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金雞·彩鳳·朱雀(2 / 3)

古人創造朱雀形象時,注意到應使它同太陽神話中的陽烏或者說金雞有所區別。

四川邛訢出土的漢畫像磚,朱雀、陽烏同現一圖。芮傳明、餘太山《中西紋飾比較》一書稱其為“羽人圖”,並寫道:圖中羽人作人首鳥身形,頭上戴冠,腹部有一巨大的圓輪,輪中有一飛禽。飛禽處於輪中,分明表現了金烏處於日輪中的母題,所以整個羽人也就象征了日神。然而,從羽人的飄然長尾來看,他與日輪中的飛禽當有所區別,即不應是陽烏,而應該是朱雀。因為朱雀有個最大特點,就是飄然的長尾。這樣說來,漢畫像磚上的人首鳥身的羽人,當是擬人化的朱雀。

朱雀長尾,鳳凰長尾。在五行說開始盛行的漢代,這兩種“人造”靈物,是沒有多少區別的。張衡的《思玄賦》說到,“前祝融使舉麾兮,緬朱鳥以承旗”,唐代李賢注:“朱鳥,鳳也。”依據是,《楚辭》有“鳳皇翼其承旗”的句子。這情況,若僅以異物同名解釋之,大約是未盡其義的。

《思玄賦》中這兩句,祝融與朱鳥並舉,也有內蘊在。《呂氏春秋》說夏:“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蟲羽。”高誘注:“盛陽用事,鱗散而羽,故曰‘其蟲羽’。羽蟲,鳳為之長。”鳳,在此即與朱雀無異。南方屬火,帝為炎帝,神為祝融,這樣的表述,在《淮南子·天文訓》中也可見:“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其獸朱鳥。”高誘注:朱明,舊說為祝融。

祝融為南方火神。“祝融”的來曆,似與禽雞與龍、鳳有關。

祝融之融即大有講頭。《新華文摘》1997年第1期載莊春波《華夏東西說》一文,對此有精辟的見解。文章說:

少昊之世有祝融氏興起。祝融氏之先為臣於太昊虞舜的重、黎二氏。重、黎本是兩族,翦伯讚先生早在40年代就已提出:祝融得名與鬲有關。因為融字從鬲從蟲,故融族者,即鬲族之一。從蟲者乃以龍蛇為圖騰的族屬,從鬲者乃以製鬲見長以鳥為圖騰的族屬。以有虞氏為首的鳳鳥——鳥圖騰聯盟進入中原,與以龍蛇為圖騰的中原部族聯合,便是“祝融”之族的來曆。“龍鳳文化”就是黃河中下遊仰韶、大汶口文化融會為河南、山東龍山文化過程中,從眾多的鳥類、爬蟲類、獸類氏族部落圖騰綜合創造出來的,並且後來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

《國語·楚語》記載觀射父說:“及少皞(昊)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韋昭注:“九黎,黎氏(鬲氏)九人,蚩尤之徒也。”九黎乃是夷人與戎狄混合之後龍山時代的豫魯部族。蚩尤被鎮壓,國家與社會的分離和對立開始。在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方麵則體現為“絕地天通”:“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複舊常,無相侵瀆,是為絕天地通。”這時祭神的權力已與王權政治結合起來,成為國家的重要職能。《國語·周語》記載了夏代虞的神權轉移:“昔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融就是祝融,也就是有虞氏故臣重、黎(蟲、鬲)氏。重、黎握有祭祀之權,他們支持了夏代虞的權力更迭,史稱為“禪讓”。

融字的組合,用來表示兩個部族的聯盟,左半邊為鳥圖騰的善於製鬲的部族,右半邊為以龍蛇為圖騰的部族。

祝融之融,蘊涵著如此大的信息量,祝融之祝又該如何視之?竊以為,不妨作出這樣的推理:冠於“融”之前的“祝”,也源自對於鳥圖騰的崇拜,具體地說,“祝”取諸雞。

本書前已援引《列仙傳》祝雞公養雞的故事。神仙祝雞公,養雞之術絕佳。他養雞千隻,均有命名,平時雞棲樹,喚哪隻,哪隻雞聞聲而至。值得注意的是這位神仙的名字——祝雞公,與祝融一樣,也以“祝”打頭。漢代應劭《風俗通》說:

呼雞曰朱朱。俗說:雞本朱氏翁化而為之,今呼雞皆朱朱也。謹案:《說文解字》:“栘,二口為灌,州其聲也,讀若祝。”祝者,誘致禽畜和順之意,栘與朱音相似耳。

祝雞翁的名字,原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養雞免不了要呼雞,呼雞之聲,祝祝、朱朱而已。不論“雞本朱氏翁化”,還是善於養雞的神仙祝雞翁,朱、祝均來自家雞飼養的實踐——呼雞。

然而,事情並非如此簡單。

祝、朱的相通,使人想到朱明與祝融的相通。《淮南子·天文訓》:“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而同書《時則訓》曰:“顓頊之國,南至委火炎風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二萬千裏”,由此可見,朱明與祝融同。

南方而朱,使人容易想到五行方色,朱即赤紅,火的顏色。然而,朱是否可能為象聲之詞呢?沒有理由排除的,《風俗通》明言:“呼雞曰朱朱”。

呼朱與呼祝,沒有什麼明顯的差別。朱氏翁大約就是祝雞翁。呼雞用祝祝、用朱朱,可以說是一回事。元代《湛淵靜語》說:“《周禮·秋官》夷貉二吏,掌與鳥獸言,故俗以舌音祝祝,可以致犬;唇音汁汁,可以致貓;雞朱朱,豕盧盧……以餘觀之,朱朱、盧盧皆像其聲,祝祝聲類兔雉,汁汁聲類鼠,皆像其欲攫而食者。”祝祝,朱朱地呼雞,至今仍為人們所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