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鏈接
彼可取而代之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年輕時與叔父項梁遇見秦始皇的巡遊車駕,路人紛紛低頭避讓,唯項羽抬頭,直視聖駕,叔父怕他鬧事,拉他低頭,項羽卻說:“彼可取而代之也。”
大丈夫當如此也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秦始皇出行,允許百姓道旁觀瞻,劉邦有幸擠進觀瞻的行列當中,目睹了盛大的車馬儀仗、精銳的步騎警衛。他遠遠地仰望到了始皇帝的身影,感慨道:“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塾師看後,大驚失色。袁世凱的嗣父袁保慶看後也不無擔憂地說:“這個孩子誌向不小,苟不慎之,覆家滅門,也是可能的。”
袁世凱的一位老師王雁臣曾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為題,要他撰寫一篇八股文。袁世凱交出的文章從整體上看,糟糕得一塌糊塗,不過其中一段卻讓人驚歎:
東西兩洋,歐亞兩洲,隻手擎之不為重。吾將舉天下之士,席卷囊括於座下,而不毛者,猶將深入。堯舜假仁,湯武假義,此心薄之而不為;吾將強天下之人,拜手嵇首於闕下,有不從者,殺之無赦!
這段文字後來曾廣為傳誦。少年時期的袁世凱將僵化枯燥的八股文寫得如此慷慨激烈,雖不合體製,卻難能可貴。
盡管袁世凱不喜歡讀書考試,對科場時文更是毫無興致,但袁保慶還是極力讓他走科舉正途,畢竟讀書當官是中國士紳人家對子弟的首要期望。袁保慶在濟南府任職時,不惜重金聘請當地的名師宿儒為袁世凱進行啟蒙教育;到南京為官後,更是延聘文武兼備的老師對袁世凱進行嚴格的科舉教育。
不幸的是,袁保慶48歲那年在南京任上突染疾病,當年便拋下妻兒,撒手人寰。無奈之下,袁保慶的妻子牛氏帶著隻有14歲的嗣子袁世凱回到項城老家。更加不幸的是,就在第二年,袁世凱的生父袁保中也因病去世。
袁家是官宦之家,衣食無憂,但袁世凱母子畢竟是孤兒寡母,日子並不好過。當時,袁世凱的堂叔袁保恒在做翰林院編修,回鄉省親的時候看到袁世凱年紀雖小,但天資聰明,是個可造之才,便把袁世凱這個侄子帶到了京城,打算讓他繼續讀書,日後走科舉之道。於是,15歲那年,袁世凱跟著袁保恒去了北京。
在袁保恒的嚴格要求之下,袁世凱參加了兩次鄉試,但一次都沒有考中。
袁世凱有位飽學詩文的翰林堂叔袁保齡在京為官,他看過袁世凱的文章後說:“慰亭在學問上天分不高,前途不大。”憤怒之下,袁世凱將之前所做的詩文全部付之一炬,恨恨地說:“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焉能齷齪久困筆抵硯間自娛光陰耶?”
這一年,袁世凱隻有20歲。
袁世凱不願走科場舊途,他要學漢代名將班超投筆從戎。袁世凱的這個念頭並非一時的心血來潮、頭腦發熱,他早在幼年時就已有從軍的誌願。袁家以“求官建功,拯救天下”為門楣家訓,叔祖袁甲三又有因戰功得高官的榮耀,這些使幼年袁世凱將參軍建功當成了自己的夢想。他決心以叔祖袁甲三為榜樣,做個八麵威風的大將軍。成年後的兩次科場失敗,尤其是第二次科場失敗,讓袁世凱徹底下定了參軍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