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健全的心理有益健康(2)(3 / 3)

林肯曾對人們說:“據我看來,人們都是自己想要怎麼快樂,就能怎麼快樂。”

是的,想如何快樂就如何快樂。隻要你能以積極的態度處世,看待世上的一切變化,那麼,快樂將永遠伴隨你。

有一首流行歌曲這樣唱道:“我要快樂,可是除非能使你快樂,不然我就不會快樂。”

“快樂是從別人眼中得到的”,你讓別人感到快樂的同時,你自己也就享受了快樂。

柯萊兒·鍾斯是奧克荷馬市立大學宗教係一位教授的夫人,她曾有過如此的經曆。那時他們剛結婚,住在一個小鎮裏。他們是一對老夫婦的鄰居。他們的鄰居沒有親人,也沒有兒女。老太太身體很差,老頭子照顧她。有一年聖誕節,柯萊兒·鍾斯太太跟丈夫一起裝飾聖誕樹。對任何人來說聖誕節應該是快樂和熱鬧的。然而他們能感覺到,他們的鄰家卻十分冷清和淒涼。她心血來潮,也替那對老夫婦裝飾了一棵。當他們把那棵聖誕樹送到鄰家,老太太哭了,老淚縱橫。

老太太是由於太高興而哭泣,他們已經有好幾年沒有聖誕樹了。

從老太太的眼淚裏,柯萊兒·鍾斯體會到了快樂。他們的快樂在於讓別人得到了快樂。

當然,倘若你能不奢求,不苛求,平平淡淡、從從容容地生活,你也會從中感受到無限快樂。這就是一種“知足者常樂”的心境。就算你什麼也沒得到,然而如果你對自己說,可我什麼也沒失去呀!你同樣能體會到快樂。因為生活雖不偏愛你,卻也不會拋棄你。

我們有大多數時間生活在家庭中,有時會由於某個家庭成員的苛求而讓整個家庭失去和諧。

有一次我問我們“PMA,成功之道”班級的一個大約20歲的青年:“你有什麼問題嗎?”

他照實跟我說了。他說這星期他決定離家了,因為他和他母親鬧僵了。

實際上這樣的事情是不難理解的。因為母親和兒子屬於兩代人,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中成長起來,對待生活的諸般問題,必然會產生分歧甚至對抗。

我對他說:“首先你的態度是錯的。因為她畢竟是你的母親,你應該學會尊敬她。”我首先對他提出批評。“而且,你的母親肯定不會象你們年輕人,整天都有新鮮的想法。你做每一件事情之前,應該設身處地地為她想一想。把你們的位置顛倒一下,想一想如果你是母親,又會如何做。假如你能堅持如此做下來,你的母親難道不會快樂嗎?”“另外,假如你努力這樣做了,我想你母親也不會象以前那樣苛求你。她對你發表意見,你應該高興地接受下來。也許她會受你的感染,這樣你們的僵局就會一步一步、一點一點地消解。”“我必須每天這樣做?”學生問,“但是我心裏還是沒底。”“你必須如此,這是你的功課。”我告訴他:“別擔心,隻要你努力就可以了。”

一星期以後,那個青年高興地答複了我。“我決定不走啦!”他高興地說。

我知道這一個星期以來他是如何做的。我高興在他身上發生的變化。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習慣於拿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去衡量別人,這樣做是非常沒道理的。

實際上在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是非觀和對事物善惡的評定標準,我們評價一個人或者事物時,心中早有了自己的尺子。然而人與人是有區別的,有時甚至會截然相反。我們都有自己的看法,沒有必要用自己的標準苛求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