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周期中子宮內膜的變化直接受卵巢激素的影響和控製。其變化特點是內膜增厚,血管增生,子宮腺增長並分泌,以適應受精卵的植入和發育;如卵子未受精,增厚的子宮內膜失去激素的支持,開始萎縮、脫落,伴隨出血,形成月經。子宮內膜這種周期性變化叫月經周期。子宮內膜的周期性變化可分為月經期、經後期、增生期和經前期4個時期。
(1)月經期:月經周期的第1~4天。排出的卵子未受精,黃體在2周後逐漸萎縮退化,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量突然減少,結果子宮內膜的血管收縮,造成內膜表層缺血、缺氧,以致組織壞死、脫落,血管破裂出血而形成月經。
(2)經後期:也稱修複期,相當於月經周期的第5~6天。月經期結束,殘留的子宮內膜腺上皮增生,移向破潰的創麵,重新形成一層完整的柱狀上皮。這時卵巢內又有一些初期卵泡開始生長發育。
(3)增生期:月經周期的7~14天。這時子宮內膜受新發育生長的卵泡中雌激素影響,逐漸增厚,血管和子宮腺體增生。在此期末,卵泡成熟並排卵。
(4)經前期:又稱分泌期,為月經周期的第15~28天,持續約14天。排卵後有黃體形成,並產生孕激素和雌激素。在激素作用下,子宮內膜繼續增厚,血管增長呈螺旋狀,在增長的子宮內膜腔內有很多分泌物,子宮內膜的這些變化為受精卵的種植和發育準備了條件。如果排出的卵子受精了,則子宮內膜在孕激素的作用下繼續增生肥厚;如未受精,則卵巢內的黃體退化,孕激素和雌激素減少,子宮內膜脫落形成下次月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