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腎陽虛證(3 / 3)

“用法”上藥研末,糯米為丸,取附子內朱砂為衣,如梧桐子大。每服8克,加至15克,空腹淡醋湯或鹽湯任下。

“功效”養精調經種子。

“主治”腎虛不孕。

“來源”《增補內經拾遺》。

固精益腎暖臍膏

“組成”韭菜子30克,蛇床子30克,大附子30克,肉桂30克,川椒90克,真香油1000克,撫丹(飛淨者)360克,倭硫黃(研)30克,母丁香(研)3克,麝香(研)9克,獨蒜(搗爛)1枚。

“用法”將上藥前五味加香油熬至枯黑,濾去渣,入撫丹再熬,滴水成珠,撚軟硬得中即成膏。每用大紅緞攤如酒杯口大,將倭硫黃、丁香、麝香末以蒜搗爛為丸,如豌豆大,安於膏藥內貼於臍上。

“功效”溫暖下元。

“主治”男子精寒,陽事痿弱,舉而不堅,堅而不久,白濁遺精;婦人稟受氣弱,胎髒虛損,子宮冷憊,血寒痼冷,難成子息,帶下崩漏等症。

“來源”《攝生秘剖》。

甕頭春酒

“組成”頭紅花500克,淫羊藿(去毛邊)500克,白芍(酒炒)60克,羯羊油(炒淫羊藿極黑)500克,杜仲(童便浸1宿,炒)30克,蒼術(炒)120克,天門冬30克,肉蓯蓉(去鱗甲)30克,牛膝120克,五加皮120克,白茯苓120克,砂仁(炒)15克,補骨脂(炒)30克,人參30克,大附子15克(製),白蔻仁(炒)15克,歸身75克,川椒(焙去汗,去目)15克,丁香15克,木香15克,沉香15克,枸杞子90克,白術(炒)120克,甘草15克,地骨皮(蜜水炒)30克,熟地黃90克,甘菊花30克,生地黃60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糯米糊為丸,每丸9克,每次服1丸,每日3次。

“功效”壯陽種子,填精補髓。

“主治”女子宮冷、白帶。

“來源”《奇方類編》。

金蓮種子方

“組成”附子(生用,去臍)、白茯苓(去皮)各45克,杜仲(去皮,炒去絲)、桂心、秦艽、防風各9克,幹薑(生用)3克,牛膝3克,砂仁3克,細辛3克,人參6克,何首烏6克,菟絲子3克,益母草6克,大黑豆6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黃豆大。每服30丸,黃酒送下。

“功效”種子。

“主治”宮寒不孕。

“來源”《魯府禁方》。

金蓮種玉丹

“組成”白蓮花蕊(去梗留蒂,連須房瓣)11對,赤何首烏(人乳浸蒸四次,日曬夜露)120克,芡實120克,人參量用,甘枸杞子(人乳浸1宿,曬幹)、生地黃(酒浸1宿,甑安,煮羊腎鍋上蒸爛)各適量,羊外腎(鹽醃1宿,用酒於瓦器內煮至如地黃色為度,去皮膜,同地黃杵千下)11對。

“用法”前5味為末,和後2味杵勻,酌量加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鹽湯送下。

“功效”補氣血,益肝腎。

“主治”不孕。

“宜忌”須戒定色欲,待女子經盡後交媾,即成孕矣。

“來源”《何氏濟生論》。

金城太守白薇丸

“異名”白薇人參丸(《聖濟總錄》)。

“組成”白薇37.5克,人參、牡蠣、牡蒙各22.5克,牛膝15克,細辛37.5克,厚樸、半夏各22.5克,沙參、幹薑各15克,白僵蠶10克,秦艽15克,蜀椒45克,當歸22.5克,附子45克,防風45克,紫菀22.5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食前服1克。不知,稍增至2克。此藥不長將服,覺有娠則止。

“功效”調經種子。

“主治”月水不利,閉塞絕產。

“宜忌”忌餳、豬、羊肉。

“方論”方中人參、附子、蜀椒、幹薑以溫血氣;白薇、沙參以化辛熱;細辛、防風、秦艽以祛血室之風;牛膝、當歸以和衝脈之血;白僵蠶以滌子戶風痰;牡蒙、紫菀者,法《本經》之下逆氣及胸中寒熱結氣也。逆氣下,結氣散,而血行無滯;風氣去,痰氣除而子髒安和,故用半夏、厚樸、白僵蠶專行清理風痰濕滯。搜剔脂膩,此方為最,所以服之匝月便能有子。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

狗頭骨丸

“組成”黃狗頭骨(燒為炭,存性,不可白)1付,紫石英、赤石脂、禹餘糧、代赭石(各煆,醋淬)、香附子(炒焦)、當歸、白薇、卷柏、牛膝、附子(炮)、覆盆子、熟艾(醋煮)、牡蠣(煆)、熟地黃各60克,海螵蛸、麝香各3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糯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米飲送下,空腹食前服。

“功效”調經種子。

“主治”衝任極虛,白濁,白沃,白帶,臍腹疼痛,氣息怯弱,飲食減少,久無子息。

“來源”《普濟方》。

寶珍丸

“組成”牡蠣(煆)、桂心、當歸、龍齒(煆)、益智仁、烏藥各30克,杜仲、石菖蒲、山茱萸、茯神、牛膝各36克,川椒15克,北細辛、半夏、幹薑各18克,人參、當歸、白芍、紫石英各24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每服9克,空腹白湯送下。

“功效”調經種子,平和氣血,滋補真元,溫暖子宮。

“主治”腎虛不孕。

“來源”《丹台玉案》。

宜男酒

“組成”全當歸60克,茯神60克,枸杞子60克,川牛膝60克,杜仲(醋炒斷絲)60克,桂圓肉(去皮核)60克,核桃肉(去皮)60克,葡萄幹(去皮梗)60克。

“用法”上藥浸無灰好酒5000克,盛瓷壇內封固,重湯煮1小時,埋土中7日,取起。早晚溫服2~3杯。或用米酒5000毫升,則不必煮,但浸7日服之,亦可。

“功效”養精壯神,調經種子。

“主治”腎虛不孕。

“來源”《同壽錄》。

卷柏丸

“組成”卷柏、牡蒙、槁本、當歸(銼碎,微炒)、熟幹地黃、柏子仁、幹薑(炮裂,銼)、禹餘糧(燒醋淬二遍)、白薇各30克,川芎、人參(去蘆頭)、石斛(去根,銼)、桂心、附子(炮裂,去皮臍)、五味子、防風(去蘆頭)、吳茱萸(湯浸七遍,焙幹微炒)、甘草(炙微赤,銼)、牛膝(去苗)、桑寄生、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出汗)各0.9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5克,空腹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

“功效”溫腎散寒。

“主治”風寒邪氣客於經血,婦人子髒冷,久無子。

“來源”《太平聖惠方》。

經驗廣嗣丸

“組成”人參、山茱萸、茯苓、天門冬、石菖蒲、車前子、赤石脂(另研)、當歸各30克,生地黃、熟地黃、杜仲、地骨皮、川椒、牛膝各60克,枸杞子、肉蓯蓉、遠誌各90克,菟絲子120克,覆盆子、澤瀉、柏子仁、山藥、五味子、巴戟天、木香各30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初服12克,漸加至15克,空腹鹽湯或酒送下。

“功效”溫補下元。

“主治”男子勞損羸瘦,中年陽事不舉,精神短少,未至五旬,須發早白,步履艱難;婦人下元虛冷,久不孕育。

“來源”《惠直堂方》。

柏子建宮丸

“組成”熟地黃90克,當歸(酒炒)90克,白芍(酒炒)45克,川芎(炒)24克,阿膠(麩炒)90克,艾葉(醋炒)45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每次服9克,溫酒送下,每日1次。

“功效”溫暖下元。

“主治”血虛宮冷,不孕,脈數濡弦微澀者。

“方論”當歸養血以榮血海,熟地黃補血以滋衝任,川芎行血中之氣,白芍斂經中之陰,阿膠補任脈之血,艾葉暖子宮以調血氣也。蜜以丸之,酒炒以行之,使血海充足,則子宮溫暖而衝任化育有權,天下無不孕之婦矣。

“來源”《醫略六書》。

茱萸丸

“組成”吳茱萸500克,蜀椒(去目汗,末)500克。

“用法”煉蜜為丸,每丸9克。每次服1丸,每日1次。

“功效”溫腎種子。

“主治”婦人陰寒,十年無子。

“來源”《外台秘要》。

趙氏加味六子丸

“組成”菟絲子(淘洗,酒蒸)、川牛膝(去蘆,酒蒸)、麥門冬(去心,酒蒸)、山茱萸(取肉)、原蠶蛾、五味子各39克,蛇床子(酒蒸)48克,車前子(淘洗)51克,大甘草(炙)30克,沙苑子(馬乳浸,蒸)、覆盆子各66克,補骨脂(淘洗,炒)69克,肉蓯蓉(酒浸,去鱗)75克。

“用法”上藥俱焙幹,銼碎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5~9克,清鹽湯送下,早晚皆服。2~3個月後必孕成矣。

“功效”種子。

“主治”腎虛不孕。

“來源”《證治準繩·女科》。

拱辰丹

“組成”鹿茸(刮去毛,酥炙)、當歸(去蘆,酒浸)、山茱萸(去核)、附子(炮,去皮臍)各30克,沉香(不見火)6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酒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克,空腹溫酒、鹽湯任下。

“功效”溫暖子宮,久服能令有孕。

“主治”宮寒不孕。

“來源”《魏氏家藏方》。

鍾乳丸

“組成”鍾乳石(研一複時)、白礬(燒令汁盡)各30克,阿膠(炙令燥)、紫石英(研細)、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生幹地黃(焙)、五味子(炒)、蛇床子(炒)、原蠶蛾(炒)、石亭脂(研極細)各15克。

“用法”上藥除石藥別研外,餘藥研為末,同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5克,漸加至7克,空腹暖酒送下。

“功效”溫暖下元。

“主治”婦人斷緒無子。

“來源”《聖濟總錄》。

鍾乳澤蘭丸

“組成”鍾乳石90克,澤蘭97.5克,防風52.5克,人參、柏子仁、麥門冬、幹地黃、石膏、石斛45克,川芎、甘草、白芷、牛膝、山茱萸、薯蕷、當歸、槁本各37.5克,細辛、桂心各30克,蕪荑15克,艾葉22.5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5克,加至9克,酒送下,1日2次。

“功效”補虛損,益血氣;久服補暖元髒,潤澤肌膚,長發,除頭風,令人有子。

“主治”婦人久虛羸瘦,四肢百骸煩痛,臍下結冷,不能食,麵目瘀黑,憂恚不樂;衝任虛損,月水不調,臍腹痛,腰腿沉重,四肢倦怠,百節酸痛,心忪恍惚,麵少光澤,飲食無味;下髒風冷,帶下三十六疾,崩中漏下五色,子宮久冷無子,及數墮胎,或因產勞損,衝任血氣虛羸,肌瘦嗜臥。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

禹餘糧湯

“組成”禹餘糧(煆,淬7遍)、白僵蠶(去黑者,微炒)、海螵蛸(去甲皮)各30克,龍骨(碎,研)、桂枝(去粗皮)、灶下黃土(無灰者)、石韋(去毛)、幹薑(炮)、滑石(研)、赤芍、半夏(生薑汁炒黃)、代赭石(丁頭者,研)各15克。

“用法”上藥研為粗末。每次9克,以水250毫升,加生薑3片,煎至150毫升,去渣,食前溫服,1日3次。

“功效”溫暖下元。

“主治”婦人胞胎寒冷,絕產無子。

“來源”《聖濟總錄》。

胎產金丹

“組成”黨參75克,生地黃、香附、鱉甲各120克,白術、白薇、當歸、川芎、牡丹皮、黃芩、延胡索、蘄艾、青蒿、乳香、赤石脂、益母草各60克,茯苓、五味子、血琥珀、槁本各30克,安桂、白芍、甘草各45克,沉香15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拌勻,煉蜜為丸,每丸6克,朱砂為衣,蠟封口。

“功效”溫腎,調經,種子。

“主治”婦人胎前產後諸恙百病及子宮寒冷,艱於受孕,紅白淋帶疼痛,經停參前落後,行經腹痛,腰酸無力。

“來源”《飼鶴亭集方》。

養真丸

“組成”鹿茸、當歸、肉蓯蓉、禹餘糧、菟絲子、覆盆子、熟地黃、紫石英、海螵蛸各60克,五味子、真琥珀、白芍藥、川芎、桑寄生、卷柏、艾葉、川薑、白茯苓、人參、牡蠣、酸棗仁各30克,鍾乳石粉120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克,食前溫酒送下,1日3次。吃後用粥飯壓之。

“功效”補氣血,益陰陽。

“主治”婦人血虛氣憊,陰陽不升降,久不成妊娠者。

“來源”《婦人良方大全》。

神仙枕

“組成”川椒、桔梗、荊實子、柏子仁、薑黃、吳茱萸、白術、薄荷、肉桂、川芎、益智仁、枳實、全當歸、川烏、千年健、五加皮、沙苑子、羌活、防風、辛夷、白芷、附子、白芍、槁本、肉蓯蓉、北細辛、豬牙皂莢、蕪荑、甘草、荊芥、菊花、杜仲、烏藥、半夏各30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絹袋盛之,另用槐木薄板做枕1個,高10厘米,寬13厘米,長36厘米,如天蓋地,一麵上鑽孔128個,如梧桐子大,將前藥裝入枕中,其藥每間3~5個月一換。100日後諸病消除,精神倍長,如夫婦皆以此作枕,更見奇效。

“功效”種子,除百病。

“主治”宮寒不孕。

“來源”《中國醫學大辭典》。

神效乾丹

“組成”天雄(去皮尖)9克,雄精9克,鴉片9克,蟾酥9克,母丁香(大者)4粒,人參9克,樟腦(瓦上升淨霜)9克,乳香、沒藥(去油)各1.5克,倭硫黃9克。

“用法”上藥研細末,用絹羅裹外。麝香6克,研極細,另包。將白及(不拘多少,以敷用為度)放碗內,用沸水泡開,裝入絹袋內,擰汁去渣。再用蘇合油9克同白及汁和藥調勻,將麝香末撒上,做成錠,放瓷盒內陰幹,或將口封固,略曬。俟幹研擦。

“功效”堅陽益腎種子,強筋力,和血脈。

“主治”宮寒不孕。

“來源”《綱目拾遺》。

神效百子丸

“組成”明淨硫黃30克。

“用法”銅銚內甘草湯煮1日,取出陰幹,研極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約200粒。每遇婦人月經過後,每服25丸,空腹酒送下,次日服30~50丸,又次日服40丸,100丸盡,交合成胎矣。如此月經複行,再如前服100丸,必然有孕,可服清熱養血之劑。

“功效”求嗣。

“主治”婦人無子。

“來源”《女科指掌》。

神效種子丸

“組成”大熟地黃72克,肉蓯蓉72克,萆薢72克,燈草60克,木香72克,山茱萸72克,蓽澄茄60克,大茴香60克,馬藺實(陰幹,研)24克,幹漆60克,巴戟天60克,蛇床子42克,龍骨60克,全當歸30克,牡蠣粉60克,母丁香60克,桑螵蛸66克,全蠍(去尾)15克,茯苓45克,蜘蛛14個,威靈仙60克,菟絲子60克,沉香60克,車前子60克,木通72克,遠誌肉60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3~6克,清晨溫開水送下。

“功效”種子。

“主治”宮寒不孕。

“來源”《外科傳薪集》。

神效暖臍膏

“組成”肉桂(去皮)45克,牡丹皮24克,黃芪、黨參、當歸身、生地黃各60克,白芍、肉蓯蓉、附子(炙)、木鱉子(去殼)各30克,荊芥、防風、麻黃、桂枝、柴胡、前胡、升麻、葛根、紫蘇葉、薄荷、羌活、獨活、白芷、槁本、川芎、細辛各15克(一方有麝香15克)。

“用法”上藥以真香油1500克,生薑120克,蔥頭120克(切碎),入油內慢火熬焦,去渣濾淨汁,將油秤準,每油500克,入飛淨黃丹250克,慢火熬嫩,以瓷器收盛,7日後方可用。

“功效”鎮痛止瀉,祛風散寒,健腸胃,暖肚腹。

“主治”受寒受冷,腹痛腹脹,嘔吐酸水;及久不孕育,腰骶疼痛者。

“來源”《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神仙種子奇方

“組成”巴戟天肉75克,菟絲子(酒製)60克,鹿茸(酥炙,去毛)30克(須真茄茸),吳茱萸、白及、白茯苓各30克,大附子(童便浸3日,切片,陰幹)15克,牛膝(酒洗,去蘆)、細辛各15克,石菖蒲、厚樸(薑炒)、桂心、人參、白蘞、沒藥各12克,當歸9克,乳香6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15克,空腹以黃酒或鹽湯送下。

“功效”種子。

“主治”宮寒不孕。

“宜忌”不可過服,恐成雙胎。

“來源”《魯府禁方》。

秦桂丸(1)

“組成”秦艽、桂心、杜仲(炒)、防風、牡丹皮、厚樸(薑炒)各0.9克,附子、陽起石(煆)、白茯苓各45克,白薇、當歸、幹薑、牛膝、沙參、半夏各15克,人參、卷柏、鹿茸各30克,細辛6.3克。

“用法”上藥各研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5~9克,食前溫酒送下,每日2次。

“功效”溫補下元。

“主治”婦人無子。

“來源”《普濟方》。

秦桂丸(2)

“組成”肉桂(去皮)30克,秦艽30克,附子(炮)30克,當歸60克,厚樸(製)30克,人參30克,幹薑(炒)30克,白薇30克,半夏(製)30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每服6~9克,溫酒送下,每日2次。

“功效”溫補下元。

“主治”血海久冷不孕,脈細澀者。

“方論”血海久冷,衝任少熏育之權,故腹痛經遲,時發寒熱,而不能孕子焉。肉桂、附子暖血海以逐冷,幹薑、厚樸溫中氣以散寒;當歸養血脈,人參扶元氣,秦艽活血通經,半夏化痰燥濕,白薇降泄以除寒濕熱也。煉蜜以丸之,溫酒以下之,俾血海溫暖,則久冷頓消,腹痛無不退,寒熱無不除,何患天癸不調,不能孕子乎。

“來源”《醫略六書》。

秦椒丸

“組成”秦椒、天雄各22.5克,玄參、人參、白蘞、鼠婦、白芷、黃芪、桔梗、露蜂房、白僵蠶、桃仁、蠐螬、白薇、細辛、蕪荑各30克,牡蒙、沙參、防風、甘草、牡丹皮、牛膝、卷柏、五味子、芍藥、桂心、大黃、石斛、白術各25克,柏子仁、茯苓、當歸、幹薑各45克,澤蘭、幹地黃、川芎各52.5克,幹漆、白石英、紫石英、附子各60克,鍾乳石75克,水蛭70枚,虻蟲100枚,麻布叩複頭(燒)7寸。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克,稍加至4克,酒送下,1日2次。服藥後若有血出如豆汁、鼻涕,此是病出,覺有異,即停。

“功效”蕩滌腑髒,使玉門受子精。

“主治”婦人絕產,生來未產。

“方論”此即第一方白薇丸之立法,方中附子不逮,益以天雄、白術、虻蟲、鼠婦;不逮,益以蜂房。以蜂房能治崩中漏下五色,又解鍾乳、白術相反之毒,蘇頌所謂下乳石毒也。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

秘授烏雞煎丸

“組成”烏骨雄雞(去毛腸,煮爛,入諸藥搗,骨另炙),香附子(四製)500克,青蒿子120克,熟地黃120克,蘄艾(去筋梗,加熟地搗,切薄片,曬幹)、五味子各90克,黃芪(炙)、白芍(酒炒)、川芎、牡丹皮、生地黃、當歸(酒洗)各60克,人參90克。

“用法”酒煮陳米為丸,每服20克,沸湯送下,每日2次。

“功效”種子。

“主治”婦人諸虛百損,五勞七傷,經血不調,久無子嗣。

“來源”《何氏濟生論》。

消息向導丸

“組成”肉桂、蛇床子、川烏、馬藺花、高良薑各15克,丁香、韶腦、木鱉子(去殼)各7.5克。

“用法”上藥研為極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克,黃丹為衣。每用1丸,以生薑汁化開,先將腰眼溫水洗淨後,將此藥塗腰眼上,令人以手搓摩往來千遍,藥盡方止,然後貼造化爭雄膏。即用兜肚護住,初貼時忌7日,不得行房事,如入房,再用9克貼臍上,又服中和丸1丸,然後行房,縱泄亦不多;如種子者,候女人經後1、3、5日將腰腎上膏藥俱揭去,早上用車前子為末3克,溫湯調服,至晚交合,方得全泄成孕。

“功效”溫暖下元。

“主治”腰胯疼痛,下元不固,胞冷精寒,小便頻數,遺精白濁,及婦人下寒,赤白帶下,子宮冷痛,久不孕。

“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