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腎陽虛證(2 / 3)

“來源”《太平聖惠方》。

白薇丸(1)

“組成”白薇22.5克,紫石英37.5克,澤蘭、禹餘糧各60克,當歸30克,赤石脂30克,白芷45克,川芎30克,槁本、石膏、卷柏各25克,蛇床子30克,桂心75克,細辛90克,覆盆子、桃仁各75克,幹地黃、幹薑、蜀椒、車前子各22.5克,蒲黃75克,人參45克,白龍骨、遠誌、麥門冬、茯苓各60克,橘皮15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克,酒送下,每日2次。漸增,以知為度,亦可至10克。

“功效”調和陰陽。

“主治”久無子,或斷緒,上熱下冷。

“宜忌”慎豬、雞、魚、驢、馬、牛肉,及蒜、生冷、酢、滑;覺有孕即停。3月正擇食時,可食牛肝及心。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

白薇丸(2)

“組成”白薇、細辛、厚樸(炙)、椒(汗)、桔梗、鱉甲(炙)各1.5克,防風、大黃、附子(炮)、硫黃(研)各1.8克,牡蒙0.6克,人參、桑寄生各1.2克,半夏(洗)、白僵蠶、續斷、秦艽、紫菀、杜仲、牛膝、虻蟲(去翅足,熬)、水蛭各0.6克,紫石英(研)、樸硝、桂心、鍾乳石、當歸各2.4克。

“用法”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克,空腹溫酒送下,1日2次。漸加至8克。

“功效”活血破瘀。

“主治”婦人百病,斷絕緒產。

“宜忌”忌生冷、油膩、餳、生血物、人莧、生蔥、生菜、豬肉、冷水、黏食、陳臭物。

“來源”《外台秘要》。

白薇丸(3)

“組成”白薇、牡蒙、槁本各1.5克,當歸、幹地黃各2.1克,川芎、人參、柏子仁、石斛、桂心、附子(炮)、五味子、防風、吳茱萸、甘草(炙)、牛膝、桑寄生各1.8克,薑黃2.1克,禹餘糧2.4克,秦椒(汗)0.6克。

“用法”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5克,空腹酒送下,加至9克,1日2次。

“功效”補調衝任,溫暖子宮,祛下髒風冷,令人有子。

“主治”久無子;胞絡傷損,宿受風寒,久無子息,或受胎不牢,多致損墮。

“宜忌”忌生蔥、生菜、熱麵、蕎麥、豬肉、葵菜、蕪荑、菘菜、海藻、黏食、陳臭物;才覺妊娠即住服,已懷孕者尤不宜服之。

“來源”《外台秘要》。

白薇丸(4)

“組成”白薇30克,熟幹地黃60克,白前15克,當歸(銼,微炒)15克,附子(炮裂,去皮臍)15克,幹漆(搗碎,炒令煙出)15克,山茱萸15克,牛膝(去苗)15克,防風(去蘆頭)15克,厚樸(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15克,桂心15克,白芷15克,赤石脂30克,柏子仁30克,吳茱萸(湯浸七遍,焙幹,微炒)15克,禹餘糧(燒,醋淬七遍)30克,槁本15克,牡丹皮0.9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8克,空腹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

“功效”溫暖下元。

“主治”婦人髒腑久冷,腰膝疼痛,背腹虛煩,月水不利,無子。

“來源”《太平聖惠方》。

白薇丸(5)

“組成”白薇、柏子仁、白芍藥、當歸、桂心、附子、萆薢、白術、吳茱萸、木香、細辛、川芎、檳榔各15克,熟地黃60克,牡丹皮30克,紫石英30克,人參0.9克,石斛、白茯苓、澤蘭葉、川牛膝各0.9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8克,晚食前空腹溫酒送下。

“功效”溫暖下元。

“主治”婦人月水不利,四肢羸瘦,吃食減少,漸覺虛乏,無子。

“來源”《婦人良方大全》。

白薇丸(6)

“組成”白薇30克,人參45克,附子(炒)30克,熟地黃90克,桂心30克,白芍(酒炒)45克,吳茱萸(醋炮)30克,當歸60克,紫石英(醋煆)60克,檳榔30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每服6克,溫酒送下,每日1~2次。

“功效”調和陰陽。

“主治”寒熱氣逆,經遲無子,脈沉緊澀。

“方論”附子補火,以禦寒邪;人參扶元,以通血脈;熟地補陰,專滋血室;桂心暖血,力行寒滯;當歸養衝脈之血;白芍斂任脈之陰;檳榔破滯降逆;吳茱萸溫中逐冷;紫石英溫澀子宮,能令有子;嫩白薇降泄虛陽,可除寒熱也;蜜丸酒下,俾火暖陽回,則寒散滯消,而血氣內充,自然腹痛退而寒熱降,豈不經調而有子乎。

“來源”《醫略六書》。

小白薇丸

“異名”白薇丸(《太平惠民和濟局方》)。

“組成”白薇30克,車前子15克,當歸(銼碎,微炒)15克,川芎15克,蛇床子15克,槁本0.9克,卷柏0.9克,白芷0.9克,覆盆子0.9克,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0.9克,麥門冬(去心,焙)75克,人參(去蘆頭)0.9克,桂心0.9克,石菖蒲0.9克,細辛15克,幹薑(炮裂,銼)15克,熟幹地黃30克,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出汗)30克,白茯苓0.9克,遠誌(去心)0.6克,白龍骨30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8克,空腹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每日2次。

“功效”壯筋骨,益血氣,暖下髒,防風冷,令人有子;補氣行血。

“主治”婦人無子或斷緒,上熱下冷;婦人衝任虛損,子髒受寒,多無子息,斷續不產,或月水崩下,帶漏五色,腰腹疼重,麵黃肌瘦,月水不勻,飲食減少,夜多盜汗,麵生黃褐斑,齒搖發落,腳膝痛重,舉動少力。

“來源”《太平聖惠方》。

白芷暖宮丸

“組成”禹餘糧(製)30克,白薑(炮)、芍藥、白芷、川椒(製)、阿膠(粉炒)、艾葉(製)、川芎各0.9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米飲或溫酒、醋湯送服,每日1次。

“功效”暖血海,實衝任;常服溫補胞室,和養血氣,光澤顏色,消散風冷,退除百病,自成孕育。

“主治”子宮虛弱,風寒客滯,因而斷緒不成孕育。及數嚐墮胎,或帶下赤色,漏下五色,頭目虛暈,吸吸少氣,胸腹苦滿,心下煩悸,臍腹刺痛,連引腰背,下血過多,兩脅牽急,嘔吐不食,麵色青黃,肌膚瘦瘁,寢常自汗。

“來源”《婦人良方大全》。

加味七子丸

“組成”菟絲子(淘洗,酒蒸)、川牛膝(去蘆,酒蒸)、麥門冬(去心,酒蒸)、山茱萸(取肉)、原蠶蛾、五味子各39克,蛇床子(酒蒸)48克,車前子(淘洗)51克,大甘草(炙)30克,沙苑子(馬乳浸蒸)、覆盆子各66克,補骨脂(淘洗,炒)66克,肉蓯蓉(酒浸,去鱗膜)75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8~9克,淡鹽湯送下,早晚皆服。

“功效”溫暖下元。

“主治”腎虛無子。

“來源”《醫學正印》。

加味蒼術膏

“組成”蒼術5000克,人參、生地黃、熟地黃、黃柏、遠誌、杜仲、川芎、胡桃肉、川椒、補骨脂、當歸、薑汁各120克,青鹽60克,朱砂30克,墨旱蓮汁500毫升,白蜜1000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共入膏內封固,大鍋水煮,煮2小時,取出埋土中7日。每空腹酒、湯任下。

“功效”通達諸身關節,流注遍體毛竅,養精養氣養神,久服精滿氣盈,暖丹田,減相火,發白轉黑,齒落更生。

“主治”男子精冷絕陽,婦人胞冷不孕。

“來源”《醫學入門》。

加減八味丸

“組成”熟地黃150克,附子(炮)90克,肉桂(去皮)90克,山萸肉90克,澤瀉45克,當歸90克,吳茱萸(醋泡,炒)45克,陽起石(鍛)90克,幹薑(炒)45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每服9克,川椒湯送下,每日1~2次。

“功效”溫腎暖宮。

“主治”陰內冰冷,不孕,脈細者。

“方論”熟地黃補先天之血,附子補真陽之火,山茱萸澀精秘氣,肉桂暖血溫經,當歸養血脈以榮經脈,澤瀉瀉濁陰以清子宮,吳茱萸溫肝逐冷,幹薑暖胃祛寒,陽起石以壯陽暖子髒也。白蜜丸之,椒湯下之,使火壯陽回則寒冷消散而子宮溫暖,何有陰冷之屙,以致不孕之愆哉!

“來源”《醫略六書》。

地黃湯

“異名”幹地黃湯(《聖濟總錄》)。

“組成”幹地黃、牛膝、當歸各240克,川芎、卷柏、防風各180克,桂心、牽牛子末各0.9克。

“用法”上藥切。以水6000毫升,煮取2300毫升,去渣,分3次服。又別和入0.3克牽牛子末服,如人行4~5裏更進1服,以快利止。

“功效”溫通血脈。

“主治”婦人久無子斷緒,少腹冷痛,氣不調。

“宜忌”忌熱麵、蕎麥、炙肉、生蔥、蕪荑、蒜、黏食等物。

“來源”《外台秘要》。

吉祥丸(1)

“組成”大熟地黃240克,鹿角霜、白芍藥、黨參、當歸、杜仲、茯苓、菟絲子各120克,甘草(炙)、官桂、川芎、川椒各60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克,淡鹽湯送下,每日1~2次。

“功效”溫腎調經。

“主治”婦人子宮寒冷,瘀積胞門,任脈不榮,衝脈少藏,經事不調,積年不孕。

“來源”《中國醫學大辭典》。

吉祥丸(2)

“組成”天麻30克,五味子60克,覆盆子60克,桃花60克,柳絮30克,白術60克,川芎60克,牡丹皮30克,桃仁100枚,菟絲子60克,茯苓30克,楮實子60克,幹地黃20克,桂心30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每丸6克。每服6克,空腹以苦酒送下,日中1次,晚1次。

“功效”補肝養血,助脾腎正氣。

“主治”婦人寒瘀凝結子宮,月經不調,積年不孕;任脈不榮,衝脈少藏,經事不調。

“方論”桃花令人好顏色,柳絮能除麵熱黑,斯亦閨人之所需。地黃、川芎、楮實子養血壯筋,菟絲子、覆盆子、五味子補精益氣,牡丹皮、桂心、桃仁和營暖宮,茯苓、白術、天麻清痰逐濕,飲用苦酒,取酸收以歸子宮也。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

血餘固本九陽丹

“組成”血餘炭500克,何首烏(製)赤者、白者各240克,淮山藥240克,赤茯苓(去皮,牛乳浸1日夜)240克,白茯苓(人乳浸1日夜)120克,補骨脂(酒炒)120克,菟絲子(人乳、酒蒸熟)120克,枸杞子(酒拌蒸熟)120克,生地黃(酒蒸)250克,蒼術250克,熟地黃(酒蒸)250克,龜版(酥油炙)250克,當歸(去尾,酒浸)120克,牛膝(酒浸,黑豆蒸)120克。

“用法”上藥各研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2~15克,藥酒送下(藥酒方:當歸、生地黃、五加皮、川芎、芍藥、枸杞子各60克,核桃肉500克,砂仁15克,黃柏30克,小紅棗200個,用無灰白酒1800克,分2500克入藥裝壇內密封,隔湯煮之,冷定去渣,入前酒密封用)。

“功效”調元固本,種子。

“主治”腎虛不孕。

“來源”《廣嗣紀要》。

羊肉湯

“組成”羊肉1000克,成擇大蒜(去皮,切)1500克,香豉1500克。

“用法”上三味以水6500毫升,煮取2500毫升,去渣,納乳酥500克,更煮取1500毫升,分3次溫服。

“功效”溫腎調經。

“主治”產後中風,久絕不產,月水不利,乍赤乍白;及男子虛勞冷盛。

“方論”羊肉湯治風入胞門痼疾,故用擇蒜濁惡之味,與羊肉、香豉同煮,以蒜能辟除惡氣,香豉能解散穢腐,更納乳酥之潤,引領瘀垢下趨,當歸生薑羊肉湯之變法也。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

陽起石丸

“組成”陽起石(酒浸半日,細研)60克,吳茱萸(湯洗7遍,焙,微炒)0.9克,熟地黃30克,牛膝(去苗,酒浸,焙)、幹薑(炮)、白術各0.9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5~8克,每日2次。

“功效”益子宮,消積冷。

“主治”婦人子髒虛冷,勞傷過度,風寒摶結,久不受胎,遂致絕子不產。

“來源”《太平惠民和濟局方》。

防風丸

“組成”防風45克,桔梗37.5克,人參30克,石菖蒲、半夏、丹參、厚樸、幹薑、紫菀、杜衡各22.5克,秦艽、白蘞、牛膝、沙參各15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白蜜為丸,如小豆大。每食後服6克,1日3次。不知,增至9克,有妊止。服藥後7日,方合陰陽。

“功效”調和陰陽。

“主治”產後勞損,無子,陰中冷汁溢出,子門閉,積年不愈,身體寒冷。

“來源”方出《備急千金要方》,名見《普濟方》。

坎中丹

“組成”硫黃(純黃者)30克,赤石脂30克。

“用法”上藥為細末和勻。每服1.5克,食前服,1日2次。不知則漸漸加多,以服後移時微覺溫暖為度。

“功效”溫暖下元。

“主治”下焦寒涼泄瀉及五更瀉。

“加減”治女子血海虛寒不孕者,加炒熟小茴香末6克。

“來源”《醫學衷中參西錄》。

杜蘅丸(1)

“組成”杜蘅30克,防風(去蘆頭)30克,白茯苓30克,附子(炮裂,去皮臍)30克,白薇0.6克,牛膝(去苗)0.6克,半夏(湯洗七遍去滑,微炒)0.6克,沙參(去蘆頭)0.9克,秦艽(去苗)0.9克,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出汗)0.9克,桂心0.9克,石菖蒲0.9克,槁本0.9克,細辛30克,蛇床子0.9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8克,空腹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每日1次。有子即住服。

“功效”溫暖下元。

“主治”婦人腹髒久積風冷,血氣凝澀,不能宣通,故令無子。

“來源”《太平聖惠方》。

杜蘅丸(2)

“組成”杜蘅(3月3日采根,洗,曬幹,銼)、半夏(湯洗20遍,碎用,生薑炒)、白薇、桔梗(銼,炒)、附子(炮裂,去皮臍)、牛膝(切,酒浸經宿)各30克,石菖蒲、蜀椒(去合口並目,炒出汗)、細辛(去苗葉)、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沙參(去蘆頭)、防風(去叉)、幹薑(炮,銼)、桂枝(去粗皮)各15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5克,漸加至8克,早晨、日午溫酒送下。

“功效”溫暖下元。

“主治”婦人久無子,斷緒。

“來源”《聖濟總錄》。

赤石脂丸

“組成”半夏、赤石脂各37.5克,蜀椒、幹薑、吳茱萸、當歸、桂心、丹參、白蘞、防風各30克,蘆根15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每丸重3克。每服3克,空腹酒送下,1日3次。不知,稍加丸數,以知為度。

“功效”調經種子。

“主治”女人腹中十二疾:經水不時,經如清水,經水不通,不周時,生不乳,絕無子,陰陽減少,腹苦痛如刺,陰中冷,子門相引痛,經來凍如葵汁,腰急痛。凡此十二病得之時,因與夫臥起,月經不去;或臥濕冷地,及以冷水浴,當時取快而後生百疾;或瘡痍未愈,便合陰陽,及起早作勞,衣單席薄,寒從下入。

“來源”方出《備急千金要方》,名見《女科指掌》。

扶血丸

“組成”紫石英、海螵蛸15克,熟艾(醋炙)30克,卷柏30克,覆盆子120克,阿膠(炒)、包金土各30克,柏子仁66克,陽起石15克,熟地黃45克,牡蠣(煆)60克,磁石(煆)60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以糯米粥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8~9克,食前酒送下,每日2~3次。

“功效”溫腎種子。

“主治”婦人無子。

“來源”《普濟方》。

助陽丹

“組成”細辛、防風、山茱萸、川椒、白及、白薇、幹薑、茯苓各45克,牛膝、秦艽、附子、陳皮、石菖蒲、厚樸、沙參、人參、桂心各22.5克。

“用法”上藥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6克。每服6克,溫酒送下,日進3服。先服當歸六合散,去敗露,腹肚不痛再服本方。

“功效”補益助孕,延年益壽。

“主治”婦人無子,月經不調,腹脅疼痛,血塊血癖。

“宜忌”無夫婦人不可服;覺有孕不可服。

“來源”《普濟方》。

坐藥(1)

“組成”蛇床子90克,芫花90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取棗大,紗袋盛,納產門中,令沒指。袋稍長,便時須去,任意臥著。

“功效”溫暖下元。

“主治”婦人子髒偏僻,冷結無子。

“宜忌”慎風冷。

“來源”《外台秘要》。

坐藥(2)

“組成”硫黃、桂皮、川芎、丁香各等份。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以絹袋盛,大如指,束納陰中。坐臥任意,勿走行,小便時取出,更安新者。

“功效”溫暖下元。

“主治”婦人久不產,陰中隱隱如蟲齧,冷冷如風吹,或轉胞不通,或妊子不成,慣墮者。

“來源”《產科發蒙》(附錄)。

坐導藥

“組成”皂莢、山茱萸、當歸各30克,細辛、五味子、幹薑各60克,大黃、礬石、戎鹽、蜀椒各15克(一本有葶藶子、砒霜各15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以絹袋盛,大如指,長3寸,盛藥令滿,納婦人陰中,坐臥任意,勿行走急,小便時去之,更安新者,1日1次。必下青黃冷汁,汁盡止,即可幸禦,自有子也。若未見病出,亦可至10日安之。其藥服樸硝湯後即安之,經1日外,服紫石門冬丸。

“功效”溫暖下元。

“主治”全不產,及斷緒。

“備考”《千金翼方》有葶藶、苦瓠,無山茱萸;《醫學綱目》有吳茱萸、黃葵花,無大黃、山茱萸。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

補腎種子方(1)

“組成”枸杞子、菟絲子、五味子、覆盆子、車前子、益智仁、烏藥、炙龜版各9~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補腎種子。

“主治”不孕症。腎陰腎陽不足,兼有小便頻數者。

“來源”《婦產科學》。

補腎種子方(2)

“組成”金櫻子18~30克,菟絲子、黨參、熟地黃各24克,桑寄生、何首烏各30克,淫羊藿9克,枸杞子15克,砂仁(後下)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補腎,益氣,補血。

“主治”子宮發育不良,月經不調或不排卵,不生育者。

“來源”《古今名方》。

補陽固帶長生延壽丹

“組成”人參、附子、胡椒各21克,夜明砂、五靈脂、沒藥、虎骨、蛇骨、龍骨、白附子、朱砂、麝香各15克,青鹽、茴香各12克,丁香、雄黃、乳香、木香各9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另用白麵作條,圈於臍上,將前藥分為0.9克,內取0.3克,先填麝香末1.5克入臍孔內,乃將0.3克藥入麵圈內,按藥令緊,中插數孔,外用槐皮1片蓋於藥上,以艾火灸之,時時增減,壯其熱氣,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一身熱透,患者必倦沉如醉,灸至骨髓,風寒暑濕,五勞七傷,皆盡拔除。苟不汗,則病未除,再於3、5日後又灸,至汗出為度。灸至120壯,疾必痊。

“功效”常服除百病,益壽延年。

“主治”勞嗽、久嗽、久喘、嘔血、寒勞,遺精白濁,陽事不舉,下元極弱,精神失常,痰膈等疾。婦人赤白帶下,久無生育,子宮極冷。

“宜忌”慎風寒,戒生冷、油膩。

“來源”《中國醫學大辭典》。

固精丸

“組成”附子(重24克,臍心作竅,如皂角子大,入朱砂9克,濕紙包,煨,用一半)1枚,牡蠣(漳、泉二州所出者,童便塗遍厚紙,裹,米醋浸透,鹽泥固濟,候幹以炭500克煆之)1枚,桂心(去皮)、龍齒、當歸(酒洗,焙)、烏藥(天台者)、益智仁(去枝梗)、杜仲(酒炒,去絲)、石菖蒲(燎去毛)、山茱萸(去枝梗)、茯神(去木)、牛膝(川者,酒浸)、秦艽、細辛、桔梗、半夏(薑湯泡7次)、防風、白芍各9克,幹薑(炒半生)45克,遼參30克,川椒(去子並合口者)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