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形形色色的民俗信仰,多出了關涉六十甲子的一項,叫做六十星宿神崇拜。道教以六十個星宿神輪流值歲,又稱六十甲子本命神。北京白雲觀元辰殿六十星宿神塑像,造像以清代皇宮如意館的六十星宿神圖像為藍本。如意館是清代專司宮廷繪事的機構,隸屬內務府造辦處。可見白雲觀六十星宿神像造型,是頗有些“來頭”的。其中丁酉太歲唐查大將軍,身著鎧甲,手執兵器,頭頂戴著一隻大公雞。
六十甲子本命神有名有姓,仿佛是人間英雄成了天上星宿。其中五位屬雞:癸酉太歲康誌大將軍、乙酉太歲蔣崇大將軍、丁酉太歲唐傑大將軍、己酉太歲程寶大將軍、辛酉太歲石政大將軍。六十神像的名姓,有些是可講出來由的。例如“庚午太歲王濟大將軍”,王濟史有其人,《晉書》寫到他。王濟好弓馬,解馬性,留下知馬愛馬的佳話,死後得“驃騎將軍”封號。午為馬,庚午太歲以王濟充任,可見其文化內涵。
屬雞的五位太歲大將軍中,己酉太歲程寶大將軍也有來頭。清宮廷如意館繪六十甲子神像,程寶慈眉善目,著淺藍素花袍,黑鞋黑帽。程寶,大約就是陳寶。《史記》、《搜神記》等記有陳寶故事,講陳倉那地方出現的雞寶。雞寶若雉,雌雄兩隻。雌者為秦所得,立祠陳寶,其地唐時稱寶雞,在今陝西;雄者飛到南陽,南陽有雉縣,東漢光武帝起自南陽。陳寶故事,本書已有敘述。己酉太歲的名姓,隱含著這樣一段與雞相關的傳說,應該是說得通的。
禮拜本命元辰,舊時曾是一種具有民俗特點的活動。清代《燕京歲時記》說:正月“初八日,黃昏之後,以紙蘸油,燃燈一百零八盞,焚香而祀之,謂之順星。”更大眾化的順星活動,則是在這一天去白雲觀祭本命元辰,燒香禮拜,祈求一年的平安。這也稱為“祭星”或“求順星”,所謂“順星”意思是即使不順利的流年,通過祈禱得到本命星宿神的保護,也可轉不順為順利。
“順星”、“求順星”,作為一種歲時民俗,如今已不那麼普遍,但作為日常語彙,人們依然能聽到它說到它。
六十元辰崇拜與十二本命神崇,並行不悖。在天津,北方最大的媽祖廟——天後宮,主殿後的大殿裏供奉著六十甲子神塑像,香客不少。泰山極頂的玉皇殿,左右偏殿禮奉十二本命神。一側偏殿裏,塑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神像,殿內掛三匾,中間為“壽同金石”,兩旁是“積善增壽”和“德高壽長”。另一偏殿塑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神像,所懸三匾是“萬壽無疆”、“長命百歲”、“延年益壽”。六橫匾並非古物,反映了風俗的變化。如果說,這些大字匾具有點題作用的話,那麼,以十二本命神崇拜同六十元辰崇拜相比較,不僅形式上簡化了,而且內容也簡化了——主要地隻是表達對於延伸生命長度的祈望,就如同過生日祝長壽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