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沒有他真不行了(2 / 3)

從履曆可以看出,黎元洪與革命黨人、立憲黨人都沒有關係,這個人憑什麼突然闖入曆史?有確切史料證明,革命黨人此刻選擇黎元洪,並不是倉促之舉,早在武昌起義的籌劃階段,為利於起義成功後的政權布局,革命黨人就選中了黎元洪,原因有三:第一,黎元洪乃名將,用他可以懾服清廷,號召天下,增加革命軍的聲威;第二,黎元洪乃鄂軍將領,素得人心,可以號召部屬附和革命;第三,黎元洪素來愛護軍中文人,而這些文人全是革命黨人,容易與他合作。

對於革命黨的邀請,黎元洪最初並不情願。關於黎元洪出任都督的過程,民間普遍有“床下都督”一說。但根據親曆者的回憶以及現有史料《湖北革命知之錄》等可以確定,黎元洪是“避入房中”,並非被人從床下拖出。

不管過程如何,黎元洪最後還是勉為其難地答應出任都督。曾與黎元洪私交很好的英國傳教士兼記者埃德溫·丁格爾認為,這是一個充滿戲劇性的時刻,中國曆史的序幕由此拉開。黎元洪的出任,暴露了革命黨人對這次起義缺乏必要的思想準備以及對自己德行能力自信不足。但是,當時選擇黎元洪無疑是明智的。黎都督的出現——至少湖北軍政府是這麼對外宣布的——對於招撫未參加起義仍在觀望的新軍官兵及武昌市民,都達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形勢的發展逐漸有利於革命黨人,黎元洪認清形勢後改變初衷,開始傾向反清革命。他剪掉了長辮子,並召集軍官訓話,說:“今日革命軍起義是推倒清朝、恢複漢土,廢除專製、建立共和的開始。我等身為軍人,從此須抱破釜沉舟的精神,掃除一切顧慮,堅決去幹。”

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黎元洪被選為副總統。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孫中山兵敗流亡海外,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黎元洪因沒有支持孫中山的“叛亂”而再次成為副總統。

黎元洪心知肚明,袁世凱不好惹。所以,他執意不去北京就職,隻想待在武漢。可坐穩江山的袁世凱絕不容許黎元洪獨立在他的掌控之外。三番五次請不來後,袁世凱索性將自己的第一愛將兼幹女婿、陸軍總長段祺瑞,派到湖北擔任代理湖北都督,迎請黎元洪到北京赴任,並事先準備好了第二天北上的專列。

1913年,黎元洪赴京,從此就再也沒有回過武漢老家。

在北京,黎元洪受到了高規格的迎接,在袁克定和總統府侍衛長蔭昌等人的迎接下,他被接上了那輛中國最高規格的金漆朱輪雙馬車。這輛大總統的專車,除袁世凱本人偶爾乘坐外,此前就隻有孫中山來北京時坐過一次。袁世凱將黎元洪安置在了中南海的瀛台。袁世凱還讓兒子娶了黎元洪的女兒,兩家結成了兒女親家。盡管如此,黎元洪私下裏始終與袁世凱保持著距離。

據黎元洪之子黎重光回憶,袁世凱曾就很多人勸他當皇帝的事情,征求過黎元洪的意見:“近來許多人要我做皇帝,親家你看怎麼樣?”黎元洪正色回答說:“革命的目的是推翻專製,建立共和。親家,如果你做了皇帝,怎能對得起武昌死難烈士?”

在袁世凱的默許下,倡議帝製機關“籌安會”成立。一時間,幾乎所有社會名流紛紛擁戴,並組成“公民團”向參政院遞交更改國體的請願書。當時黎元洪正以副總統的身份兼任參政院院長,他不讚成帝製,卻又不願意與親家袁世凱公開作對,隻好以辭職的方式消極抵製。1915年9月,黎元洪提出辭去副總統、參政院院長等職務,回原籍休養,袁世凱未予批準。作為補償,袁世凱以10萬元高價購得東廠胡同原直隸總督榮祿的一所舊宅相贈,黎元洪於9月下旬遷入,閉門謝客,對於時政不發一言。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正式決定接受全國各地發來的勸進請願,將1916年定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準備在1916年元旦登基做皇帝。12月15日,袁世凱發布了他接受帝位後的第一道冊封令,冊封黎元洪為“武義親王”。

袁世凱的這招棋非常高明,黎元洪手中雖無一兵一卒,但卻是萬眾矚目的“武昌首義元勳”,如果將其拉下水,為自己“民國變帝國,總統變皇帝”的戲法造勢,其影響可想而知。

但令袁世凱萬萬沒有料到的是,黎元洪竟然不配合,甚至公開表示:“絕不讚同袁世凱稱帝,為了民主願意犧牲個人,亦所甘心。”

得知黎元洪不接受冊封,自告奮勇來黎宅遊說的社會名流絡繹不絕,有的還直接以“王爺”呼之。最後黎元洪實在急了,手指大廳一柱說:“你們如再逼,我就撞死在這裏!”

黎元洪大事清楚,小事卻裝糊塗,除了稱帝之事,他從來不對袁世凱發出不同聲音。

袁世凱去世後,黎元洪曾任兩任總統,都被迫下野。在總統任期內,黎元洪隻不過是責任內閣製下的“橡皮圖章”,但他並不甘心如此。有一次,總理段祺瑞派人讓黎元洪蓋章,他說要看看,來人很不耐煩,雙方發生衝突。黎元洪一怒之下,違法下令罷免總理段祺瑞,並意外導致了張勳複辟,給民主與共和蒙上了陰影。

一心想為中國帶來健全民主機製的黎元洪,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親手摧毀了中國原本十分脆弱的民主根基。心中有愧的他從此不問政治,開始大規模投資實業,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因腦出血病逝於天津。

作為黎元洪的老師,嚴複曾評價黎元洪說:“黎公大德,天下所信。然救國圖存,斷非如此道德所能有效。”黎元洪的人品道德,是他在曆史上留下的最大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