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爭奪製高點(三)(1 / 2)

中坡集結了六百多紅軍,賀龍安排紅十團團長張一鳴坐鎮指揮。張一鳴自從南昌起義的時候就跟著賀龍,深得賀龍的器重,他心智堅忍,長於防守。防守中坡的重任,交給張一鳴是最合適不過了。

中坡關係全局,是整個戰場的關鍵,紅軍隻要在中坡上站穩腳跟,就不怕陳其鳳跳出手掌心;反之,陳其鳳如果能控製中坡,第九軍就能衝破紅軍的包圍,甚至反敗為勝,給賀龍以毀滅性的打擊!

張一鳴深知中坡的重要性,為了完成老領導交待的任務,他施展平生所學,將中坡布置的如鐵桶相似。他從山腰處開始修築工事,組成了第一道防線,在這一條防線後麵,有完備的縱深體係。散兵坑、戰壕、機槍掩體、交通壕,錯落有至,頗有章法。一個連的戰士在序地隱蔽在這個防禦體係之中,還有另外一個營的兵力作為生力軍,投入後續戰鬥。

張一鳴的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守住中坡!

陳其鳳的第一次衝鋒在炮火聲中開始了。國軍小心翼翼地向上攀爬,離紅軍的前沿陣地越來越近,陳其鳳的炮火也逐漸向山頂延伸。

在散兵坑中間躲避炮彈的紅軍這時候也鑽出掩體,架好武器,瞄準正在靠近的國軍。

紅軍時期,由於裝備不好,彈藥不足,為了用有限的子彈殺傷最多的敵人,通常采用將敵人放近後再狠揍一頓的辦法,一般不到五十米不會開槍,有時候甚至在二十米處才開槍,為的就是近距離好瞄準些,多打死幾個敵人。

張一鳴的戰術也是這樣,在國軍走進四十六範圍的時候,才下令開火。紅軍憤怒的子彈狠狠鑽進國軍的身體,接著幾十顆手榴彈在國軍隊伍裏開了花,進攻的國軍當場付出了幾十人的傷亡。

陳其鳳的第一輪進攻旨在試探紅軍的火力,讓張一鳴的火力點暴露出來,現在他的目的已經達到,任務已經完成,再進攻已經沒有必要。陳其鳳一方麵招呼殘存的國軍撤回,另一方麵命令炮兵重點照顧一下紅軍的火力點,幾發炮彈下去,紅軍的機槍手當場陣亡,不過後麵的戰士隨即填補這個空缺。

陳其鳳沒有給張一鳴留下任何的喘息時間,第一波攻擊剛被打下來,第二波的攻擊又開始了,這一次,國軍的人數增加了一倍,達到兩個連。

不過中坡作為一座山峰,並沒有像平原地區那樣有寬廣的正麵,戰線就這麼長,兩百多國軍顯得有些擁護,隻得分成三個層次,你波浪一樣,一浪接一浪,向著紅軍的陣地蕩漾過去。

中坡陣地上紅軍的壓力也不小,敵人的炮火緊盯著火力點不放,炮彈不斷地在機槍附近爆炸,大大削弱了對國軍的火力壓製,增加了抵擋敵人的難度。

大科學家牛頓告訴我們,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紅軍將敵人放近了打,提高了紅軍的命中率,但在國軍這邊也產生了同樣的效果。仰攻的時候,士兵扔手榴彈的效果會降低很多,但距離放得這麼近,國軍士兵也能夠將他們的手榴彈準確地扔進紅軍的戰壕裏,他們子彈鑽進紅軍身體的概率,也提高了不少。

總之,張一鳴前沿陣地上傷亡過半,一百多人的連隊,隻剩下四十多人了,不過,在紅軍的陣地麵前,也躺著一百多具國軍的屍體。

陣地上,雙方互擲炸彈,由於雙方距離太近,手榴彈扔進對方的人群中,來不及炸響,就被人家撿起來,來個完璧歸趙,結果,自己扔出去的手榴彈在外麵逛了一圈,雙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