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長於軍事,短於政治,最後敗在善於心計的鍾會手裏,而鍾會又因薑維而送了性命。這些屬於三國第三代的後起之秀,無論從哪方麵比,都大為遜色,算不得成事之輩。
卻說薑維從董亭望南安而來,至武城山前,謂夏侯霸曰:“近南安有一山,名武城山,若先得了,可奪南安之勢。隻恐鄧艾多謀,必先堤防。”正疑慮間,忽然山上一聲炮響,喊聲大震,鼓角齊鳴,旌旗遍豎,皆是魏兵。中央風飄起一黃旗,大書“鄧艾”字樣。蜀兵大驚。山上數處精兵殺下,勢不可當。前軍大敗。維急率中軍人馬去救時,魏兵已退。維直來武城山下,搦鄧艾戰。山上魏兵並不下來。維令軍士辱罵,至晚方欲退軍,山上鼓角齊鳴,卻又不見魏兵下來。維欲上山衝殺,山上炮石甚嚴,不能得進。守至三更欲回,山上鼓角又鳴。維移兵下山屯紮,比及令軍搬運木石,方欲豎立為寨,山上鼓角又鳴,魏兵驟至。蜀兵大亂,自相踐踏,退回舊寨。次日,薑維令軍士運糧草車仗,至武城山,穿連排定,欲立起寨柵,以為屯兵之計。是夜二更,鄧艾令五百人各執火把,分兩路下山,放火燒車仗。兩兵混殺了一夜,營寨又立不成。
《三國演義》這部書的開始階段,黃巾首領,各路諸侯,西涼軍閥,盜寇蟊賊,都是些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或出身於草莽的武夫,或應名為豪門的草包。他們的仗,打得不可開交,但也打得一塌糊塗。其中,唯曹操,一個能為《子兵法》進行注釋的統帥,其戰爭智商當為最高者。現在,《三國演義》這部書接近尾聲,薑維,鄧艾,還有即將出場的鍾會,顯然要比當年那些馳騁於沙場上的將領,高明得多,成熟得多。不過,指揮員會變,戰爭的規律不會變,決定戰爭勝負的強弱規律不會變,雖然弱者有可能勝了強,強者有可能輸於弱,但魏強蜀弱的形勢,製約著薑維的能動性,攻和守,進和退,很大程度上操之於鄧艾,弄不清楚這個現實,便要吃大虧了。
維複引兵退,再與夏侯霸商議曰:“南安未得,不如先取上邽。上邽乃南安屯糧之所,若得上邽,南安自危矣。”遂留霸屯於武城山,維盡引精兵猛將,徑取上邽。行了一宿,將及天明,見山勢狹峻,道路崎嶇,乃問鄉導官曰:“此處何名?”答曰:“段穀。”維大驚曰:“其名不美,段穀者,斷穀也。倘有人斷其穀口,如之奈何!”正躊躇未決,忽前軍來報,山後塵頭大起,必有伏兵。維急令退軍。師纂、鄧忠兩軍殺出,維且戰且走。前麵喊聲大震,鄧艾引兵殺到。三路夾攻,蜀兵大敗。幸得夏侯霸引兵殺到,魏兵方退,救了薑維,欲再往祁山。霸曰:“祁山寨已被陳泰打破,鮑素陣亡,全寨人馬皆退回漢中去了。”維不敢取董亭,急投山僻小路而回。後麵鄧艾急追。維令諸軍前進,自為斷後。正行之際,忽然山中一軍突出,乃魏將陳泰也。魏兵一聲喊起,將薑維困在垓心。維人馬困乏,左衝右突,不能得出。蕩寇將軍張嶷聞薑維受困,引數百騎殺入重圍。維因乘勢殺出,嶷被魏兵亂箭射死。維得脫重圍,複回漢中,因感張嶷忠勇,歿於王事,乃表贈其子孫。於是蜀中將士多有陣亡者,皆歸罪於薑維。維照武侯街亭舊例,乃上表自貶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
窮兵黷武者戒!
卻說鄧艾見蜀兵退盡,乃與陳泰設宴相賀,大賞三軍。泰表鄧艾之功,司馬昭遣使持節,加艾官爵,賜印綬,並封其子鄧忠為亭侯。
時魏主曹髦改正元三年為甘露元年,司馬昭自為天下兵馬大都督,出入常令三千鐵甲驍將前後簇擁,以為護衛,一應事務,不奏朝廷,就於相府裁處,自此常懷篡逆之心。有一心腹人,姓賈名充字公閭,乃故建威將軍賈逵之子,為昭府下長史。充語昭曰:“今主公掌握大柄,四方人心必然未安,且當暗訪,然後徐圖大事。”昭曰:“吾正欲如此。汝可為我東行,隻推慰勞出征軍士為名,以探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