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太後的這一極不理智的決定,趙國的文武大臣們極為不滿,眼看秦國大兵壓境,趙國隻有招架之功,根本沒有還手之力,整個國家朝不保夕,隻有齊國出兵才能拯救趙國。可是,身為一國之主的趙太後卻置國家安危於不顧,隻念及母愛私情。
於是眾大臣輪流進諫,陳述利害,苦口婆心,想說服太後,搬來齊國的救兵。無奈趙太後卻是個“意誌堅定”之人,無論是誰,無論你怎樣講,就是一言不發。
到了後來,隻要誰一提及此事,他馬上將人拒之門外,閉門不見。滿朝文武都以為國將不國了。
正在眾人左右為難之際,趙國威望極高的左師觸龍來了。太後聽得稟告,料到觸龍也是為此事而來,有心不見,但念及觸龍乃幾朝重臣,對國家功勳卓著,這才勉強宣觸龍進見。
觸龍見了太後,絕口不提長安君之事,先是給太後請安,隨後又關切地問起太後的飲食起居。一番噓寒問暖讓心力憔悴的太後倍受感動,自然就對觸龍有了幾分好感。
觸龍見太後氣色平和,明白她心中的敵意已消。於是,就和太後拉起了家長,從起居飲食、養生之道,最後扯到觸龍自己的小兒子身上。觸龍告訴太後,自己非常疼愛小兒子舒棋,為著兒子將來著想,希望太後能將他安排進黑衣衛士的隊伍,以在保衛皇宮中建功立業。如此一來,太後像遇到知音一樣,極感興趣地問道:“你們男人也會疼愛兒女嗎?”
觸龍回答道:“那當然,比你們做母親的還疼呢!隻不過,依我看,太後你疼愛女兒燕後要勝過疼愛小兒子長安君。”
太後吃了一驚,急忙追問:“為什麼?”
觸龍解釋道:“父母疼愛子女,就要為他們作長遠打算,我記得當年燕後出嫁去燕國時,您是那麼依依不舍,淚水長流,之後,盡管很想念她,但又總是祈禱燕後在那裏好好地生兒育女,將他們養育成人繼承王位,這不正是為燕後的長遠利益打算嗎?”
趙太後表示讚同地點了點頭。觸龍接著說:
“如今,太後您使長安君獲得的地位夠尊貴了,封給他的地也夠多了,權力也越來越大,然而,您卻忽視了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沒有給長安君建功立業的機會。假如有一天太後不在了,長安君靠什麼在趙國立足呢?那些文武大臣們會服他嗎?所以,請太後重新考慮一下,您的決定是否有不妥呢?”
聽到這裏,太後陷入了沉思,最終她答應了齊國的要求,把長安君送人齊國當作人質,終於齊趙聯合,打退秦軍。
在春秋時代,並沒有什麼公關理論。但觸龍的說服藝術卻不能不讓人歎服。在不便或不宜直說的情況下,運用儲蓄的語言或示意舉動,更具說服力,要能讓人領會你的意圖。
比如乾隆以詩表達對和坤和劉通訓的不滿,要求二人同心協力輔佐朝廷。假若乾隆端坐在大殿之上,厲聲指責劉、和二人不該為一己私利互相拆台,二人從麵子上都下不了台,雖然表麵上會緩和一些,心裏恐怕隻會更加忌恨對方。但是,乾隆以詩的語言含蓄地表達了他的意願,劉、和兩人深受感動,握手言和。
勤開口,在不知不覺中增長了你的知識,豐富了你的人生閱曆,隻有在日常生活中多思考,勤開口,你的隨機應變能力就會大大提高,你就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人生的旅程中的遊刃有餘。
據說,德國末代皇帝威廉二世,最愛吹牛。有一次,他到英國訪問,公然聲稱他是惟一對英國友善的德國人,因為有他,英國人才不至於被蘇俄和法國所糟蹋;也是由於他,英國才打敗了南非的波爾人。這樣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話,竟出自一位皇帝之口,歐洲各國議論紛紛,英國人尤其憤怒。德國的政治家們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德皇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但又沒有勇氣承認,於是他找來大臣布羅親王,想讓他做自己的替罪羊。他授意布羅親王:是他建議皇帝說了那些荒唐的話。布羅親王當然難以接受威廉二世的授意。德皇為此大為惱火。
為了說服德皇,布羅親王調整了策略,對德皇說:“微臣沒有資格說剛才的話。陛下在許多方麵的成就,臣都不敢望其項背。軍事知識如此,自然科學的知識也如此。臣曾聽過陛下談論晴雨表、無線電和X光,而我在這些方麵幾乎一無所知。但是,”布羅親王繼續說,“臣正好有些曆史方麵的知識,這可能對政治有些用途,尤其是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