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烏雞:性平,味甘,能補益肝腎之陰,又能益氣補血。適宜於氣血不足、肝腎陰虛的月經不調、崩漏患者食用。《本草綱目》中說:“烏雞補虛勞羸弱,治女人崩中帶下虛損諸病。”明代醫學家繆希雍亦說:“烏雞補血養陰,益陰則衝、任、帶三脈俱旺,胡能除崩中帶下一切虛損諸疾也。”大凡體質虛弱的女性,或月經期間總是淋漓不淨、月經延綿不止者,食之最宜。
(2)鴿肉:性平,味鹹,有滋腎益氣之功。唐代孟詵認為,鴿肉“調精益氣”。《本草再新》說,鴿肉“滋腎益陰”。《四川中藥誌》謂“鴿肉治女性幹血勞,月經閉止”。鴿肉對於身體虛弱而月經過少甚至月經閉止者,是不可多得的食療佳品,宜常食之。
(3)海參:性溫,味鹹,有補腎、益精、養血的作用。凡體弱之女性出現月經不調、崩中漏下、經少經閉者,常食海參,最為適宜。清代醫家王孟英說:“海參滋陰,補血,健陽,潤燥,調經,養胎,利產。”對於精血虧損、虛弱勞怯的月經病患者來說,海參不失為一種食療食養的佳品。
(4)淡菜:性溫,味鹹,能補肝腎,益精血。對肝腎陰虛型月經不調、月經淋漓不淨的患者,尤為適宜。《嘉柘本草》中指出:“淡菜治虛勞傷憊,精血少者,及婦人帶下、漏下,並煮食之。”《隨息居飲食譜》亦雲:“淡菜補腎,益血填精,治遺、帶、崩、淋。”淡菜是肝腎不足、氣血虛弱之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等患者常用之療效食品。
(5)韭菜:性溫,味辛,有溫中、行氣、散瘀的作用。適宜於寒性痛經和氣滯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閉經患者食用。女子以肝為先天,諸多婦科病皆與足厥陰肝經有關,明代李時珍說:“韭,生則辛而散血,熟則甘而補中,入足厥陰經,乃肝之菜也。”明代繆希雍在《本草經疏》中亦雲:“韭,益肝,散滯,導瘀,是其性也。凡血之凝滯者,皆能行之,是血中行氣藥也。病人之氣抑鬱者多,凡人氣血惟利通和,韭性行而能補,故可久食。”《本草求真》中說:“服此氣行血散,肝補腎固,韭味最利病人,凡一切血瘀氣滯等症,俱能使之立效。”由上可以看出,常吃韭菜對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月經病患者來說,是十分有益的。
(6)薺菜:性平,味甘,有止血作用。適宜於月經病之月經過多、經期延長及崩漏患者食用。《現代實用中藥》中有“薺菜止血,治子宮出血,流產出血,月經過多”的論述。《廣西中草藥》中也有“治崩漏及月經過多,薺菜一兩,仙鶴草一兩,水煎服”的記載。薺菜確實是月經過多、經期延長,以及崩漏等月經病患者的食療佳品。
(7)紅糖:性溫,味甘,有溫經散寒、補血活血、散瘀止痛之功效。適宜於中醫辨證屬虛寒有瘀之月經病患者食用。《醫林篡要》中說紅糖有“暖胃,補脾,緩肝,去瘀,活血,滑腸”的作用。《隨息居飲食譜》認為紅糖的功能在於“散寒活血,舒筋止痛”。紅糖最適宜虛寒性痛經及女性產後服用。
(8)羊肉:性溫,味甘,為溫熱補虛食物,有益氣、溫中、暖下的作用。對虛寒性月經不調、痛經等月經病患者食之尤宜。羊肉與當歸、生薑配合,是著名的當歸生薑羊肉湯,具有補氣養血、溫中暖腎之功效,主要用於補益補身,適宜於婦女產後氣血虛弱、陰虛失溫所致的腹痛,以及虛寒性月經不調、痛經等月經病患者,同時此湯還可以治療產後血虛乳少、惡露不止等。
(9)蓮藕:性平,味甘、澀,有清熱、涼血、收斂止血的作用。蓮藕散瘀止血的作用尤以藕節為強,適宜於血熱型和血瘀型月經過多、經期延長、崩漏、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等。繆希雍在《本草經疏》中說:“藕,生者甘寒,能涼血止血。”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中亦說:“凡陰虛,肝旺,內熱,血少及諸失血證,但日熬濃藕湯飲之,久久自愈,不服他藥可也。”對於藕節,醫家更是常用之。《滇南本草》中記載有“藕節治婦人血崩”。中國藥科大學葉橘泉教授介紹:“婦女崩漏,藕節5~6個,劈碎以紅糖煎服”,其效頗好。
(10)黑木耳:性平,味甘,有止血作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補氣耐饑,凡崩淋血痢,常食可瘳。”崩即指月經過多、淋漓不淨和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者。葉橘泉在《食物中藥與便方》中也介紹:“女性崩漏,黑木耳60克,加水煮爛,再加紅糖60克,每日分2次服。”另外,還推薦女性月經過多、淋漓不止,可用黑木耳焙燥研細末,以紅糖湯送服,每次3~6克,1日2次。黑木耳具有止血作用,大凡月經過多、經期延長及崩漏等月經病患者,均宜常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