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症是全世界關注的人類自身生殖健康問題。阻礙受孕的因素有女方或男方或男女雙方,據統計,女方因素占60%,男方因素占30%,男女雙方因素占10%。總發病率為10%~15%。
凡女子婚後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2年,而未受孕者;或曾有過妊娠,而後未避孕,又連續2年未受孕者,稱為不孕症。夫妻一方有先天或後天生殖器官解剖生理方麵的缺陷,無法糾正而不能妊娠者,稱絕對性不孕;夫妻一方,因某些因素阻礙受孕,一旦糾正仍能受孕者,稱相對性不孕。
本病的病因有腎氣(精)虛,腎陽虛,腎陰虛,肝氣鬱結,瘀滯胞宮,痰濕內阻等幾方麵。以下諸方主要對相對性不孕而言。
症見婚久不孕,月經不調或停閉,經量或多或少,色暗;表現為頭暈耳鳴,腰酸膝軟,神疲乏力,小便清長,舌淡、苔薄,脈沉細。治當補腎益氣,溫養衝任。
十珍湯
“組成”人參、白術、當歸(酒浸)、黃芪(蜜炙)、肉蓯蓉(酒洗)各3克,白茯苓、白芍藥、熟地黃、麥門冬(去心)各2.4克,陳皮、半夏(薑汁浸,水洗7次)、肉桂(去皮)、五味子、砂仁、川芎各2.1克,木香、甘草(炙)、龍骨(火煆)、牡蠣(煆)各1.5克。
“用法”上藥加生薑3片,大棗3枚,水煎,早服;渣再煎,至晚服。
“功效”補氣血,益肝腎。
“主治”無子。
“來源”《攝生眾妙方》。
八珍散
“組成”人參、白術、粟米(微炒)、白茯苓、厚樸(薑製)各30克,益智仁30克,黃芪60克,甘草15克。
“用法”上藥研為散。每服9克,加生薑3片,大棗4枚,同煎,空腹服。
“功效”補氣益腎。
“主治”婦人無子。
“來源”《普濟方》。
八珍益母丸(1)
“組成”益母草500克,人參30克,熟地黃(酒煮)120克,白茯苓90克,當歸身(酒洗)120克,川芎60克,廣木香30克,砂仁(炒)60克,生甘草60克,白術(飯上蒸)120克,白芍(醋炒)60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0丸(20克),空腹蜜湯送下或酒亦好,每日1~2次。
“功效”調經種子。
“主治”腎虛不孕。
“來源”《墨寶齋集驗方》。
八珍益母丸(2)
“組成”當歸(酒洗)、川芎(微炒)、白芍(炒)、懷熟地黃、人參、白術(土炒)、白茯苓、炙甘草、香附(分4份,鹽、醋、酒、童便各製聽用)、阿膠(切碎,蛤粉炒珠)、益母草膏各等量。
“用法”上藥量隨症加減,各製為末,入益母膏,加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空腹溫開水送下。
“功效”養血行氣,調經種子。
“主治”胎前、產後諸虛百損,月事不調,子宮虛寒,久不受孕。
“方論”純用四物則獨陰不長,純用四君子則孤陽不生,二方合用則氣血有調和之益,而陰陽無偏勝之虞矣。香附行氣生血,解鬱散結;阿膠調經理血,治帶止崩;益母膏者活血行氣,有補陰之功效。凡胎前、產後有所恃者,氣血也,胎前無帶,產後無虛,是其行中有補矣。命名益母者,所以利有子也。
“來源”《攝生秘剖》。
八珍益母十全丸
“組成”益母草(杵搗,篩為極細末)240克,人參(飯上蒸)、白術(飯上蒸)、白茯苓(飯上蒸)各30克,甘草(炙)1.5克,當歸身(酒浸)60克,川芎1.5克,熟地黃(酒浸)60克,白芍藥(醋炒)30克,角沉香12克。
“用法”上藥各研為極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2克,空腹蜜湯送下。
“功效”資益坤元,補養氣血,除淋漓帶下,俾羸形體壯,有調經、受孕之功效,胎前和氣,產後補虛。
“主治”腎虛不孕。
“備考”婦女經脈不調者,或有氣血兩虛而身體素弱,服此以養且調。當年而經不通者,服一料則通;經不調者,服1月則調;素不孕者,服1月即孕。胎前間或用一服則胎固而自安;妊娠微覺胎動,隨用一服即安。產後用一服,以童便、酒化開調下,則無壅滯血運之候。多服之補虛活血。又治產後諸病極穩,急欲取效,以酒調化服。
“來源”《古今醫統大全》。
人參養血丸
“組成”人參、白茯苓、白術、川芎、白薇、槁本頭、粉甘草、厚樸、川白芷、牡丹皮、炮薑、延胡索、沒藥(別研)、北石脂(醋淬7次)、木香(不見火)、南芍藥各30克,當歸(酒浸)45克,大艾(燒灰)12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每丸7.5克。每服30克,溫酒嚼下;婦人不受孕,濃煎北棗湯送下。
“功效”養血安胎,順氣催生,去子宮風冷。
“主治”婦人諸虛不足及不孕,產後血暈。
“來源”《普濟方》。
千金保生丸
“組成”防風、石膏(煆)、糯米、川椒(去目,炒出汗)、北黃芩、秦艽(去土)、厚樸(去皮)、貝母、北細辛、石斛(酒浸,蒸3次)、大豆黃卷(淨,如無,以小黑豆代)各60克,白薑(炮)30克,火麻仁(炒,去殼)30克,甘草(炙)30克,熟地黃(洗,酒蒸3次,焙)、當歸各60克,沒藥(真者)45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每丸9克。每服空腹用北棗4枚煎湯嚼下,1日2次。
“功效”補腎種子。
“主治”婦人無子。
“宜忌”不可用酒下,恐發泄了真氣,不能護血。
“來源”《普濟方》。
女科白鳳丹
“組成”白絲毛雌雞1隻,川石斛、香青蒿各120克(煎湯煮),人參、北沙參、麥門冬、生地黃、熟地黃、丹參、白術、茯苓、黃芪、當歸、牛膝、秦艽、鱉甲膠、艾葉、地骨皮、川貝母、川芎、川黃連、牡丹皮、銀柴胡各30克。
“用法”米糊為丸,每丸6克,每次6克,日服2次。
“功效”補虛益勞,調經種子。
“主治”婦人骨蒸內熱,麵黃肌瘦,淋濁帶下,子宮寒冷,月事參差,難於生育者。
“來源”《飼鶴亭集方》。
天一補真丹
“組成”羊(去筋膜,取精肉)1隻,熟地黃(薑浸)300克,山藥、山茱萸各150克,牡丹皮、白茯苓、澤瀉各90克,陳皮、砂仁各60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羊肉以刀爛臠,入石臼搗爛,和藥末更搗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80丸(16~18克),米飲或淡薑茶送下,全羊骨煎服亦可。
“功效”補腎種子。
“主治”氣血大虛,男子瘦弱腎虛,婦人虛勞無子。
“加減”腎冷,加茴香;冷極,加官桂、附子;氣滯,加便香附、沉香;婦人則加四製香附;有積,加青皮。
“來源”《濟眾新編》。
天根月窟膏
“組成”鹿茸500克,烏骨雞1對,鮑魚1000克,鹿角膠500克,雞子黃16枚,海參1000克,龜版1000克,羊腎16具,桑螵蛸500克,海螵蛸500克,茯苓1000克,牡蠣1000克,洋參1500克,菟絲子500克,龍骨1000克,蓮子1500克,桂圓肉500克,熟地黃2000克,沙苑子1000克,白芍1000克,芡實1000克,當歸身500克,小茴香500克,補骨脂1000克,枸杞子1000克,肉蓯蓉1000克,山茱萸500克,紫石英500克,生杜仲500克,牛膝500克,萆薢500克,白蜜1500克。
“用法”茯苓、蓮子、芡實、牡蠣、龍骨、鹿茸、白芍、海螵蛸八味研為極細末,其餘(除鹿角膠、白蜜)文火煎成膏,再加鹿角膠、白蜜,和細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1日3次。
“功效”陰陽兩補,通守兼施。
“主治”下焦陰陽兩傷,八脈告損,急不能複,胃氣尚健,無濕熱證者;男子遺精滑泄,精寒無子,腰膝腹痛之屬腎虛者;老年體瘦,廢中,頭暈耳鳴,左肢麻痹,緩縱不收,屬下焦陰陽兩虛者;婦人產後下虧,淋帶癥瘕,胞宮虛寒無子,數數殞胎,或少年生育過多,年老腰膝尻胯酸痛者。
“宜忌”胃弱不能傳化重濁之藥者,有濕熱者,單屬下焦陰虛者不宜此方。
“來源”《溫病條辨》。
五福延壽丹
“組成”五味子180克,肉蓯蓉(酒浸,焙)120克,牛膝(酒浸)90克,菟絲子(酒浸,炒)60克,杜仲(薑炒斷絲)90克,天門冬(去心)60克,廣木香30克,巴戟天(去心)60克,山藥60克,鹿茸(酥油炙透)30克,車前子(炒)60克,石菖蒲(焙)30克,澤瀉(去毛)30克,生地黃(酒洗)30克,熟地黃(酒製)30克,人參(去蘆)30克,乳香(另研)30克,沒藥(另研)15克,枸杞子30克,大茴香(炒)60克,覆盆子30克,赤石脂(煆)30克,地骨皮60克,杏仁(去皮尖)30克,山茱萸(去核)60克,柏子仁30克,川椒(去目,合口炒)21克,川楝肉(炒)30克,遠誌(去心)30克,龍骨(煆)15克,白茯苓(去皮)30克,當歸(酒洗)30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7.5克),空腹鹽湯或溫酒送下。
“功效”補腎種子。
“主治”男子女人諸虛百損,五勞七傷,未及半百而須發早白,行路艱難,形容羸瘦,眼目昏花,遠年近日咳嗽,吐痰見血,夜夢遺精,並婦人久不生育。
“來源”《仁術便覽》。
巨勝子丸
“組成”胡麻(揀淨,不見水,酒淘淨,黑豆上蒸,九蒸九曬)、生地黃(酒拌,九蒸九曬)、菟絲子(去沙,酒洗淨,童便浸2日,搗為餅,曬幹)、肉蓯蓉(去中心膜,焙幹)、枸杞子(人乳浸,蒸焙幹)各300克,補骨脂(鹽水拌炒)150克,杜仲150克(去皮,童便浸,鹽酒炒去絲),茯苓(人乳拌蒸)75克,當歸(酒洗,焙幹)75克,牛膝(酒洗,焙幹)150克,麥冬(去心,焙幹)45克,五味子(敲碎,蜜拌蒸,焙幹)45克,人參120克(中年)、60克(少年)(均用童便浸,焙幹),附子(重36克者;用童便、甘草、防風煮透,用濕紙裹,慢火煨之)一個,製何首烏150克(少年不用)。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空腹白湯送下。
“功效”補腎種子。
“主治”氣血不足,精髓不固,久不孕育。
“來源”《痘疹傳心錄》。
內補養榮丸
“組成”當歸、川芎、白芍各90克,熟地黃、醋香附各240克,炒白術、薑黃各150克,茯苓90克,黃芪、阿膠、陳皮各120克,杜仲、炙甘草(炒)、艾葉、砂仁各60克。
“用法”上藥研為極細末,煉蜜為丸,6克重。每服1丸,溫開水送下。
“功效”補血安胎,消炎止帶。
“主治”婦人氣血虛弱,頭目眩暈,麵色萎黃,經血不調,赤白帶下,腰痛耳鳴,四肢無力,子宮虛寒,久不孕育,胎動不安。
“宜忌”忌生冷食物。
“來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升帶湯
“組成”白術(土炒)30克,人參9克,沙參15克,肉桂(去粗皮,研)3克,荸薺粉9克,鱉甲(炒)9克,茯苓10.5克,半夏(製)3克,神曲(炒)3克。
“用法”水煎。連服30劑而任督之氣旺,再服30劑而癥瘕之症除。
“功效”健脾祛濕,益腎種子。
“主治”婦人腰背酸楚,胸滿腹脹,倦怠欲臥,癥瘕帶下,百計求嗣不能如願者。
“方論”此方利腰臍之氣,正升補任督之氣也,任督之氣升而癥瘕自有難容之勢。況方中有肉桂以散寒,荸薺以祛積,鱉甲之攻堅,茯苓之利濕,有形自化於無形,滿腹皆升騰之氣矣,何至受精而再墮乎哉。
“來源”《傅青主男女科》。
升提湯
“組成”大熟地黃(九蒸)30克,巴戟天(鹽水浸)30克,白術(土炒)30克,人參15克,黃芪(生用)15克,山茱萸(蒸)9克,枸杞子6克,柴胡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