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中,宮廷內部的血腥屠殺記錄,吳國堪稱冠軍。孫權說過:“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將有袁氏之敗,為天下笑!”但他統治的這個吳政權,到了他的晚年,及至他死後,還是走上了家族內亂,自取滅亡的道路。一個知道悲劇發生的原因,卻不能避免悲劇發生的人,倒是真正的悲劇了。
司馬炎觀表大喜,便令興師。賈充、荀勖、馮紞三人力言不可,炎因此不行。祜聞上不允其請,歎曰:“天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今天與不取,豈不大可惜哉!”
至鹹寧四年,羊祜入朝,奏辭歸鄉養病。炎問曰:“卿有何安邦之策,以教寡人?”祜曰:“孫皓暴虐已甚,於今可不戰而克;若皓不幸而歿,更立賢君,則吳非陛下所能得也。”炎大悟曰:“卿今便提兵往伐,若何?”祜曰:“臣年老多病,不堪當此任,陛下另選智勇之士可也。”遂辭炎而歸。是年十一月,羊祜病危,司馬炎車駕親臨其家問安。炎至臥榻前,祜下淚曰:“臣萬死不能報陛下也!”炎亦泣曰:“朕悔不能用卿伐吳之策!今日誰可繼卿之誌?”祜含淚而言曰:“臣死矣,不敢不盡愚誠!右將軍杜預可任,若欲伐吳,須當用之。”炎曰:“舉善薦賢,乃美事也。卿何薦人於朝,即自焚其奏稿,不令人知耶?”祜曰:“拜官公朝,謝恩私門,臣所不取也。”言訖而亡。炎大哭回宮,敕贈太傅、巨平侯。南州百姓聞羊祜死,罷市而哭。江南守邊將士亦皆哭泣。襄陽人思祜存日,常遊於峴山,遂建廟立碑,四時祭之。往來人見其碑文者,無不流涕,故名為“墮淚碑”。後人有詩歎曰:
曉日登臨感晉臣,古碑零落峴山春。
鬆間殘露頻頻滴,疑是當年墮淚人。
羊祜風格不凡,可惜賈充之輩隻會搞陰謀,不識大局,而使吳國多拖了幾年。
晉主以羊祜之言,拜杜預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事。杜預為人老成練達,好學不倦,最喜讀左丘明《春秋傳》,坐臥常自攜,每出入必使人持《左傳》於馬前。時人謂之“左傳癖”。及奉晉主之命,在襄陽撫民養兵,準備伐吳。
此時吳國丁奉、陸抗皆死。吳主皓每宴群臣,皆令沉醉;又置黃門郎十人,為糾彈官,宴罷之後,各奏過失,有犯者,或剝其麵,或鑿其眼。由是國人大懼。
晉益州刺史王濬上疏請伐吳,其疏曰:
孫皓荒淫內逆,宜速征伐;若一旦皓死,更立賢主,則強敵也。臣造船七年,日有朽敗。臣年七十,死亡無日。三者一乖,則難圖矣。願陛下無失事機。
晉主覽疏,遂與群臣議曰:“王公之論,與羊都督暗合,朕意決矣!”侍中王渾奏曰:“臣聞孫皓欲北上,軍伍已皆整備,聲勢正盛,難與爭鋒。更遲一年,以待其疲,方可成功。”晉主依其奏,乃降詔止兵莫動,退入後宮,與秘書丞張華圍棋消遣。近臣奏:“邊庭有表到。”晉主開視之,乃杜預表也。表略曰:
往者羊祜不博謀於朝臣,而密與陛下計,故令朝臣多異同之議。凡事當以利害相校度,此舉之利十有八九,而其害止於無功耳。自秋以來,討賊之形頗露;今若中止,孫皓恐怖,徒都武昌,完修江南諸城,遷其居民,城不可攻,野無所掠,則明年之計,亦無及矣。
司馬家族也開始一代不如一代。
晉主覽表才罷,張華突然而起,推卻棋枰,斂手奏曰:“陛下聖武,國富兵強;吳主淫虐,民憂國敝。今若討之,可不勞而定,願勿以為疑!”晉主曰:“卿言洞見利害,朕複何疑!”即出升殿,命鎮南大將軍杜預為大都督,引兵十萬出江陵;鎮東大將軍琅邪王司馬伷出滁中,征東大將軍王渾出橫江,建威將軍王戎出武昌,平南將軍胡奮出夏口,各引兵五萬,皆聽預調用。又遣龍驤將軍王濬、廣武將軍唐彬浮江東下,水陸兵二十餘萬,戰船數萬艘。又令冠南將軍楊濟出屯襄陽,節製諸路人馬。
蚤有消息報入東吳。吳主皓大驚,急召丞相張悌、司徒何植、司空滕修,計議退兵之策。悌奏曰:“可令車騎將軍伍延為都督,進兵江陵,迎敵杜預。驃騎將軍孫歆進兵拒夏口等處軍馬。臣敢為軍帥,領左將軍沈瑩、右將軍諸葛靚,引兵十萬,出兵牛渚,接引諸路軍馬。”皓從之,遂令張悌引兵去了。皓退入後宮,不安憂色。幸臣中常侍岑昏問其故,皓曰:“晉兵大至,諸路已有兵迎之。爭奈王濬率兵數萬,戰船齊備,順流而下,其鋒甚銳,朕因此憂也。”昏曰:“臣有一計,令王濬之舟皆為齏粉矣。”皓大喜,遂問其計。昏奏曰:“江南多鐵,可打連環索百餘條,長數百丈,每環重二三十斤,於沿江緊要去處橫截之。再造鐵錐數萬,長丈餘,置於水中,若晉船乘風而來,逢錐則破,豈能渡江也?”皓大喜,傳令撥匠工於江邊,連夜造成鐵索鐵錐,設立停當。
鐵索鎖江,徒為劉禹錫作詩湊句用也。一個腐敗的政權,必有許多昏朽的白癡,想出許多愚蠢的主意,來加速死亡進程。
卻說晉都督杜預兵出江陵,令牙將周旨引水手八百人,乘小舟暗渡長江,夜襲樂鄉,多立旌旗於山林之處,日則放炮擂鼓,夜則各處舉火。旨領令,引眾渡江,伏於巴山。次日,杜預領大軍,水陸並進。前哨報道:“吳主遣伍延出陸路,陸景出水路,孫歆為先鋒,三路來迎。”杜預引兵前進。孫歆船蚤到。兩兵初交,杜預便退。歆引兵上岸,迤邐追時,不到二十裏,一聲炮響,四麵晉兵大至。吳兵急回,杜預乘勢掩殺,吳兵死者不計其數。孫歆奔到城邊,周旨八百軍混雜於中,就城上舉火。歆大驚曰:“北來諸軍乃飛渡江也?”急欲退時,被周旨大喝一聲,斬於馬下。陸景在船上,望見江南岸上一片火起,巴山上風飄出一麵大旗,上書“晉鎮南大將軍杜預”。陸景大驚,欲上岸逃命,被晉將張尚馬到斬之。伍延見各軍皆敗,乃棄城走,被伏兵捉住,縛見杜預。預曰:“留之無用。”叱令武士斬之,遂得江陵。於是沅湘一帶,直抵黃州諸郡,守令皆望風齎印而降。預令人持節安撫,秋毫無犯。遂進兵攻武昌,武昌亦降。杜預軍威大振,遂大會諸將,共議取建業之策。胡奮曰:“百年之寇,未可盡服。方今春水泛漲,難以久住,可俟來春,更為大舉。”預曰:“昔樂毅濟西一戰,而並強齊。今兵威大振,如破竹之勢,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無複有著手處也。”遂馳檄約會諸將,一齊進兵,攻取建業。
時龍驤將軍王濬率水兵順流而下,前哨報說吳人造鐵索,沿江橫截,又以鐵錐置於水中為準備。濬大笑,遂造大筏數十萬,上縛草為人,披甲執杖,立於周圍,順水放下。吳兵見之,以為活人,望風先走。暗錐著筏,盡提而去。又於筏上作大炬,長十餘丈,大十餘圍,以麻油灌之,但遇鐵索,燃炬燒之,須臾皆斷。兩路從大江而來,所到之處,無不克勝。
杜預的破竹論,實際是向朝廷裏的反戰派陳說利害。在任何一個中央政權中,必有守成與進取兩種勢力存在,守成占上風時,整個國家便呈停滯狀態,進取得優勢時,時代便會發展,但這種發展,必然要改變固有的秩序,必然會產生例屬正常的震蕩,因此,也必然要遭到守成派的反對。
卻說東吳丞相張悌令左將軍沈瑩、右將軍諸葛靚,來迎晉兵。瑩謂靚曰:“上流諸軍不作堤防,吾料晉軍必至此,宜盡力以敵之。若幸得勝,江南自安。今渡江與戰,不幸而敗,則大事去矣!”靚曰:“公言是也。”言未畢,人報:“晉兵順流而下,勢不可當。”二人大驚,慌來見張悌商議。靚謂悌曰:“東吳危矣,何不遁去?”悌垂泣曰:“吳之將亡,賢愚共知。今若君臣皆降,無一人死於國難,不亦辱乎?”諸葛靚亦垂泣而去。張悌與沈瑩揮兵抵敵。晉兵一齊圍之。周旨首先殺入吳營。張悌獨奮力搏戰,死於亂軍之中。沈瑩被周旨所殺。吳兵四散敗走。後人有詩讚張悌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