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節 什麼是經行水腫,中醫是怎樣認識其病因病機的(1 / 1)

女性每逢經期或經行前後,出現麵目、四肢水腫,月經過後自行消退者,稱為經行水腫,亦稱經來水腫。中醫學認為,水腫的發生主要責之於脾腎兩髒,同時與肝鬱氣滯、氣滯血瘀、水道通調受阻等也有密切關係。《內經》中有“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之論述。脾為水之製,腎為水之本,一主運化,一主開合,脾腎兩虛可致水濕蘊聚,泛濫橫溢,形成水腫。

(1)脾失健運:素體脾虛,或飲食勞倦、思慮傷脾,或久居濕地,或經期冒雨涉水,濕氣內浸,經行時氣血下注衝任,氣隨血泄,脾氣更虛,運化失司,水濕不化,泛溢於肌膚,而成水腫。

(2)腎氣不足:平素體弱腎虛,或多產、房勞,損傷腎氣,行經之時血氣下注於衝任,陰盛於下,腎氣腎陽更虛,不能化氣行水,水濕泛濫肌膚,則出現水腫。

(3)肝鬱脾虛:情誌抑鬱,肝失條達,疏泄無權,氣行不暢,木鬱侮土,脾虛氣滯,健運失司,不能通調水道,水濕蘊鬱,宣泄不利,溢於肌膚,而致水腫。

(4)氣滯血瘀:情誌損傷,氣機不利,礙血暢行,氣血運行不暢,月經以通暢為順,氣滯血瘀,阻礙氣機,血壅經隧,滯而為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