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好企業不需要負債(2 / 2)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87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伯克希爾公司當年的內在價值比上年增加4.64億美元,增長幅度為19.5%,經濟護城河比過去又加寬了一點,旗下7家子公司當年實現的稅前利潤(含利息)高達1.8億美元。如果單純看這樣的數字,可能還不足以說明伯克希爾公司有多少特殊性;可是如果你知道伯克希爾公司僅僅利用了多少資金就取得這樣的業績,就知道有多少了不起了。

巴菲特介紹說,由於這7家公司的負債很少,當年合計支付的利息支出隻有200萬美元,所以在扣除這筆負擔後,這些公司的稅前利潤高達1.78億美元。如果把它與這7家公司賬麵上所反映的曆史投資股本1.75億美元相比,那就相當於1元錢的曆史投資當年就取得了超過1元錢的稅前利潤!

巴菲特說,如果把這7家公司看作一個公司,那麼在交納所得稅後的淨利潤約為1億美元。由此可見,股東權益投資報酬率約在57%。即使財務杠杆再高,你也很難在一般企業看到有這樣高的投資報酬率。

那麼,57%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如果根據最新(1988年)出版的《財富》雜誌的排行榜,在美國500家最大的製造業和500家最大的服務企業中,隻有6家企業在過去的10年中股東權益報酬率超過30%,最高的也不過隻有40.2%,沒有任何一家達到57%的水平。

不過巴菲特承認,由於伯克希爾公司當初收購這些企業時付出了溢價,所以在扣除這部分溢價後,伯克希爾公司從這7家公司身上所得到的投資報酬率實際上並沒這麼高(資料表明,伯克希爾公司當初收購這7家企業所付出的溢價合計是2.22億美元)。但巴菲特認為,對於一家盈利不斷創新高的企業來說,無論多大的溢價收購都是合算的。

巴菲特說,上麵所提到的數字代表著3項重要指標:

一是這7家公司的內在價值要高於賬麵淨值,當然更要遠遠高於伯克希爾公司當初的投資成本了。

二是這些企業的運營成本都不是太高,本身所賺取的盈利水平就足以支付業務發展的需要,所以負債率很低。

三是這些企業都有一個精明能幹的公司管理層在打理。

所有這些,都令巴菲特感到非常滿意。也正因如此,巴菲特才會得出“一家真正好的公司是不需要借錢的”這種容易遭人反駁的結論來。

[巴菲特智慧結晶]

巴菲特認為,“一家真正好的公司是不需要借錢的。”話雖然說得有些絕對,與負債經營的現代理念相悖,但這是他在總結伯克希爾公司及其旗下諸多子公司的實際情況後得出的結論,具有很強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