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介紹說,除了價格以外,最值得投資的股票是那種在今後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能夠把大筆資金用在高回報率投資項目上的企業;相反,最不值得投資的股票,是那種總把資金運用在低報酬率投資項目上的股票。不過就他的經驗而言,前者可遇而不可求,因為大部分擁有高回報率的企業都不需要太多的資金投入,並且投資者還能經常得到股息分紅,或者從該企業回購股票中得到實惠。
巴菲特認為,雖然這個計算公式看起來好像並不複雜,可即使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證券分析師,要想計算出未來年度裏該股票的現金流量折現值,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那麼,巴菲特又是如何來對待這個問題的呢?主要途徑有兩條:
一是隻了解自己熟悉的,並且是那些業務相當簡單、業績穩定的行業和企業,這樣無形中就把許多不確定因素排除在外了。相反,如果這個產業非常複雜,自己根本就搞不明白,或者這個企業的產業環境一直在改變,業績發展忽上忽下,他就沒有把握來計算該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了。
二是無論投資什麼樣的股票,都要堅持安全邊際原則。也就是說,如果計算出來的內在價值隻是比當時的股票價格高出那麼一點點,沒有足夠的安全空間,伯克希爾公司是不會考慮投資這種股票的。
巴菲特認為,本傑明·格雷厄姆十分強調的安全邊際原則在這裏能夠起到關鍵作用。相反,如果泛泛而談“價值投資”就無濟於事了。試想,如果你的股票投資不是為了追求“價值”,那還能稱得上是“投資”嗎?即使你把價值投資理解為以比較低的股票價格/淨值比,或者比較低的市盈率買入該股票,投資者依然難以確定該股票就的確有投資價值;相反,如果你買入的股票市盈率比較高,也不能表明這就不是一項有“價值”的投資。
同樣的道理,如果兩隻股票的成長性相同,也很難保證這兩隻股票就都有投資價值,更不能保證兩隻股票的投資價值相同。因為企業規模的成長,並不表明該股票就更具有投資價值。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如果美國投資者把大筆資金投入到美國航空業股票上來,即使這些股票同樣具有成長性,這種投資價值也會非常慘。
巴菲特的意思是說,投資者隻有認真地去算一算該股票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才能確切知道其內在價值大小、股票價格高低,是不是真的具有投資“價值”。
[巴菲特智慧結晶]
巴菲特認為,股價高低應當用該股票未來的現金流折現來評估,而不是泛泛而談其投資價值和成長性。並且,也隻有該企業把資金投入到能夠增加更多獲利的業務上,這種成長率才能給投資者帶來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