裏,認為:“仲達之才,減於孔明,土地廣狹,人馬多少,未可偏恃也。”應該是屬於公道的結論。

當下孔明得勝回寨,命將鄭文斬了,再議取渭南之策。每日令兵搦戰,魏軍隻不出迎。孔明自乘小車,來祁山前,渭水東西,踏看地理。忽到一穀口,見其形如葫蘆之狀,內中可容千餘人,兩山又合一穀,可容四五百人,背後兩山環抱,隻可通一人一騎。孔明看了,心中大喜,問鄉導官曰:“此處是何地名?”答曰:“此名上方穀,又號葫蘆穀。”孔明回到帳中,喚裨將杜睿、胡忠二人,附耳授以密計,令喚集隨軍匠作一千餘人,入葫蘆穀中,製造木牛、流馬應用。又令馬岱領五百兵守住穀口。孔明囑馬岱曰:“匠作人等不許放出,外人不許放入。吾還不時自來點視。捉司馬懿之計,隻在此舉,切不可走漏消息。”馬岱受命而去。杜睿等二人在穀中監督匠作,依法製造,孔明每日往來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