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腎氣(精)虛(2 / 3)

“用法”水煎服。服3月而腎氣大旺,再服1月未有不能受孕者。

“功效”健脾祛濕,益腎種子。

“主治”婦人腎氣不足,久不受孕,伴見飲食少思,胸膈滿悶,終日倦怠思睡,一經房事,呻吟不已,氣怯力弱。

“方論”此方補氣之藥多於補精,似乎以補脾胃為主矣。孰知脾胃健而生精自易,是補脾胃之氣與血,正所謂補腎之精與水也。益以補精之味,則陰氣自足,陽氣易升,自爾騰越於上焦矣。陽氣不下陷,則無非大地陽春隨遇,皆是生化之機,安有不受孕之理。

“來源”《傅青主男女科》。

長春廣嗣丹

“異名”長春補藥方(《良朋彙集》)。

“組成”人參(去蘆)、天門冬(去心)、當歸(酒洗)、澤瀉(去毛)、山茱萸(去核)、石菖蒲(炒)、赤石脂、五味子(去梗)、覆盆子(去萼)、白茯苓、車前子、廣木香、柏子仁各30克,山藥(薑汁炒)、川巴戟天(去心)、川椒(去目與梗,及閉口者,炒出汗)、川牛膝(去蘆,酒洗)、生地黃、熟地黃、地骨皮(去木與土)、杜仲各60克,遠誌(去蘆,甘草湯泡,去心)、肉蓯蓉(酒洗,去心膜,曬幹)、枸杞子各90克,菟絲子(酒洗,去土,及用酒蒸,搗餅曬幹)120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1日3次。

“功效”補腎種子。

“主治”男婦艱嗣。男子勞損羸瘦,中年陽事不舉,精神短少,未至五旬,須發早白,步履艱難;婦人下元虛冷,久不孕育者。

“方論”人參、天門冬、五味子用之補肺;石菖蒲、柏子仁、當歸、遠誌用之養心;白茯苓、懷山藥用之養脾;山茱萸、熟地黃、覆盆子、杜仲、牛膝、巴戟天、肉蓯蓉、枸杞子、菟絲子用之補肝腎。所以然者,肝腎同一治也;車前子、澤瀉利其灼陰之邪;生地黃、地骨皮平其五髒之火;赤石脂之澀,所以固精;廣木香之竄,所以利六腑;川椒之辛,所以散濕痹也。此則兼五髒六腑而調之,五髒之精實,六腑之氣和,夫然後可以媾精而宜子矣!

“來源”《醫方考》。

烏雞丸(1)

“組成”白毛烏骨雄雞(去毛並雜細,以500克為準)1隻,生地黃、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各60克(放雞肚中,甜美醇酒十碗,入沙罐煮爛,取出,再用桑柴火上焙,去藥,更以餘酒淹盡,焙至焦枯,研羅為末,再加後藥),杜仲(鹽水炒)60克,人參、炙甘草、肉蓯蓉(酒洗)、補骨脂(炒)、小茴香(炒)各30克,當歸身、川芎、白術、丹參、白茯苓各60克,香附(醋浸3日,焙)120克,砂仁30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和米酒調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2克,空腹溫酒或米飲送下。

“功效”補氣養血,調經種子。

“主治”婦人脾胃虛弱,衝任損傷,血氣不足,經候不調,以致無子者。

“來源”《萬氏女科》。

烏雞丸(2)

“組成”香附(酒、醋、童便、米泔浸,四製各120克)500克,白茯苓(去皮)120克,當歸60克,吳茱萸(水浸,去閉口者)15克,川芎30克,白芍30克,黃芪(蜜炙)15克,黃柏30克,大附子15克,懷生地黃(酒拌炒,蒸黑)120克,陳皮(去白)15克,山藥30克,白術(去蘆,陳土炒)30克,蓮肉(去心皮)60克,酸棗仁30克,知母30克,小茴香60克,阿膠(蛤粉炒)15克。

“用法”雄烏骨雞(去毛、內髒)1隻,治淨蒸熟,連骨搗爛,同前藥為末,煉蜜為丸。每服6克,臨經之日,每日3服。半月見效。

“功效”健脾補腎。

“主治”婦人無子。

“來源”《壽世保元》。

烏雞湯

“組成”白毛烏骨雞(去毛與腸雜,以500克為準)1隻,益母草30克,小黑豆1茶杯。

“用法”上藥共放雞腹內,加水、酒各半,蒸熟,空腹食雞與湯。食1~2次以後,月經時刻不差矣。

“功效”健脾胃,補氣血。

“主治”婦人脾胃虛弱,衝任損傷,血氣不足,經候不調,以致無子者。

“來源”《易簡方便》。

鳳雛丸

“組成”雞蛋適量,朱砂9克,當歸、芍藥、川芎、熟地黃各6克。

“用法”用朱砂、當歸、芍藥、川芎、熟地黃為末,打入雞蛋拌和,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6~9克,空腹好酒送下。

“功效”健脾胃,補氣血。

“主治”婦人不孕。

“來源”《古今醫統大全》。

玉鑰啟榮丸

“組成”人參、白術、甘草、當歸、赤石脂、川芎、茯苓、芍藥(俱要白者)、熟地黃、牡丹皮、沒藥、白芷、槁本、白薇、延胡索各30克(除石脂、沒藥另研外,其餘用醇酒浸3日,焙,曬幹,為細末,足450克),香附(去皮毛,水醋浸3日,炒幹,為細末)450克。

“用法”上藥研為極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瓷器中封固。每次服12克,空腹溫酒或白湯下。

“功效”平調氣血,鼓作微陽。

“主治”女子無他疾,經事調勻,容顏不損,但久無胎孕。

“來源”《廣嗣要語》。

加味四物湯(1)

“組成”當歸、川芎各6克,白術(微炒)、熟地黃(酒洗)各4.5克,白茯苓、芍藥(微炒)、續斷、阿膠各3克,香附(醋煮)2.4克,橘紅2.1克,甘草(炙)0.9克。

“用法”上藥銼。水2盅,煎2.4克,空腹服。

“功效”久服有子。

“主治”血虛不孕。

“來源”《濟陰綱目》。

加味四物湯(2)

“組成”當歸(酒洗)、白芍藥(炒)、肉蓯蓉各6克,熟地黃(酒洗)、白術、白茯苓各3克,人參1.5克,川芎3克。

“用法”上藥銼。水煎服。每月經前3服,經正行3服,經行後3服。

“功效”健脾胃,補氣血。

“主治”氣血兩虛不孕。

“來源”《濟陰綱目》。

加味養榮丸

“組成”當歸(酒浸)60克,芍藥(煨)45克,熟地黃(酒浸)60克,白術60克,川芎45克,茯苓30克,人參30克,甘草(炙)15克,黃芩(炒)45克,香附(炒)45克,麥門冬(去心)30克,阿膠(炒)21克,貝母30克,陳皮(去白)30克,黑豆(大者,炒,去皮)49粒。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12~18克,食前空腹鹽湯或溫酒送下。

“功效”健脾胃,補氣血。

“主治”女人不孕;經脈參前,外潮內煩,咳嗽,飲食減少,頭暈目眩,帶下,血風血氣,久無嗣息,一切痰火不受峻補,又治胎前胎動胎漏。

“宜忌”忌食諸血。

“來源”《攝生眾妙方》。

加味種子四物湯

“組成”熟地黃15克,當歸9克,白術4.5克,川芎3克,白芍(炒)4.5克,茯苓4.5克,阿膠(麵炒)9克,香附(酒炒)6克,續斷(酒炒)9克,炙甘草1.5克。

“用法”水煎去渣,衝炒黃砂仁末1.5克,溫服。

“功效”補血調經。

“主治”衝任兩虛,不孕,脈虛澀者。

“方論”衝任兩虛,不能交互水火,是胞中血少氣澀,故無以孕精而娠焉。熟地黃補陰滋血,當歸養血榮經,川芎活衝脈之血,白芍斂任脈之陰,白術健脾生血,阿膠補血益陰,香附調氣解鬱,炙甘草緩中益胃,茯苓滲濕以清子室,續斷續筋以雄經脈也。水煎溫服,稍佐砂仁調胃醒脾,使脾胃調和,則血室充足,而氣無滯澀之患,何有衝任不調,精不孕哉。

“來源”《醫略六書》。

加味濟坤大造丸

“組成”紫河車1具,人參45克,當歸、生地黃(酒洗蒸熟)各60克,山藥、天門冬(去心)、牛膝(酒浸)各30克,黃柏(炒)、杜仲(薑汁、酒炒斷絲)各24克,麥門冬(去心)45克,五味子15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搗河車於內,使極勻。空腹每服60~70丸。

“功效”溫腎種子。

“主治”婦人氣虛血弱,宮寒不孕。

“加減”如虛弱多汗,潮熱,加黃芪、地骨皮、知母各30克;脾胃虛弱久瀉,加白術、蓮肉各30克;血虛驚悸少睡,加酸棗仁(炒)30克,龍眼肉60克。

“來源”《女科秘要》。

歸艾丸

“組成”鮮地黃(淨洗)500克,生薑500克,白芍、白茯苓、延胡索、當歸(去蘆,浸)各60克,熟艾(醋製)60克。

“用法”地黃、生薑絞汁,餘藥各焙幹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2克,空腹酒送下,1日3次。

“功效”補血調血。

“主治”婦人平生無子。

“來源”《類編朱氏集驗方》。

過期飲

“組成”熟地黃15克,當歸9克,白芍(酒炒)4.5克,川芎3克,肉桂(去皮)3克,炮薑3克,附子3克,香附(酒炒)6克,艾葉(酒炒)3克。

“用法”水煎,去渣溫服。

“功效”補血調血。

“主治”經候過期,不孕,脈遲澀者。

“方論”熟地黃補血,以滋血室;當歸養血,以榮經脈;川芎行衝脈之血;白芍斂任脈之陰;附子補火禦寒;肉桂溫經通閉;香附解鬱調經;炮薑溫中逐冷;艾葉理血氣以暖子宮也;水煎溫服,使伏寒解散,則血室滋榮而子宮溫暖,何有經行澀少來遲不孕之患哉。

“來源”《醫略六書》。

當歸補血湯

“組成”當歸(去尾)36克,炙黃芪30克,生薑3片,大棗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補氣養血。

“主治”婦人氣虛血少,經水3月1來,名曰居經,艱於子息,其脈微而澀。

“方論”脈微而澀,微者,陽氣虛;澀者,陰血少。黃芪味甘溫,以補氣;當歸味辛溫,以補血。芪救其脈之微,歸救其脈之澀。更有薑、棗之一辛一甘以和營衛,立方之最當者。每日1劑,氣血自然充滿。

“來源”《陳素庵婦科補解》。

當歸養血丸

“組成”當歸、白芍、茯苓、黃芪、香附、阿膠各90克,生地黃240克,白術、杜仲各120克,牡丹皮60克。

“用法”上藥為末,煉蜜為丸,每丸9克,每次服1丸,日服1~2次。

“功效”補氣養血。

“主治”婦人經血不調,赤白帶下,子宮寒冷,久不受孕。

“來源”《飼鶴亭集方》。

先天歸一湯

“組成”人參24克,白術(麩炒)30克,白茯苓(去皮)30克,甘草12克,川芎30克,當歸36克,生地黃(酒洗)30克,白芍24克,砂仁(炒)21克,香附21克,陳皮18克,牛膝(酒炒)24克,半夏(湯泡)21克,牡丹皮(去骨)21克。

“用法”上藥均作10劑。每日1劑,加生薑3片,水煎,取藥水2盅,空腹服;渣再煎,臨臥時服。經未行,先服5劑,後服5劑,此藥盡即效。如無他病,隻照本方服之;如有他病,宜愈後加減服之。經脈調和,即當妊孕。

“功效”滋陰養血,調經種子。

“主治”氣血不足,不孕求嗣。

“加減”婦人子宮久冷不孕,加幹薑、肉桂各15克,如冷甚,灸丹田穴七壯;子宮太熱,加黃柏、知母、柴胡各18克;白帶、白淫、白濁時下,加白芷30克,升麻15克,或倍半夏;氣不流通者,加木香9克;平素虛勞盜汗,或惡寒發熱者,加黃芪、肉桂;咳嗽者,加阿膠、貝母各12克;勞熱、血枯者,加柴胡、鱉甲;勞甚,腰背疼痛者,灸膏肓穴七壯;飲食減少,倍白術、陳皮,加厚樸、神曲(炒)各15克;肥人痰盛,迷塞子宮者,加天南星、三棱各18克;經水將行,小腹作痛者,加桃仁、紅花各12克,未效去人參,加五靈脂(半炒、半生用)18克,乳香9克;腰腿痛者,加杜仲36克,羌活9克,桃仁12克;經行後作痛者,加熟地黃18克,當歸24克,五味子9克;腹下有痞者,去牛膝,加三棱、莪術各18克,桃仁、枳實各15克,前五劑加檳榔15克;腹有鬼胎者,狀如懷胎,非真胎,宜用桃仁、幹漆、肉桂、麝香、水銀之類丸藥以去之,再服本湯,以候經調;經水前期而至者,加黃芩、炒蒲黃各15克;經水過期而至,加幹薑、牡丹皮各15克;經水崩漏不止,加蓮蓬殼灰15克,白芷24克,豬骨頭灰18克,熟艾9克,黃芩15克;平日有風寒濕氣疼痛,加秦艽9克,羌活21克,乳香、沒藥各15克,或加蒼術;有熱疼痛者,加黃柏;心腹疼痛者,加大腹皮、木香各9克,檳榔15克;小便澀少不通者,加豬苓、澤瀉,亦不宜多服,恐泄腎氣;室女經脈澀滯不通者,加劉寄奴18克,不應,加衛矛(即鬼箭羽)9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