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節 何謂經行泄瀉,需與哪些疾病相鑒別(1 / 1)

女性每逢經期或行經前後,大便稀薄,甚至清稀如水,日解數次者,稱為經行泄瀉,又稱經行而瀉。經行泄瀉的診斷要點是伴隨月經周期出現腹瀉,大便溏薄,也有本來有慢性腹瀉病史,而遇經期則腹瀉加重者。

中醫學認為,經行泄瀉主要是由於脾腎虛損所致,脾主運化,腎主溫煦,為胃之關,主司二便,若脾腎兩髒功能失調,脾虛氣弱或腎陽不足,則運化失司,水穀精微不化,水濕內停,經行之際氣血下注衝任,脾腎益虛,而致清濁不分,開闔失常,水濕雜下,發為泄瀉。另外,鬱怒傷肝,木氣偏旺,橫克脾土,經行時經氣旺盛,脾虛失運,也可致清濁升降失常而發生泄瀉。經行泄瀉需與急性胃腸炎、慢性結腸炎及外感性腹瀉相鑒別。

(1)急性胃腸炎:急性胃腸炎多因食用了不潔的食物引起,伴有腹痛,為痙攣性,腹瀉後腹痛減輕,嚴重者還伴有惡心嘔吐,經治療腹瀉能迅速緩解。急性胃腸炎與月經無關,即使發生於經期,也可因治療後迅速緩解,無須等待月經幹淨才能緩解。另外,急性胃腸炎隻是急性發作,不會在每次月經期都發作,與經行泄瀉的周期性發作不同。

(2)慢性結腸炎:慢性結腸炎引起的腹瀉可長期存在,時瀉時止,稍遇飲食不當即可引發,不論經期或經間期均可發病。而經行泄瀉平時大便基本正常,隻有到經前及經期才出現腹瀉,與慢性結腸炎不難鑒別。

(3)外感性腹瀉:外感風寒或著涼後出現的腹瀉,一般遇熱後自行停止,並伴有流涕、怕冷等症狀。本病隻是偶爾發作,並明顯有受寒史,與經行泄瀉的明顯周期性發作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