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見婚久不孕,月經遲發,或月經後推,或停閉不行,經色淡暗,性欲淡漠,小腹冷,帶下量多,清稀如水。或子宮發育不良;頭暈耳鳴,腰酸膝軟,夜尿多;眼眶黯,麵部黯斑,或環唇黯,苔白,脈沉細遲弱。治當溫腎暖宮,調補衝任。
二益雙補膏
“組成”甘鬆(去土,淨)、槁本(去土梗淨)、吳茱萸、山柰子(麵裹燒)、零陵香、白芷、母丁香、官桂、赤石脂、藿香葉、檀香、麝香、明白礬(煉去雪)、韶腦、細辛、紫梢花、幹薑(去皮,灰炮)、海螵蛸各6克。
“用法”上藥研為極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6克,每日2次。
“功效”溫腎散寒。
“主治”男子下焦虛寒,陽氣衰憊;婦人子宮久冷,年遠無孕,赤白帶下。
“來源”《醫學類聚》。
七子丸
“組成”五味子(淨)30克,菟絲子(酒浸)30克,韭子(炒)30克,覆盆子(去蒂,酒洗)30克,蛇床子15克,黑附子(炮,去皮臍)30克,白茯苓(去皮)15克,原蠶蛾(酒煮)30克,肉蓯蓉(酒焙幹,先洗)30克,鹿茸(酒炙,去皮毛)30克,益智仁(去皮)30克,沉香(不見火)15克,黃芪(蜜炙)15克,遠誌(湯洗,去心)15克,陽起石(煆,細研如粉)30克,熟地黃(湯洗,酒拌蒸)30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酒煮糯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18克,空腹,溫酒或鹽湯吞下。
“功效”補腎種子。
“主治”婦人聞淩霄花氣不孕。
“加減”弱甚者,加天雄(炮,去皮)15克;腳腰、痛者,加杜仲(去皮,薑汁炒去絲)30克,石斛(去根)30克。
“來源”《普濟方》。
二益丹
“組成”木香、丁香、沉香、麝香、砂仁、肉豆蔻、草果、吳茱萸、肉桂、潮腦、當歸、天南星、附子、川椒、血竭、川烏、草烏、硫黃、甘鬆、山柰子各等份。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如棉花子大。每次1丸,送至陰內,1個月見效。
“功效”暖子宮,種玉。
“主治”婦人帶下,不孕。
“來源”《古今醫鑒》。
人參蛤蚧丸
“組成”人參30克,胡桃(取紫衣者)、補骨脂、菟絲子、芡實各60克,龍骨、牡蠣、益智仁、川椒各30克,何首烏、山茱萸、山藥各90克,鹿鞭(橫切)1條,雀腦(煮)50個,蛤蚧1對。
“用法”將蛤蚧刷去浮鱗,除頭、足,浸1日,洗淨,炙用。先將胡桃、雀腦搗,再入餘藥末,溶鹿膠為丸。每服12克,白湯送下。
“功效”補氣血,溫下元。
“主治”婦人氣血不足,胞宮虛冷,精滑不能受孕;並男子衰滑易遺。
“來源”《醫級》。
廣胤丹
“組成”黃芪(銼細)45克,人參(上黨者,去苗)30克,川續斷(銼)、澤蘭葉(去皮)、熟地黃(焙幹)、牡丹皮(揀淨)、延胡索、白芍藥、川芎、白薇各30克,嫩鹿茸(燎去毛,酥酒塗炙幹,別杵)30克,白茯苓(去黑皮)30克,當歸(去苗,洗淨,切,炒幹)30克,肉蓯蓉(酒浸軟,去皺皮,切,焙幹)30克,防風(去苗及叉尾者)30克,槁本(去苗土)30克,華細辛(去苗葉土,吹搓,羅過)30克,陳皮(湯浸,去白,焙幹)30克,蓬莪術、京三棱(二味各和白麵裹,慢灰火中煨熟,去麵,就熱杵碎)各30克,幹薑(炮裂)30克,木香15克,肉桂(去粗皮)15克,山茱萸15克,甘草(銼,炒)60克,黑附子(炮裂,去皮臍)9克,覆盆子(去萼枝,扶淨)60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克。每服1丸,空腹、食前細嚼,溫酒送下,1日3次。有孕住服。
“功效”補氣養血,溫腎種子。
“主治”久無子息。
“來源”《禦藥院方》。
廣嗣良方
“組成”山茱萸(酒浸,去核)150克,香附子(去毛,四製)150克,川芎(酒洗)90克,熟地黃(酒洗,搗極爛)90克,白芍藥(去皮,酒炒黃)120克,益母草90克,條芩(酒炒)60克,蛇床子(水洗淨,微炒)60克,覆盆子(微炒)60克,延胡索(微炒)60克,陳皮(水洗,去白)60克,蒼術(米泔水浸1宿)90克,砂仁(去殼)45克,丹參(水洗)60克,當歸(酒洗,去蘆,全用)90克,白絲毛烏骨雄雞(去內髒,用酒洗淨,不令見水,置土壇內,入酒1000克,封固,重湯煮爛取出,刮下淨肉,搗如泥,仍將雞骨酥油和原汁和酒炙酥為末,入藥末拌勻)1隻。
“用法”上藥研為極細末,同雞肉、地黃入醋煮,米糊拌勻,木臼內搗極細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10克,漸加至18~20克,空腹清米飲送下。
“功效”補腎種子。
“主治”女子不孕。
“加減”如月信先期而至者,加黃芩、地骨皮、黃連各45克,清米飲送下;如月信後期而至者,加黃芪30克,人參、白術各45克,溫酒淡鹽湯任下;如下白帶者,加蒼術、白術、柴胡、升麻、白芷各45克,淡薑湯送下。
“來源”《墨寶齋集驗方》。
女服紫石英丸
“組成”紫石英(沙鍋盛之,以石掩口,火煆紅)、禹餘糧(火煆,醋淬)、熟地黃(湯洗,清酒蒸,焙)、辛夷仁、厚樸(去皮,不見火)、卷柏(醋炙)、石斛(去皮,銼,酒炒)、川續斷(酒浸)、柏子仁(炒,別研)、川烏(炮,去皮臍,銼)、川芎、海螵蛸(醋炙)、牡丹皮(去心)、川當歸(去蘆,酒洗)、粉甘草(炙)各30克,桑寄生、華陰細辛(去土葉,洗)、山藥、吳茱萸(炒)、幹薑(炮)各15克,人參22.5克,天門冬(去心)45克,厚樸(去皮,薑汁塗炙)45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醋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8克至12克,空腹米飲送下。以腹中熱為度,盡劑當有娠。
“功效”補腎種子。
“主治”無子。
“宜忌”不禁房事,外出不可服。
“來源”《普濟方》。
子宮內灸丸
“異名”內灸丸(《太平聖惠方》)。
“組成”麝香(研)0.6克,皂莢(塗酥炙,削去黑皮子)3克,蜀椒(汗)1.8克。
“用法”上藥研末治下篩,煉蜜為丸,如酸棗仁大。以綿裹納產宮中,留少棉線出。覺憎寒不淨下多,即抽棉線出卻丸藥,1日1度換之。無問晝夜皆納。
“功效”溫補下元。
“主治”無子。
“來源”《外台秘要》。
比天保貞膏
“組成”蛇床子300克,川楝子300克,熟地黃300克,生地黃300克,生杏仁300克,官桂300克,川續斷300克,川附片300克,牛膝300克,菟絲子300克,木鱉子300克,穀精草300克,紫梢花300克,天門冬300克,麥門冬300克,豆蔻300克,肉蓯蓉300克,甘草1920克,虎骨540克。
“用法”上藥酌予碎斷,用香油1920克炸枯,過濾去渣。加章丹10080克,鬆香10080克,鹿膠540克,熬成膏,再對入:麝香60克,冰片2000克,硫黃麵300克,赤石脂300克,龍骨麵300克,陽起石麵300克,蟾酥麵300克,母丁香300克,乳香麵300克,沒藥麵300克,木香麵30克,沉香麵300克,雄黃麵300克,攤成外用膏藥,每張重15克。
“功效”滋陰補氣,暖腎散寒。
“主治”男子氣虛腎寒,陽事不興,久無子嗣。婦女氣虛血虧,行經腹痛,久不孕育。
“宜忌”孕婦忌服。
“來源”《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五味子丸
“組成”五味子30克,牡荊子30克,菟絲子(酒浸3日,曬幹,別杵為末)30克,車前子30克,菥蓂子30克,薯蕷30克,石斛(去根,銼)30克,熟幹地黃30克,杜仲(去皺皮,炙微黃,銼)30克,鹿茸(去毛,塗酥,炙令黃)30克,遠誌(去心)30克,附子(炮裂,去皮臍)0.9克,蛇床子0.9克,川芎0.9克,山茱萸0.9克,天雄(炮裂,去皮臍)0.9克,人參(去蘆頭)0.9克,白茯苓0.3克,黃芪(銼)0.9克,牛膝(去苗)0.9克,桂心15克,肉蓯蓉(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幹)30克,巴戟天(去心)30克,鍾乳石粉60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5克,空腹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
“功效”溫腎種子。
“主治”婦人無子,五勞七傷,虛羸百病。
“來源”《太平聖惠方》。
五福延齡丹
“組成”沉香9克,木香9克,五味子(微炒)60克,菟絲子(酒浸)90克,肉蓯蓉120克,天門冬60克,巴戟天(去心)60克,杜仲(炒)90克,山藥60克,鹿茸(酥炙)、車前子(炒)、石菖蒲、澤瀉、生地黃(洗,焙)、熟地黃(洗,焙)、枸杞子、人參、山茱萸(去黑仁)、遠誌、赤石脂、白茯苓、覆盆子、杏仁(去皮,炒,另研)、柏子仁(微炒)、當歸(酒浸,焙幹)、牛膝(酒浸)、川楝子各30克,川椒(去目)22.5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5~12克,空腹溫酒送下,每日1次。
“功效”延年益壽。
“主治”男女五勞七傷,顏枯骨瘦,日漸羸弱,婦人久不成胎,男子未老陽事不舉,精神怯弱,未及七旬,發鬢俱白,行步艱難,左癱右瘓。
“來源”《醫方類聚》。
太素神丹
“組成”牡蠣(雪白,左顧極大者)500克,硫黃30克,膩粉15克。
“用法”上藥先用炭1500克,燒牡蠣令通紅,放冷,碾成粉,研細,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5~12克,溫米飲送下,食前服。
“功效”溫腎種子。
“主治”久患痼冷,髒腑虛滑,痢下膿血;婦人血海虛冷,赤白帶下,經候不時,久無子息;男子下部積冷,腰膝無力,寒疝,膀胱一切冷病。
“來源”《魏氏家藏方》。
內藥續生丸
“組成”母丁香、香附子、肉豆蔻、枯礬、海螵蛸各等量。
“用法”上藥研為末,糊為軟丸。綿裹納陰中。
“功效”溫腎種子。
“主治”宮冷不孕。
“來源”《濟陰綱目》。
長生丹
“組成”熟地黃240克,山藥120克,白茯神120克,何首烏250克,女貞子180克,甜石斛250克,枸杞子180克,鹿角霜250克,山茱萸180克,菟絲子250克,肉蓯蓉60克,鹿角膠250克,川牛膝250克,宣木瓜、虎脛骨各120克,人參500克,牡丹皮240克,杜仲30克,胡麻500克,桑葚500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拌為丸。每服9克,空腹溫開水送下,每日1次。
“功效”溫腎種子。
“主治”男子勞損羸瘦,陽事不舉,精神短少,須發早白,步履艱難;婦人下元虛冷,久不孕育。
“來源”年氏《集驗良方》。
烏雞煎(1)
“組成”鹿茸(酒炙)、肉蓯蓉(酒浸1宿,切,焙幹)各60克,牛膝(酒浸1宿)、杜仲(去粗皮,生薑汁浸,炙)、山茱萸、川芎、覆盆子、肉桂(去粗皮)各30克,續斷(去蘆頭)、當歸(洗,焙)、熟幹地黃(洗,焙)、五味子各60克,白芍、黃芪(蜜炙)、五加皮各45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用烏雞肉500克,酒煮熟爛研為丸,如梧桐子大;如硬,入少許酒糊和勻。每服30丸,空腹、食前溫酒或米飲送下。
“功效”溫腎調經。
“主治”產後將理乖宜,勞傷氣血,髒腑不和,肢體消瘦,久無子息,月水不調。
“來源”《楊氏家藏方》。
烏雞煎(2)
“異名”烏雞煎丸(《婦人良方大全》)、小烏雞煎丸(《得效》)、小烏雞丸(《醫學入門》)。
“組成”吳茱萸(醋煮)、高良薑、白薑(炮)、當歸、赤芍、延胡索(炒)、補骨脂(炒)、川椒(炒)、生幹地黃、劉寄奴、蓬莪術、陳皮、青皮、川芎各30克,荷葉炭120克,白熟艾(用糯米飲調餅)60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7.5~10克)。
“功效”活血調經。
“主治”月經不通,赤白帶下,血崩;子宮久冷,胎動不安,漏阻下血,胎死不動,胞衣不下;產前產後下痢赤白,頭風,身體疼痛,心腹痛,腸風,四肢水腫,咳嗽喘痛,血風眼,耳聾,生瘡。
“來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烏骨雞丸
“組成”人參90克,生地黃150克,熟地黃150克,當歸(酒洗)180克,官桂90克,茯苓90克,黃芪180克,川芎90克,白術(麩炒)30克,續斷(酒洗)60克,香附60克,芍藥60克,石斛(酒浸)90克,烏藥(炒)60克,杜仲(薑汁炒)60克,地骨皮90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用烏骨白雞或黃雞1隻,男用雌,女用雄,火煮爛,取骨搗爛,為細末,將煮雞、藥汁和麵糊,加酒酣打勻,同藥末為丸。每服18克,用溫酒送下;或米湯、或艾湯亦可。
“功效”常服除宿血,生新血,令人有孕,生子充實。
“主治”血海虛寒,乃無子嗣,數經墮胎,經水不時,暴下不止,月內丹行,或前或後,或崩中漏下,小便白濁並帶,及腰胯疼痛。
“來源”《宋氏女科》。
壬子丸(1)
“組成”吳茱萸(炒)、白茯苓、白蘞(炒)、當歸(酒洗)、白及(去皮)、牛膝(酒洗)各30克,桂心、秦艽、沒藥、乳香各12克,細辛(去葉)、石菖蒲、附子(鹽水浸,炒)、厚樸(薑製)各12克,人參120克,戎羊肉適量。
“用法”壬日修合。上藥研末,煉蜜為丸。要服,待子時起酒送下。有胎即止。
“功效”溫腎散寒。
“主治”婦人無子。
“宜忌”忌生冷、蔥蒜、火熏、酒椒、犬肉。
“來源”《女科萬金方》。
壬子丸(2)
“組成”人參6克,沉香4.5克,白及(明亮者佳)、白蘞、陳皮、吳茱萸(滾湯泡去苦水)、茯苓各30克,白附子、五味子、牛膝(去蘆)、延胡索、艾葉、厚樸(薑汁炒)各9克,細辛、桂心各15克,乳香6克,沒藥2.4克。
“用法”上藥揀壬子日製合,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赤豆大。男婦同服,每服15丸,每早晚溫酒送下。俟婦女經淨次日服。
“功效”種子。
“主治”宮冷不孕。
“來源”《同壽錄》。
六龍固本丸
“組成”懷山藥120克,巴戟肉120克,山茱萸120克,川楝子60克,黃芪30克,補骨脂(青鹽9克煎湯,拌半日,搓去皮,黃柏15克酒煎,拌骨脂,炒)60克,小茴香(鹽6克煎湯,拌楝肉,同炒幹)30克,人參60克,蓮肉60克,木瓜60克,當歸身60克,生地黃60克,白芍30克,川芎30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用斑龍膠1料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克,空腹淡鹽湯送下。
“功效”生血固真,補心益腎。
“主治”婦人赤白帶下,不孕,及小產、血崩、五勞七情等致虛者。
“來源”《壽世保元》。
艾附丸(1)
“組成”好香附子500克,陳艾120克,陳醋一大碗。
“用法”同煮,待香附子煮透,去艾,將香附子炒幹為末,醋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克,白湯任下。
“功效”溫腎散寒。
“主治”婦人無子;男女心氣痛,腹痛,少腹痛,血氣痛,不可忍者。
“來源”《攝生眾妙方》。
艾附丸(2)
“組成”當歸、芍藥、熟地黃、生地黃、香附子、蘄艾各30克,陳皮、藿香、白芷、牡丹皮、槁本各15克,丁香、木香各9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酒糊為丸。每服9克,子宮冷,熱酒送下;白濁,鹽湯送下;產後積血,艾醋煎湯送下。
“功效”暖子宮。
“主治”宮冷不孕,白濁,產後積血。
“來源”《濟陰綱目》。
艾附丸(3)
“組成”熟地黃150克,當歸90克,白芍(酒炒)45克,艾葉(醋炒)45克,丁香30克,香附(酒炒)60克,木香30克,藿香45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醋為丸。每服9克,溫酒送下,每日1次。
“功效”溫腎散寒。
“主治”血虛宮冷不孕,脈弦緩澀者。
“方論”血虧氣亂,子宮寒冷,故天癸來遲,不能孕子焉。熟地補血以滋血室,當歸養血以榮經脈,白芍收斂營血,艾葉溫暖子宮,香附溫中散滯氣,藿香開胃醒脾,丁香溫中散滯,醋丸以收之,酒下以行之。使子宮溫暖,則經血充盈而經氣調和,天癸無來遲之患,豈猶有不能孕子之憂哉!
“來源”《醫略六書》。
艾附暖宮丸
“組成”艾葉(大葉者,去枝梗)90克,香附(醋製,去毛)180克,吳茱萸(去枝梗)、大川芎(雀胎者)、白芍藥(用酒炒)、黃芪各60克,川椒(酒洗)90克,續斷(去蘆)45克,生地黃(生用,酒洗,焙幹)30克,官桂15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上好米醋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15克,食前淡醋湯送下,每日1次。
“功效”溫暖子宮,調經止痛。
“主治”婦人子宮虛冷,帶下白淫,麵色萎黃,四肢酸痛,倦怠無力,飲食減少,經脈不調,血無顏色,肚腹時痛,久無子息。
“宜忌”戒惱怒、生冷。
“來源”《仁齋直指附遺》。
玉繡球丹
“組成”砒30克(取益母草燒灰30克,獨掃燒灰30克,同砒研勻,以米醋和成一塊,候幹,於新瓦上用熱炭火5000克,煆令通赤,以扇急扇,盡去灰,其砒自成一塊如玉繡球樣,研令細),牡蠣(鹽泥固濟,候幹,炭火5000克一煆,炭盡候冷,去泥土,淨稱30克,研如粉)60克,白礬(火煆成汁,候煆枯,淨稱30克,研細粉)60克,鍾乳石粉30克。
“用法”上藥研為極細末,煮糯米厚糊為丸,如雞頭子大(9克重),陰幹。每服1丸,空腹新汲水送下。
“功效”溫腎散寒。
“主治”男子、婦人一切虛冷,氣血虛損,筋骨羸瘦,漸成瘵疾;及大病方安,氣血未複,飲食過傷,髒腑虛滑,或腹痛暴下,全不思食,嘔逆酸水,腹脅脹滿,夜多虛汗;及婦人赤白帶下,久無子息。
“宜忌”忌食豬羊血。
“來源”《楊氏家藏方》。
歸附丸
“組成”香附子(醋製)500克、當歸(酒洗)300克,鹿角60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和勻,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早起,臨睡各1服,白湯送下。
“功效”種子。
“主治”小產、產後諸證;年久無子,脈細澀者。
“方論”衝任虧損,血氣不調,致生陽不振,不能媾精,而年久無子焉。香附和血調氣;當歸養血榮經;鹿角黑炒,力能扶衝任之陽,以燥子宮之寒濕也。醋丸酒下,使子宮溫暖,則生陽振發,而經脈滋榮,血氣無不調之患,年久無不孕之虞矣。
“來源”《濟陰綱目》。
四奇毓麟丸
“異名”四奇種子丸(《外治壽世方》)。
“組成”粉龍骨3克,陽起石9克,白芷9克,蓖麻子49粒,春季桂枝15克,砂仁(去殼幹炒,酒洗淨,焙)3克,鬧羊花3克,參蘆15克,枸杞子15克,麝香3克,紫梢花3克,北細辛9克,肉蓯蓉3克,真肉桂6克,旱地浮萍9克,吳茱萸(醋浸1夜)6克,石榴皮3克,川椒3克,真鴉片膏3克,鎖陽(醋洗淨)9克,象皮3克。
“用法”上藥各研為極細末,稱足,用半生蜜為丸,如龍眼核大,外用丁香油為衣,再加蠟殼。每遇紅盡之日,去殼將丸放入戶內,約一頓飯時,藥化可行。無不靈驗。
“功效”種子。
“主治”宮冷不孕。
“來源”《寧坤秘籍》。
仙靈脾浸酒
“異名”仙靈脾酒(《古今醫統大全》)、仙靈酒(《壽世保元》)。
“組成”淫羊藿500克。
“用法”上藥細銼,以生絹袋盛,於不津器中,用無灰酒20000毫升浸之,以厚紙重重密封,不得通氣,春、夏3日,秋、冬5日後,旋開取。每日隨性暖飲之,常令醺醺,不得大醉。若酒盡,再合服之。
“功效”《壽世保元》:補腰膝,強心力。
“主治”偏風,手足不遂,皮膚不仁;一切冷風勞氣,丈夫絕陽不起,女子絕陰無子,老人昏耄健忘。
“宜忌”合時切忌雞、犬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