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回 武侯預伏錦囊計 魏主拆取承露盤(2 / 3)

桀驁不遜,驕橫跋扈的魏延,終於失敗,被定為叛賊,“夷延三族”。但後主劉禪在這場武將的惡鬥中,卻表現得頗不那麼“阿鬥”。不敢悖背相父的遺教;固然,他也不敢與滿朝文武作對,但他對魏延的善後處理卻耐人尋味:“後主降旨曰:‘既已明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可見阿鬥對大家眾口一詞,認為魏延為叛賊,是有不同看法的。

薑維在南鄭城上,見魏延、馬岱耀武揚威,蜂擁而來。維急令拽起吊橋。延、岱二人大叫早降。薑維令人請楊儀商議曰:“魏延勇猛,更兼馬岱相助,雖然軍少,何計退之?”儀曰:“丞相臨終,遺一錦囊,囑曰:‘若魏延造反,臨城對敵之時,方可開拆,便有斬魏延之計。’今當取出一看。”遂出錦囊拆封看時,題曰:“待與魏延對敵馬上,方許拆開。”維大喜曰:“既丞相有戒約,長史可收執。吾先引兵出城,列成陣勢,公可便來。”薑維披掛上馬,綽槍在手,引三千軍開了城門,一齊衝出,鼓聲大震,排成陣勢。維挺槍立馬於門旗之下,高聲大罵曰:“反賊魏延!丞相不曾虧你,今日如何背反?”延橫刀勒馬而言曰:“伯約,不幹你事,隻教楊儀來。”儀在門旗影裏拆開錦囊視之,如此如此。儀大喜,輕騎而出,立馬陣前,手指魏延而笑曰:“丞相在日,知汝久後必反,教我提備,今果應其言。汝敢在馬上連叫三聲‘誰敢殺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獻漢中城池與汝。”延大笑曰:“楊儀匹夫聽著,若孔明在日,吾尚懼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誰敢敵我?休道連叫三聲,便叫三萬聲,亦有何難!”遂提刀按轡,於馬上大叫曰:“誰敢殺我?”一聲未畢,腦後一人厲聲而應曰:“吾敢殺汝!”手起刀落,斬魏延於馬下。眾將駭然。斬魏延者,乃馬岱也。原來孔明臨終之時,授馬岱以密計,隻待魏延喊叫時,便出其不意斬之。當日楊儀讀罷錦囊計策,已知伏下馬岱在彼,故依計而行,果然殺了魏延。後人有詩曰:

諸葛先機識魏延,已知日後反西川。

錦囊遺計人難料,卻見成功在馬前。

諸葛亮一生不知設計了多少錦囊妙計,這最後一個錦囊到底是為蜀國除掉隱患,還是自毀長城,長久以來,評說不一。至少在正史陳壽的《三國誌》裏,是沒有明確結論的。

卻說董允未及到南鄭,馬岱已斬了魏延,與薑維合兵一處。楊儀具表,星夜奏聞後主。後主降旨曰:“既已明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楊儀等扶孔明靈柩到成都。後主引文武官僚盡皆掛孝,出城二十裏迎接。後主放聲大哭。上至公卿大夫,下及山林百姓,男女老幼,無不痛哭,哀聲震地。後主命扶柩入城,停於丞相府中。其子諸葛瞻守孝居喪。

空有補天誌,一切付東流,這就是杜甫所寫“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上帝不給你時間,說什麼都徒勞了。

後主還朝,楊儀自縛請罪。後主令近臣去其縛曰:“若非卿能依丞相遺教,靈柩何日得歸?魏延如何得滅?大事保全,皆卿之力也!”遂加楊儀為中軍師。馬岱有討逆之功,即以魏延之爵爵之。儀呈上孔明遺表。後主覽畢,大哭,降旨卜地安葬。費禕奏曰:“丞相臨終,命葬於定軍山,不用牆垣磚石,亦不用一切祭物。”後主從之,擇本年十月吉日,後主自送靈柩,至定軍山安葬。後主降詔致祭,諡號忠武侯,令建廟於沔陽,四時享祭。後杜工部有詩曰: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又杜工部詩曰: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複,誌決身殲軍務勞。

卻說後主回到成都,忽近臣奏曰:“邊庭報來:東吳令全綜引兵數萬,屯於巴丘界口,未知何意。”後主驚曰:“丞相新亡,東吳負盟侵界,如之奈何?”蔣琬奏曰:“臣敢保王平、張嶷引兵數萬,屯於永安,以防不測。陛下再命一人去東吳報喪,以探其動靜。”後主曰:“須得一舌辯之士為使。”一人應聲而出曰:“微臣願往。”眾視之,乃南陽安眾人,姓宗名預字德豔,官任參軍右中郎將。後主大喜,即命宗預往東吳報喪,兼探虛實。

崔浩《典論》:“亮之相劉備當九州鼎沸之會,英雄奮發之時,君臣相得,魚水為喻。而不能與曹氏爭天下,委棄荊州,退入巴蜀,誘奪劉璋,偽連孫氏,守窮崎嶇之地,僭號邊鄙之間,此策之下者。可與趙佗為偶,而以為蕭曹亞匹,不亦過乎?”對於諸葛亮的評價,有識之士的看法,從來是和《三國演義》的推崇存有歧見的。若從實踐來看,從他的決策到他的治績,到他的用人,到他的北伐,到他對於魏延的嫉妒情結,這個軍師,對於他治理的蜀國,可以說是乏善可陳的。

宗預領命,徑到金陵,入見吳主孫權。禮畢,隻見左右人皆著素衣。權作色而言曰:“吳、蜀已為一家,卿主何故而增白帝之守也?”預曰:“臣以為東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時勢宜然,俱不足以相問也。”權笑曰:“卿不亞於鄧芝。”乃謂宗預曰:“朕聞諸葛丞相歸天,每日流涕,令官僚盡皆掛孝。朕恐魏人乘喪取蜀,故增巴丘守兵萬人,以為救援,別無他意也。”預頓首拜謝。權曰:“朕既許以同盟,安有背義之理!”預曰:“天子因丞相新亡,特命臣來報喪。”權遂取金鈚箭一枝折之,設誓曰:“朕若負前盟,子孫絕滅。”又命使齎香帛奠儀,入川致祭。

孫權正是因為諸葛亮六出祁山,使魏無暇東顧,得以拓疆開土,民阜國事,才稱帝為王的,所以,他知道蜀之存亡,與吳是息息相關的,當然要有這樣堅決支持的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