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是指伴隨卵巢周期性變化出現的子宮內膜周期性脫落及出血的現象,這是女性所特有的生理現象,這種變化是周期性的,一般每個月發生1次,所以稱為月經。
規律月經的建立是女性生殖係統功能成熟的主要標誌。月經從十三四歲來潮,直到五十歲左右消失,伴隨每個女性數十年。月經是在人體的下丘腦、垂體和卵巢相互協調作用下,經過機體一係列複雜的周期變化產生的,這種變化稱之為“性周期”。
卵巢具有獨特的功能,一是提供成熟的卵子,保障女性繁殖後代;二是支持生殖、內分泌功能,分泌性激素。青春期後,每個性周期卵巢中通常隻有1個卵泡可以生長發育成熟。成熟的卵泡破裂,將裏麵的細胞排出,這就叫“排卵”。排卵後,卵泡細胞內形成黃體。如果卵子沒有受精,黃體的壽命不超過14天就萎縮消失,3~4天後又有新的周期開始。在卵巢的周期變化中,卵泡生長發育時產生一種內分泌激素叫雌激素。排卵後黃體除產生雌激素外,還產生另一種內分泌激素就是孕酮。在子宮的周期變化中,雌激素的作用是使子宮內膜生長增厚,血管增多。排卵以後,黃體分泌的雌激素和孕酮共同作用,使增厚的子宮內膜腺體彎曲,發生分泌現象,為可能到來的受精卵做好準備。如果沒有受孕,黃體萎縮,子宮內膜失去激素的支持,也開始萎縮、壞死、脫落。血液與脫落的內膜碎屑一起排出體外,這就是“月經”。
子宮內膜的脫落是周期性的,當子宮內膜的功能層剝脫後,基底層就進行修複,這就是人們肉眼所見的“出血周期”。與此同時,卵巢內新的卵泡逐步發育、成熟,進入下一個月經周期,如此周而複始地循環,直到絕經才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