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見婚久不孕,月經常提前,經量少或月經停閉,經色較鮮紅。或行經時間延長,甚則崩中或漏下不止;形體消瘦,頭暈耳鳴,腰酸膝軟,五心煩熱,失眠多夢,眼花心悸,肌膚失潤,陰中幹澀;舌質稍紅略幹,苔少,脈細或細數。
十全濟陰丸
“組成”當歸身(酒洗)、熟地黃、香附子(童便煮)各120克,幹山藥、白術各75克,枸杞子、人參各60克,蘄艾葉(去梗筋,同香附用陳醋、老酒煮一時,搗爛,焙幹)60克,川芎、白芍、牡丹皮、紫石英(火煆淬)各45克,澤蘭30克,紫河車(在淨水內洗去穢血,用銀針挑去紫筋)1具。
“用法”上藥焙幹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10克),漸加至80~90丸(18~20克),空腹淡鹽湯送下。隨用早飯,使藥下行。
“功效”調經養血,順氣開菀。
“主治”月經不調,子宮寒冷不孕。
“宜忌”忌食生蘿卜。
“方論”此方以當歸身養血和氣為君,入手少陰經,以主心血也;入足太陰經,以脾裹血也;入足厥陰經,以肝藏血也。熟地黃補腎中元氣,生心血,與芍藥同用,又生肝血;川芎乃血中之氣藥,下行血海,通經導氣為臣。人參通經活血,助熟地黃以補下元;白術利腰臍間血,與人參同用,補益脾氣;香附疏氣散鬱,佐澤蘭能生新血,而和平氣體;牡丹皮養新血去壞血,固真氣行結氣;山藥能強陰補虛;枸杞子補腎水,而止下血腰痛為佐;紫石英補心氣,散心中結氣,填補下焦;艾葉助香附和百脈,溫子宮,兼行血藥而平其寒;炙甘草通經脈血氣而和諸藥,且緩肝經之急為使。
“來源”《濟陰綱目》。
八真丹
“組成”當歸、芍藥、地黃、川芎、鹿茸、阿膠(炒作珠,用幹草火燒)、艾葉、續斷各等份。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醋打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4.5克),空腹好酒送下。
“功效”溫腎補血。
“主治”婦人無子。
“來源”《普濟方》。
大五補丸
“異名”大補丸(《醫宗金鑒》)。
“組成”天門冬、麥門冬、石菖蒲、茯神、人參、益智仁(炒)、枸杞子、地骨皮、遠誌、熟地黃各等份。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以酒送下。本方數服,以七宣丸泄之。
“功效”養血攝精,交濟水火;補諸虛不足;養血攝精;能交濟水火。
“主治”諸虛無子,諸虛不足,瘦人無血,瘦人無孕。
“來源”《普濟方》。
女科烏雞白鳳丸
“組成”白毛雄烏雞(去肚雜物,用黃酒1000克煮爛,配入後藥)1隻,黨參120克,白芍(酒炒)60克,川續斷90克,桑螵蛸60克,炒白術60克,炙黃芪90克,廣鬱金60克,川槁本60克,茯苓(乳拌)90克,製香附120克,地骨皮(酒炒)60克,山茱萸60克,炙甘草30克,杜仲90克,煆龍骨60克,牡丹皮60克,當歸90克,丹參90克,煆牡蠣60克,延胡索45克,川芎75克,懷山藥75克,白薇60克,紅花30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9~12克,淡鹽湯、米湯或溫開水送下。
“功效”補益氣血,調經種子。
“主治”婦人血虛陰虧,麵黃肌瘦,神困體倦,虛勞成疾,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骨蒸潮熱,久不生育。
“來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五美丹
“組成”熟地黃30克,當歸、山茱萸、麥門冬、山藥各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大補腎水,平其旺木。
“主治”婦人腎虛木旺,身軀瘦怯,久不孕育,一交男子,臥病終朝。
“來源”《辨證錄》。
烏雞丸(1)
“異名”大烏雞丸(《醫學入門》)。
“組成”白毛烏骨公雞1隻(重1000克許,去毛、腸,淨洗,用艾葉120克,青蒿120克銼碎,納一半在雞腹內,用酒壇1隻,納雞並餘艾葉、青蒿於內,童便和水灌之,令沒雞二寸許,煮絕幹,取出去骨,餘俱搗爛如薄餅狀,焙幹,研為細末),南香附(去毛淨,分作4份,米泔水、童便、醋、酒各浸1份,春秋2日、夏1日、冬4日,取出曬幹)500克,熟地黃120克,生地黃(懷慶者,勿犯鐵)90克,當歸(酒浸,洗)90克,川芎105克,白芍90克,遼人參90克,白術60克,黃芪60克,川牛膝(去蘆)60克,柴胡(去蘆)60克,黃連(炒)30克,牡丹皮(去心)60克,白茯苓(去皮)75克,秦艽45克,鱉甲(醋浸,炙黃色)90克,知母60克,貝母60克,地骨皮30克,幹薑30克,延胡索30克。
“用法”上藥並香附,共研為細末,並雞末、酒、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60丸(10~13.5克),漸加至70~80丸(16~18克),溫酒或米飲送下。
“功效”益氣補血,清熱調經。
“主治”婦人瘦弱,血虛有熱,經血不調,崩漏帶下,骨蒸等疾,不能成胎。
“宜忌”忌煎炒、辛辣之物及莧菜。
“來源”《丹溪心法附餘》。
烏雞丸(2)
“組成”熟地黃、當歸、白術、山藥、山茱萸、棗肉、柿餅、蓮肉各120克,黃芪(蜜炙)90克,鹿角膠、狗脊、杜仲、枸杞子、蓮須、香附、阿膠、川芎各60克,烏藥45克。
“用法”上藥製淨,用烏骨雞1隻,同酒、醋各半,同藥煮熟,去骨,烘幹,共研為末,即將餘汁少入麵打糊為丸,每丸9克,每次1丸,每日2次。
“功效”種子。
“主治”婦人羸弱,血虛有熱,經血不調,崩漏帶下,骨蒸不能成胎。
“來源”《景嶽全書》。
加味滋陰丸
“組成”熟地黃(如法製)240克,山茱萸120克,幹山藥120克,茯苓90克,牡丹皮90克,澤瀉90克,黃柏(鹽、酒、蜜炒3次,黑色)90克,知母(鹽、酒炒3次,茶合色)90克,麥門冬(去心)90克,遼五味子45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空腹淡鹽湯送下。
“功效”滋陰清熱。
“主治”陰虛痰火無子。
“來源”《醫學正印》。
婦女養營丸
“組成”熟地黃、二泉膠、香附(製)各240克,全當歸、黃芪、杜仲各120克,白術150克,茯苓、白芍各90克,砂仁、川芎、陳皮、益母膏、艾絨(炒)各60克,甘草(炙)30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12克,熱湯送下。
“功效”養陰調經。
“主治”婦女陽虛陰弱,經血不調,帶下淋漓,經閉腹痛,飲食少思,麵黃發脫,肌體消瘦,久不受胎,及經水不止,一切血證。
“來源”《中國醫學大辭典》。
婦寶膠歸丸
“組成”生地黃240克,香附240克,芍藥180克,山茱萸180克,牡丹皮120克,杜仲120克,續斷120克,茯苓120克,白術120克,黃芩90克,椿皮90克,黑荊芥90克。
“用法”上藥研末,煉蜜為丸。早空腹白湯吞服12~15克,臨睡服6~9克。
“功效”養陰調經。
“主治”月事先期而至,紅紫不一,甚則或崩或漏,淋漓不淨,日久去血過多,氣亦虛陷,非淋即帶,腥穢綿綿,塊結臍腹,痛連腰脊,胸膈痞悶,飲食日減,頭目眩暈,肢體疲倦;多產成癆,或氣虛半產,營衛虛極,形神羸弱,骨蒸煩熱,四肢水腫,晝則嗜臥,夜反無寐;先天不足,久不懷孕。
“來源”《活人方》。
延嗣酒
“組成”生地黃(酒洗)、熟地黃(九蒸九曬)、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各120克,淫羊藿(飯上蒸)240克,當歸(酒洗)60克,枸杞子(酒浸)30克。
“用法”上藥切碎,絹袋盛,入大壇酒內,重湯煮,埋土內7日取起用。早晚男婦各隨量飲3~5杯。
“功效”補益,種子,延嗣。
“主治”陰虛血少,不孕。
“來源”《胎產心法》。
補陰大造丸
“組成”紫河車1具,人參60克,當歸60克,天門冬39克,北五味子15克,杜仲(薑炒)21克、山藥24克,牛膝(酒炒)30克,黃柏(鹽炒)21克,懷生地黃(自蒸)60克。
“用法”先將地黃蒸搗如泥,次下諸藥末為丸,如綠豆大。每服100丸(20克),空腹清湯送下。
“功效”補氣養血。
“主治”血虛氣弱人,不能攝充精元成胎,或屢墮胎及生子不壽者,或孕後虛熱盜汗,食少帶多。
“來源”《胎產指南》。
阿膠煎丸
“組成”伏道艾(取葉去梗,搗爛,篩去粗皮,隻取艾茸,稱取60克,米醋煮一伏時,候幹研成膏),阿膠(炙)90克,糯米(炒)、白附子(炮,去皮臍)、枳殼(去瓤,麩炒)各30克。
“用法”上藥研為末,入煎膏內杵勻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6.5克),空腹溫酒送下,午食前再服。
“功效”補益虛損,滋充血海。
“主治”婦人血氣久虛,孕胎不成。
“宜忌”忌藻菜、羊血、腥臊等物。
“來源”《幼幼新書》。
青蒿烏雞丸
“組成”青蒿(即野蒿,五月采)500克,香附子(童便、鹽水、酒、醋各浸120克,炒)500克,蘄艾(醋煮)、秦當歸(酒浸1宿,炒)、牡丹皮、地骨皮、白芍(酒浸,炒)、黃芪(蜜炙)、茯苓、人參、白術、川芎各60克,鱉甲(醋煮)4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