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有一天,終於來了一群伶牙俐齒的家夥,百般勸說這個大家庭中的每一個人去賣掉某隻股票,同時買入另一隻股票,以此來獲得比其他家庭成員更好的投資回報。當然,這些熱心人並不是來“學雷鋒”的,他們在為這些家庭成員熱心買賣股票的同時,是要收取相應手續費的。容易看出,巴菲特這裏所說的這些熱心人是指證券公司。
這樣,隨著這些家庭成員的交易次數越來越多,熱心人從中收取的傭金也越來越多,所有家庭成員從企業總收益中分到的份額就越來越少,摩擦成本就這樣產生了。
毫無疑問,這些家庭成員也不是傻瓜。一段時間過去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會發現在這種“打敗我兄弟”(beat-my-brother)的遊戲中,這些熱心人做得並不好,自己並不能取得比別人更多的投資收益,於是又來了另一批熱心人。第二批熱心人對他們說,你們靠自己的力量是無法戰勝其他人的,必須依靠我們這些專家,因為我們做得更專業,會幫你們取得更多的投資回報。
容易看出,巴菲特這裏所指的第二批熱心人,就是各種各樣的基金。可是結果怎麼樣呢?基金隊伍的加入在投資者和上市公司之間橫插一杠,在活躍股票交易的同時大大增加了交易環節,使得摩擦成本更加提高了。因為原來的投資者還隻要付出一道成本,現在則需要付出兩道。
當這個大家庭成員每人都聘請了專業人士後,整體財務狀況更是每況愈下,於是大家紛紛尋求更多幫助,這樣就找到了第三批熱心人,他們的身份是財務規劃或機構谘詢專家,並且很樂意向他們支付高昂的谘詢費用。就在他們的希望又將破滅時,第四批熱心人出現了,這就是巴菲特所說的“超級幫助者”。實際上,他們就是第二批人,隻不過披上了對衝基金、私人股權投資公司的外殼,所以收取的報酬更高。結果大家都能想像得到,投資者依然是一連串的失望和無奈。
[巴菲特智慧結晶]
巴菲特認為,上述處境就是今天絕大多數投資者的遭遇。如果他們隻是老老實實地躺在那裏休息的話,所有上市公司的收益都會按比例裝進他們的腰包,根本不需要付出任何摩擦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