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一 語音訓練(2 / 3)

3.聲音彈性訓練

聲音彈性是指聲音對於人們變化著的思想感情的適應能力。簡單地說,就是聲音隨感情而變化的伸縮性和可變性。有目的說話負載量大,信息量大,情感變化幅度也大,我們就要在自然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一種富於色彩的、有感染力的聲音,使發聲技巧與作品內容統一起來,讓聲音能適應情感的變化和內容的需要。

聲音的高低、強弱、長短以及特色是普通話語音的物理基礎。聲音的高低就是音高;聲音的強弱就是音強;聲音的長短就是音長;聲音的特色就是聲音的本質(又稱音質、音品、音色)。這幾種聲音要素是演講者必須掌握和靈活運用的重要手段。在演講中,演講的內容不同、風格不同、對象不同,那麼要求演講者的聲音色彩變化也不能相同。

二、氣息控製訓練

聲音的發出是與呼吸、發聲、共鳴、咬字四個環節緊密聯係的。肺部呼出的氣息通過氣管,振動了喉頭內的聲帶,發出微弱的聲音。這種聲波經過咽腔、口腔、鼻腔等腔體共鳴被擴大和美化,再經過口腔中唇、齒、舌、牙、齶的協調動作,不同的聲音就產生了,這就是發聲的簡單原理。

氣流的變化關係到聲音的響亮度、聲音的清晰度、音色的優美圓潤、嗓音的持久性及情緒的飽滿充沛。隻有在控製氣息的基礎上,才能做到控製聲音。演講用聲的特點決定了對氣息控製的要求:一要有較持久的控製能力;二要保持較穩定的氣息壓力;三要呼氣時間長;四要對氣息的控製收縱自如;五要學會短時無聲吸氣。總之,要能掌握“深、勻、通、活、穩定、持久、自如”的氣息控製本領。

進行呼吸控製練習的目的是為了體會和掌握胸腹聯合呼吸的基本動作要領,養成符合有目的說話的發聲要求的呼吸方式,要想達到這一目的,首先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訓練;其次要重視點滴,逐步改掉不良習慣;第三,在反複訓練中,要善於捕捉既符合要領,又符合自己實際的感覺,靈活運用。

三、吐字歸音訓練

吐字歸音是我國古典唱法中對吐字法的概括,也被譽為古典唱法的精髓。它在傳統說唱藝術中是指發音清晰有力,韻尾完整,字音不僅要念準,還要有分量,所以有“咬字千斤重,聽者自動容”“清晰的口齒沉重的字,動人的聲韻醉人的音”的說法。吐字歸音是訓練有目的說話的必備前提。

字音在口腔內形成,口腔是語音的製造場所,吐字實際上就是口腔控製。歸音是指在結束一個字的發音時需要完成的歸韻工夫。吐字歸音是根據漢語語音的音節特點設計的訓練方法。一個字(音節)可以分為字頭、字腹和字尾三部分。吐字是對字頭發音的要求,歸音是對字腹,特別是字尾發音的要求。三部分的總要求是:咬緊字頭,延長字腹,咬準字尾。

四、掌握聲調高低

聲調有不同的類型,一般簡稱為調類,它是根據區別詞義的讀法不同,即“調值”不同而歸納出來的類別。所謂調值,具體說就是指音節本身高低升降的變化形式,也就是聲調的實際讀法。漢語中聲調的讀法,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地區各異,可能有不下數十種。但是,按照標準的規範讀法隻有四種:陰平聲,也稱一聲;陽平聲,也稱二聲;上聲,也稱三聲;去聲,也稱四聲。

在古代漢語和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如廣東、福建、江蘇、浙江等地)的方言中,還有一種特殊的入聲(五聲),這是一種類似於去聲而讀起來極為短促的聲調。例如:一、七、八、十、百、出、入、黑、白、角等。目前,在普通話標準語音中,入聲已被廢棄,應分別歸入標準語音的四個聲調之中,學習時要一一改正過來。

1.陰平聲

陰平聲的讀法是:從音節的起始到結束一直保持在一個較高的高度(高聲)上,不升也不降。調值的標示是“5—5”。聲調的符號是“—”。

2.陽平聲

陽平聲的讀法是:聲音從半高聲開始,上升到高聲結束。調值的標示是“3—5”。聲調符號是“/”。

3.上聲

上聲的讀法是:先從半低聲開始,中間下落至低聲,而後再迅速上升到半高聲,有明顯的曲折變化。調值的標示為“2—1—4”。聲調符號是“∨”。

4.去聲

去聲的讀法是:聲音從高聲開始,發出便直接下落到低聲,無須曲折變化。調值的標示是“5—1”。聲調符號是“\\”。

1.出東門,過大橋,大橋底下一樹棗,拿著杆子去打棗,青的多,紅的少。一個棗,兩個棗,三個棗,四個棗,五個棗,六個棗,七個棗,八個棗,九個棗,十個棗,九個棗,八個棗,七個棗,六個棗,五個棗,四個棗,三個棗,兩個棗,一個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