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藥是臨床最常采用的中藥劑型,煎煮湯藥的方法直接影響藥物的療效。為了保證臨床用藥能獲得預期的療效,煎煮湯藥必須采用正確的方法。要正確煎煮中藥,應注意以下幾點。
(1)煎藥器具的選擇:煎煮中藥最好選擇砂鍋、砂罐,因其不易與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並且導熱均勻,傳熱較慢,保暖性能好,可慢慢提高溫度,使藥內有效成分充分釋放到湯液中來。其次也可選用搪瓷製品。煎煮中藥忌用鐵、銅、鋁等金屬器具。
(2)煎藥用水的選擇:煎藥用水必須無異味、潔淨、澄清,含無機鹽及雜質少,以免影響口味、引起中藥成分的損失或變化。
(3)煎煮時加水量:煎藥用水量應根據藥物的性質、病人的年齡及用途而定。加水量應為飲片吸水量、煎煮過程中蒸發量及煎煮後所需藥液量的總和。一般用水量為將飲片適當加壓後,液麵淹沒過飲片約2厘米為宜。質地堅硬、黏稠或需要久煎的藥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藥物略多;質地疏鬆或有效成分容易揮發、煎煮時間較短的藥物,則液麵淹沒藥物即可。
(4)煎煮前的浸泡:中藥飲片煎前浸泡,既有利於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縮短煎煮時間。多數藥物宜用冷水浸泡,一般藥物可浸泡20~30分鍾,以果實、種子為主的藥可浸泡1小時左右。夏季氣溫較高時,浸泡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腐敗變質。
(5)煎煮的火候和時間:煎煮中藥的火候和時間應根據藥物的性質和用途而定。煎一般藥宜先武火後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後用小火保持微沸狀態。解表藥及其他芳香性藥物,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之後改用文火維持10~15分鍾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礦物類、骨角類、貝殼類、甲殼類藥及補益藥,一般宜文火久煎,通常是沸後再煎20~30分鍾,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第二煎則通常較第一煎縮短5~10分鍾。
(6)榨渣取汁:湯劑煎成後應榨渣取汁,因為一般藥物加水煎煮後都會吸附一定的藥液,同時已經溶入藥液的有效成分可能被藥渣再吸附。如藥渣不經壓榨取汁就拋棄,會造成有效成分的損失。
(7)煎煮的次數:煎藥時藥物有效成分首先會溶解進入藥材組織的水溶液中,然後再擴散到藥材外部的水溶液中,到藥材內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這時隻有將藥液濾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繼續溶出。為了充分利用藥材,避免浪費,使藥物有效成分充分溶出,每劑中藥不可煎1次就棄掉,最好是煎2~3次。
(8)入藥方法:一般藥物可以同時入煎,但部分藥物因其性質、性能及臨床用途的不同,所需煎煮的時間不同,所以煎煮中藥湯劑還應講究入藥的方法,以保證藥物應有的療效。入藥方法有先煎、後下、包煎、另煎、烊化及衝服等。
①先煎。凡質地堅硬、在水裏溶解度小的藥物,如礦物類的磁石、寒水石,貝殼類的牡蠣、石決明等,應先入煎一段時間,再納入其他藥物同煎;川烏、附子等藥,因其毒性經久煎可以降低,也應先煎,以確保用藥安全。
②後下。凡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時容易揮發、擴散或破壞而不耐煎煮者,如發汗藥薄荷、荊芥,芳香健胃藥白豆蔻、茴香,以及大黃、番瀉葉等宜後下,待他藥煎煮將成時投入,煎沸幾分鍾即可。大黃、番瀉葉等藥有時甚至可以直接用開水衝泡服用。
③包煎。凡藥材質地過輕,煎煮時易飄浮在藥液麵上,或成糊狀,不便於煎煮及服用者,如蒲黃、海金沙等,應用布包好入煎。藥材較細,又含澱粉、黏液質較多的藥,如車前子、葶藶子等,煎煮時容易粘鍋、糊化、焦化,也應包煎。有些藥材有毛,對咽喉有刺激性,如辛夷、旋覆花等,也要用紗布包裹入煎。
④另煎。人參等貴重藥物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藥渣吸附,造成浪費。
⑤烊化。有些藥物,如阿膠、蜂蜜、飴糖等,容易黏附於其他藥物的藥渣中或鍋底,既浪費藥物,又容易焦糊,宜另行烊化後再與其他藥汁兌服。
⑥衝服。入水即化的藥,如竹瀝等汁性藥物,宜用煎好的其他藥液或開水衝服。價格昂貴的藥物,不易溶於水及加熱易揮發的藥物,如牛黃、朱砂、琥珀等,也宜衝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