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學者從戎傳奇(2 / 3)

這就是這位儒帥與眾不同的傳奇一生。

§§張宗昌:第二次直奉戰爭的急先鋒

第二次直奉大戰之前,張作霖並不看好張宗昌的雜牌軍,可戰鬥一打響,他就像一匹黑馬殺出林海雪原,率先消滅直係主力,並充當了奉軍南下的急先鋒。

“忽見天上一火鏈,好像玉皇要抽煙。如果玉皇不抽煙,為何又是一火鏈?”如果說寫這首“詩”的人最後居然出了本詩集,你一定會覺得這是個笑話。作這首詩的人就是北洋時期有名的“混世魔王”——張宗昌。

後世,人們給予這位將軍諸多外號頭銜,如“狗肉將軍”“長腿將軍”“三不知將軍”“五毒大將軍”等。可見,人們對他的評價都不太正麵。盡管如此,張宗昌身上也有值得稱道之處:他是一個憑借實實在在的努力實現了自己“民國夢”的草根典型。

張宗昌,字效坤,1882年3月4日(農曆正月十五)出生在山東掖縣(今萊州市)。作為那個時期的80後,張宗昌的童年可沒法和現在的80後相比。他小時候家境貧窮,剛剛學會讀寫,就因為家庭的貧困無法上學了,不僅如此,少年時代的張宗昌還經常衣食無著,飽嚐挨餓受凍之苦。為了度日糊口,張宗昌當過放牛娃、放銃手、酒店夥計等。如果命運就這樣發展下去,張宗昌隻會淪為“苦大仇深”的勞苦大眾。但不甘人下的張宗昌卻隻身闖東北,憑借重義輕利、寬厚大氣的性格,得到了不少東北工友的擁戴。這些人也成了他日後軍閥隊伍裏的忠實下屬。張宗昌對語言也有些天賦,和俄國人打交道不久就學會了一口流利的俄語。因為有語言的優勢,他被派往西伯利亞擔任中國工人的工頭。在那種惡劣的環境中,他成了一名出色的獵人,練就了精準的槍法。正是有了年少時期的這些努力,才為他日後成為一代梟雄打下了基礎。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張宗昌也拉起了幾百人的隊伍投身到了這場革命當中。他首先南下投靠了陳其美,不久他又意識到革命軍不是袁世凱的對手,於是陣前倒戈去投靠張勳。經過張勳介紹,他在馮國璋的手下當了一名副官。為盡快地得到提升,他又為馮國璋殺了自己的第一任長官陳其美,也因此得罪了蔣介石,為自己堵死了最後的退路。殺死陳其美後,他在馮國璋處得到了重用,一度成為馮大總統的侍從武官長,後來又調任江蘇第六混成旅的旅長。他率兵入湘,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得以升任陸軍暫編一師的師長。

此時,張宗昌躊躇滿誌,準備大搶地盤。他的部下卻紛紛叛變,張宗昌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就丟掉了“槍杆子”。一無所有的張宗昌最終投靠到了“東北王”張作霖的麾下。同樣是馬匪出身的張作霖與張宗昌倒是惺惺相惜,給了他200杆槍讓他成立憲兵營。而恰恰是這個憲兵營,在張作霖戰敗時為他平定了東北的“高盧之亂”,讓張作霖得以喘息。

投靠奉係之後,張宗昌也隻能從頭幹起,先任憲兵營營長。不久,吉林軍旅長高士儐(原吉林督軍孟恩遠外甥)聯合胡匪盧永貴,要和張作霖作戰。當時張作霖剛在直奉戰爭中戰敗,無大兵可派,便決定派張宗昌率憲兵營去應戰。這本來是一場勢力懸殊的較量,但由於盧永貴手下的大小頭目很多都是和張宗昌當年一起闖關東的同鄉,憑著這種關係,張宗昌兵不血刃,即把胡匪收編成3個團,張作霖很高興,任命他為吉林省防軍第三旅旅長兼吉林省綏寧鎮守使。這樣,張宗昌有了一塊立足之地。

後來,張宗昌收編了沙俄內戰時打散的白俄士兵,部隊戰鬥力得到了飛速的提升。幾年時間,張宗昌的部隊已經發展到了10萬之眾。由於部隊兵員增長的速度過快,連張宗昌本人都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兵。加上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錢和有多少姨太太,於是乎人們送給他一個“三不知將軍”的外號。

知識鏈接

張宗昌詩選

遊泰山

遠看泰山黑乎乎,上頭細來下頭粗。

如把泰山倒過來,下頭細來上頭粗。

大明湖

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裏有荷花,

荷花上麵有蛤蟆,一戳一蹦躂。

遊趵突泉

趵突泉,泉趵突,

三個眼子一般粗,

三股水,光咕嘟,

咕嘟咕嘟光咕嘟。

求雨

玉皇爺爺也姓張,為啥為難俺張宗昌?

三天之內不下雨,先扒龍皇廟,

再用大炮轟你娘。

破冰歌

看見地上一條縫,灌上涼水就上凍。

如果不是凍化了,誰知這裏有條縫。

詠雪

什麼東西天上飛,東一堆來西一堆。

莫非玉皇蓋金殿,篩石灰呀篩石灰。

張宗昌雖然做了些渾不吝的事情,但是對身邊的人卻很好,特別是對自己的女人。他的姨太太眾多,在史料上留下名姓的就有二十幾位。但他從不為難這些女人,嫁他以後不滿意的可以另嫁他人(俗稱“下堂”),他也從不阻止,甚至對還未下堂就和他人有染的姨太太也網開一麵,放了那女人和她情夫一條生路。從這方麵說,張宗昌倒不失為一個真性情的人。

不過,少帥張學良始終不齒與張宗昌為伍。張宗昌好賭,尤其愛賭牌九,而東北人叫推牌九為“吃狗肉”,所以張宗昌也有“狗肉將軍”的稱號。於是,張學良投其所好,約張宗昌聚賭,一場豪賭過後,本想收了張宗昌兵權的張學良卻被其反咬一口,白白地供給了張宗昌部隊半年的軍餉。有了軍餉的張宗昌就像脫了韁的野馬,率領部隊一直打到了上海城下。要不是黃金榮、杜月笙設計,讓一身江湖習氣的張宗昌與孫傳芳拜了把子,估計當時上海、杭州都將成為張宗昌的地盤。

第二次直奉大戰之前,張作霖並不看好張宗昌的雜牌軍,可戰鬥一打響,他就像一匹黑馬殺出林海雪原,率先消滅直係主力,並充當了奉軍南下的急先鋒。那麼,張宗昌有怎樣的表現令張大帥另眼相看?又如何使吳佩孚痛徹心扉、悔不當初的呢?

第二次直奉戰爭曆時兩個月,雙方參戰兵力達42萬,陸、海、空三軍加入戰鬥,規模空前,戰況慘烈。主戰場為熱河、山海關,戰線由遼西到冀東,先後經曆朝陽、赤峰、山海關、九門口、石門寨等大型戰役。這次驚天動地的戰爭是如何打起來的呢?

為了“鐵三角同盟”的共同目標,更是為報兩年前的一箭之仇,1924年9月,張作霖策應江浙戰爭,興兵入關。曹錕緊急召在洛陽駐節的吳佩孚火速進京。

9月17日,吳佩孚來到北京受到隆重歡迎,從車站到總統府,警戒森嚴,直係大將馮玉祥、王承斌、王懷慶等都前往迎接。這是曹錕當總統後,吳佩孚第一次進京且身係重任,也是他一生中最威武顯赫的一次。未等吳屁股坐熱,曹錕即下令討伐奉張,特任吳佩孚為討逆軍總司令,以四照堂為總司令部。

緊接著吳佩孚開始點將布陣,他學過測量,又對東北地區地形和戰略要衝非常熟悉,戰略部署比較周密得當。除陸軍外,海軍投入多艘軍艦、空軍投入70餘架戰機。點將從下午2時直到晚上12時,最後在作戰計劃成文末尾處寫上總司令吳佩孚的大名時,突然停電,漆黑一片,這難道是不祥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