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古今醫鑒》。
任督兩滋湯
“組成”白術30克,人參15克,肉桂3克,茯苓9克,白果10枚,黑豆15克,杜仲15克,巴戟天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合並藥液,分2~3次服。
“功效”攝精受孕。
“主治”婦人無子。腰背酸楚,胸中脹悶,腹內生瘕,日日思寢,朝朝欲臥,百計求子,不能如願。
“來源”《辨證錄》。
並提湯
“異名”兼提湯(《辨證錄》)。
“組成”大熟地黃(九蒸)30克,巴戟天(鹽水浸)30克,白術(土炒)30克,人參15克,黃芪(生用)15克,山茱萸(蒸)9克,枸杞子6克,柴胡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補腎氣,兼補脾胃。
“主治”婦人腎氣不足,不孕,飲食少思,胸膈滿悶,終日倦怠思睡,一經房事,呻吟不已。
“來源”《傅青主女科》。
婦寶寧坤丸
“組成”吉林人參6克,大熟地黃15克,製香附15克,紫蘇葉7.5克,大生地黃15克,驢皮膠7.5克,全當歸15克,廣橘紅15克,川牛膝6克,於白術15克,沉香3克,川芎15克,台烏藥15克,西砂仁4.5克,炒黃芩15克,西琥珀7.5克,白茯苓15克,廣木香7.5克,炙甘草4.5克,東白芍15克,益母草90克。
“用法”各取淨粉,用柏子仁30克,煎湯去渣,和煉白蜜為丸,每丸重9克,蠟殼封固。每服1丸,開水化服。
“功效”調經種子,養血安胎。
“主治”婦人氣血兩虧,月經不調,崩漏帶下,諸虛百損,久不受孕,一切胎前產後諸病。
“來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補中丸
“組成”川芎、當歸、黃芪(蜜炙)、白術(蜜炙)、人參、白芍、杜仲(鹽水炒)、川續斷、阿膠(炒珠)、五味子(炒)各30克,甘草(蜜炙)15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每丸9克。每次1丸,每日2次,白湯送下。
“功效”補腎種子。
“主治”婦人脾胃虛寒,帶脈無力,不孕。
“來源”《竹林女科》。
補宮丸
“組成”鹿角霜、白術、白茯苓(去皮)、香白芷、白薇、山藥、白芍、牡蠣(火煆)、海螵蛸各等份。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麵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7.5克,空腹、食前溫米飲送下,每日1次。
“功效”補腎種子。
“主治”婦人諸虛不足,久不妊娠,骨熱形羸,腹痛下利,崩漏帶下。
“方論”此方以鹿角霜、白芍補血,以山藥、白術、白茯苓補氣,以香白芷、白薇而治崩中淋露,以牡蠣、烏賊魚骨而燥濕治帶,此又別是一種意見。然不用川芎、當歸、地黃者,慮血藥濕潤也。變局如此,可不因事製宜?
“來源”《楊氏家藏方》。
旺腎湯
“組成”熟地黃30克,山茱萸、巴戟天各12克,白術、人參各15克,茯苓9克,砂仁2粒。
“用法”水煎服。服1個月,自可受孕。
“功效”補腎中水火之氣。
“主治”婦人腎氣不足,不能受孕,飲食少思,飽悶倦怠,惟思睡眠,一行房事,呻吟不已。
“來源”《辨證錄》。
側柏地榆湯
“組成”黃芪、側柏葉、地榆、海螵蛸、白僵蠶、牡蠣(用鹽泥固濟,火煨透,去泥研)各3克,白芷、肉蓯蓉(酒浸)、蛇床子各3.6克。
“用法”上藥銼。加生薑3片,水煎,半饑時服。
“功效”健脾溫腎。
“主治”赤白帶下,以致不能成孕。
“方論”主閉藏者腎,若滑脫者,腎氣不固也。牡蠣鹹寒而益腎;蛇床子辛溫而壯氣;其清而燥澀者,以側柏葉、地榆、海螵蛸;其溫而補氣者,則黃芪、肉蓯蓉;若白芷行陽明於血海,僵蠶散結以消痰。
“來源”《濟陰綱目》。
金陵種子丹
“組成”白茯苓(去皮)30克,白附子3克,人參9克,乳香9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克,早、午、晚服3次。
“功效”男子服之,補血生精;女子服之,調經受孕。藥完一度即成胎矣。
“主治”氣血不足,不能孕育。
“來源”《同壽錄》。
金蓮種子丹
“組成”人參9克,五味子9克,白及30克,吳茱萸30克,細辛15克,白茯苓30克,牛膝60克,乳香9克,石菖蒲3克,當歸(酒浸)9克,厚樸30克,羌活9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以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克,酒送下,1日3次。
“功效”種子。
“主治”氣血虛冷,不孕。
“來源”《古今醫鑒》。
金鎖十益大安丸
“組成”熟地黃(人乳拌蒸9次)500克,生地黃(酒洗)180克,菟絲子(酒煮吐絲)150克,黃芪(蜜炙)、麥門冬(去心)、天門冬(去心)、女貞子(人乳拌蒸9次)、白術(米泔浸,炒)、白芍(酒炒)、芡實、歸身(酒洗)、杏仁(炒)、杜仲(鹽水炒斷絲)、茯苓(乳拌蒸,曬)各90克,山茱萸60克,山藥(炒)、牡蠣(童便和,黃泥裹煨)各120克,魚膠(蛤粉炒)240克(以上俱如法製過,照分量稱準,為末聽用),龍眼肉、青核桃肉各500克(二味搗如泥),蓮子(去心,焙研)240克,真木棗肉150克(以上四味共搗勻)。
“用法”將藥末和,煉蜜為丸,每丸15克。早晚各服15克。男女俱可用,至半料必孕。
“功效”種子。
“主治”腎虛不孕。
“加減”若加人參30克更妙。
“來源”《惠直堂方》。
魚鰾丸(1)
“組成”明淨魚鰾500克(分4份,用牡蠣粉、蛤粉、陳壁土、麥麩各拌炒成珠),鹿角膠、鹿角霜各120克,人參(去蘆)、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當歸(酒洗)、澤瀉(去毛)、山茱萸(去核)、石菖蒲(去毛)、蓮須、赤石脂、五味子(去梗)、覆盆子(去萼)、白茯苓、車前子、白術(土炒)、廣木香(不見火)、柏子仁(白淨者)、酸棗仁各30克,山藥(薑汁炒)、金釵石斛、川巴戟天(去心)、川牛膝(去蘆、酒洗)、川椒(去目與梗及閉口者,微炒,去汁)、生地黃、熟地黃、地骨皮(去木與土)、杜仲(炒斷絲)、遠誌(去土與蘆,甘草湯泡去心)、肉蓯蓉(酒洗,去心膜,曬幹)、枸杞子(酒蒸)、菟絲子(洗去土,用酒拌蒸,搗餅,曬幹)各60克,沙苑子(水洗淨,酒煮爛,焙幹)120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空腹白湯送下,每日1~2次;或好酒下亦佳。
“功效”固精、明目、種子。
“主治”肝腎不足,腰膝酸軟,不孕。
“方論”人參、天門冬、麥門冬、五味子用之補脾;石菖蒲、柏仁、當歸、遠誌用之養心;白術、茯苓、山藥、石斛用之養脾;山茱萸、熟地黃、覆盆子、杜仲、牛膝、巴戟天、肉蓯蓉、枸杞子、菟絲子、沙苑子用之補肝腎,所以然者,肝腎同一治也;乃車前子、澤瀉利其灼陰之邪;生地黃、地骨皮平其五髒之火;石脂溫澀,補髓固精;木香之竄,所以利六腑;川椒之辛,所以散濕痹;鹿角膠、魚鰾血氣之屬,用之所以生精;鹿角霜、蓮須收澀之品,用之所以固脫。此則兼五髒六腑而調之,五髒之精實,六腑之氣和,夫然後目可明,子可種,而陽可健矣。
“來源”《攝生秘剖》。
魚鰾丸(2)
“組成”通州魚鰾(圓桶者,蛤粉炒至無聲,去蛤粉,分3~4份下鍋,用酥油炒,不可傷火)500克,沙苑子(炒)90克,蓮蕊150克,當歸90克,菟絲子(自製)90克。
“用法”上藥研末,煉蜜為丸,每服10~15克,淡鹽湯送下。
“功效”補下元,促胎孕。
“主治”精薄氣衰,不能結孕。
“來源”《何氏濟生論》。
參術加桂湯
“組成”茯苓30克,白術30克,肉桂3克,人參15克。
“用法”水煎服。10劑而膀胱通利,腹亦不脹,可以受娠。
“功效”溫陽祛濕。
“主治”婦人腎氣不旺,胞胎之水氣不化;小水艱澀,腹中作脹,兩腿虛浮,不能懷孕。
“來源”《辨證錄》。
柏子仁丸
“組成”柏子仁、黃芪、幹薑、紫石英各60克,蜀椒45克,杜仲、當歸、甘草、川芎各52.5克,厚樸、桂心、桔梗、赤石脂、肉蓯蓉、五味子、白術、細辛、獨活、人參、石斛、白芷、芍藥各30克,澤蘭67.5克,槁本、蕪荑各22.5克,幹地黃、烏頭(一方作牛膝)、防風各37.5克,鍾乳石、白石英各60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5克,酒送下,日1~2次。不效,加至7克。
“功效”補益,令人肥白。
“主治”婦人五勞七傷,羸冷瘦削,麵無顏色,飲食減少,貌失光澤,及產後斷續無子。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
益母種子丸
“組成”益母草300克,人參60克,白術(土炒,去蘆)120克,歸身(酒洗)120克,白茯苓90克,川芎60克,熟地黃(砂仁酒炒)120克,白芍(酒炒)60克,生甘草60克,木香60克,砂仁(炒)60克。
“用法”上藥研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空腹服9克,每日1~2次。
“功效”益氣血,促孕育。
“主治”婦人一切月水不調,氣血兩虛,不孕。
“來源”年氏《集驗良方》。
寬帶湯
“組成”白術30克,巴戟天15克,補骨脂3克,肉蓯蓉9克,人參6克,麥門冬9克,五味子9克,杜仲9克,蓮肉(不去心)20枚,熟地黃15克,當歸6克,白芍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溫補脾腎。
“主治”婦人脾胃不足,帶脈拘急,小腹之間自覺緊迫,急而不舒,斷難生子者。
“來源”《辨證錄》。
調營定痛丸
“組成”熟地黃150克,人參45克,炒白術45克,川芎(醋炒)30克,當歸90克,木香30克,白芍(酒炒)45克,香附(酒炒)60克,茯苓45克,紫石英(醋煆)90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每服15克,溫酒送下,每日1~2次。
“功效”益氣血,益肝腎。
“主治”經後臍腹疼痛,不孕,脈虛澀者。
“方論”血脈空虛,氣滯而血去,脈絡愈虛,故經後臍腹疼痛,不能懷孕焉。熟地黃補血滋血,人參補氣通脈,白術健脾氣以生血,當歸養營血以榮經,川芎行血中之氣,白芍斂血室之陰,木香化滯氣以調中,香附調營氣以定痛,茯苓滲濕以清血室,紫石英澀血以暖子宮也。蜜丸酒下,使經血內充,則滯氣自化而衝任調和,何有經後疼痛之患,尚可冀其懷孕矣。
“來源”《醫略六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