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照此下去,豈不沒有人了嗎?”
劉墉:“萬歲,我是按屬相說的。比方說,今年是馬年,無論生一千、一萬、十萬、百萬,都屬馬,故此說一年隻生一人;而一年當中,什麼屬相的人都有死的,不管死多少人,總離不開這十二屬相,所以說一年死十二人。”
1.選擇真實、典型、全麵的事例進行有說服力的辯駁。在“幼兒園應該(不應該)開設外語課”的辯論中,有以下一段辯駁:
正方:人們學習語言都是從牙牙學語開始的,學外語要從娃娃抓起,幼兒時期模仿力最強,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所以,我方認為,在幼兒園應該開設外語課。歌星費翔從小學習外語,長大了英語、漢語都會說。可見,我們的孩子就應該像費翔那樣,從小開始學外語。
反方:我方認為幼兒園不應該開設外語課。幼兒的母語基礎尚未打好,過早學外語會影響母語的學習,得不償失。費翔的漢語水平一般而已,請大家注意,他從小生活在雙語家庭,我們絕大多數孩子不可能有這種特殊的語言環境,這個例子不具有普遍性。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先打下母語的基礎,在小學或初中再開始學外語,更有利於掌握雙語。著名語言學家、精通多門外語的趙元任,學貫中西的著名學者陳省身、楊振寧、錢學森等都不是從幼兒園開始學習外語的。加拿大的著名演員大山,漢語講得極好,這是大家公認的,他也是在學好母語之後再學漢語的嘛!
2.運用準確可靠的數據克敵製勝。在首屆國際華語大專辯論會關於“艾滋病是醫學問題,不是社會問題”的辯論中,反方一辯陳述道:
“艾滋病有其特殊性,這就是它的傳染性、致命性和危害社會性……強傳染性使個體的疾病上升為社會公害,即使潔身自好也難免萬無一失。目前艾滋病患者已經達到了250萬,感染者達到1 400萬。而到2000年,僅患者就將達到1 400萬,感染者將達到5 000萬~1億。當這個社會人人自危、談艾色變的時候,對方辯友你還能坦然地說這是一個醫學問題嗎?”
在大量觸目驚心、確鑿無疑的數據麵前,人們不得不相信,艾滋病確實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這裏數據顯示了一種非凡的雄辯力量。
3.運用權威言論證明己方觀點。在“‘知足常樂’對不對”的辯論中,有下麵一段攻辯:
正方:知足常樂是對的。“淡泊明誌,寧靜致遠”是諸葛亮終生恪守的座右銘。他淡泊名利,知足常樂。不管是當軍師還是當丞相,他都保持“淡泊、寧靜”的知足心態。劉備臨終前甚至勸他取代劉禪,自為蜀主,他斷然拒絕,全心全意輔佐後主,絕無半點野心,知足常樂的態度永遠不變,由此留下了忠臣良相的美名。
反方:請問對方“致遠”是什麼意思?“致遠”就是實現遠大的理想啊!諸葛亮永遠也不知足:借荊州—取益州—建蜀漢—平孟獲—伐中原,其誌在恢複漢室,統一中國。他永遠不知足,永遠進取。這種不知足的精神最可貴!沒有這種進取精神,諸葛亮能在曆史上留下美名嗎?
正方:對方辯友一定讀過普希金的《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吧,那個貪得無厭的老太婆,要了木盆還要房子,得了宮殿還要做皇帝,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還是天天守著破木盆過日子。這難道不是對貪得無厭者的諷刺和懲罰嗎?
反方:我看那位老太婆沒有什麼不好!她強烈要求改變自己受壓迫的窮苦生活,永不滿足於現狀,難道不應該嗎?毛澤東在延安時談到這則故事,力排眾議,對老太婆的永不知足的精神持讚揚的態度。我們幹事業就要有這種永不知足、永遠進取的精氣神啊!
引用名言成語為證,前提是所引之言必須是經過實踐檢驗的至理名言。正方引用諸葛亮的座右銘,強調“淡泊”“寧靜”,結合諸葛亮鞠躬盡瘁、忠心耿耿的事例,較好地證明了己方觀點;反方十分機警,抓住“致遠”兩字,也結合諸葛亮雄心勃勃、匡扶漢室的事例,各取所需,另辟蹊徑,巧妙地證明了自己的觀點。
正方用《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抨擊貪得無厭。引用寓言典故,生動形象地證明了自己的觀點;反方也用這個故事,並且引用毛澤東的獨到看法,去證明“永不知足,永遠進取”的觀點,靈活巧妙地回擊了對方。
4.明確概念,為我所用。在首屆國際華語大專辯論會決賽關於“人性本善/人性本惡”的辯論中,反方複旦大學隊所要論證的是“人性本惡”,他們能夠取得決賽的勝利,原因之一是他們對“人性”、“善”、“惡”等概念進行了準確而且有利於己方的明確:
我方立場是:人性本惡。第一,人性是由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組成的,自然屬性指的就是無節製的本能和欲望,這是人的本性,是與生俱來的;而社會屬性則是通過社會生活、社會教化所獲得的,它是後天屬性。我們說人性本惡當然指的是人性本來的、先天的就是惡的。
第二,提到善惡,正如有一千個觀眾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心目當中也會有一千個善惡標準。但是,歸根到底惡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無節製擴張,而善則是對本能的合理節製。我們說人性本惡正是基於人的自然傾向的無限擴張的趨勢。曹操不是說過:“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嗎?路易十五不是也說過:“在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嗎?還有一個英國男孩,他為了得到一輛自行車,竟然賣掉自己三歲的妹妹。這些,對方還能說人性本善嗎?
“演練題”
請就下列論題進行辯論,要求觀點鮮明,論據真實;聽辯冷靜,應對靈活;邏輯嚴密,句句在理;思路開闊,方法多變。
1.甲方:酒香不怕巷子深
乙方:酒香也怕巷子深
2.甲方: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
乙方:應當這山望著那山高
3.甲方:有誌者事竟成
乙方:有誌未必事竟成
4.甲方:文人應該淡泊名利
乙方:文人也應該言利
訓練提示
1.兩個辯手為一組,甲辯手先提出一個觀點(不展開論述),乙辯手馬上就觀點提出問題(反問或疑問),甲辯手再馬上回答乙辯手的提問並提出一個新的問題,如此循環。
2.要求有問必答,如何答得巧妙就得靠反應了。除了有問必答外,辯手也不能總是做被動方,不能總跟著對方辯手走,必須主動地提出問題,如果對方辯手回答了,那麼要立即想好再次進攻的方法,如果對方辯手回避了問題,那麼在這一回合中你就獲勝了。
3.每一組辯題的正、反雙方應考慮兩點:一是給關鍵詞定義;二是辯題的限製條件。
任務四 辯論中常用的反駁方式
反方:中國有個成語叫“有勇無謀”。對方辯友口口聲聲要飛快發展、飛快前進,這使我想到了《三國演義》裏的張飛:有勇無謀,徒有匹夫之勇。發展中國家即使都成了“張飛”,也是飛不起來的!
正方:反方辯友從“飛躍發展”,想到“張飛”,想到“有勇無謀”,想象力真夠豐富的,可惜這不是邏輯推理!我的名字叫許海樓,難道我往這兒一站,海市蜃樓就出來了嗎?如果我要這麼說,你們會馬上把我送到安定醫院去!
反方犯了以主觀猜想代替邏輯推理的錯誤。正方則以自己作類比,假設自己以名字聯想去取代邏輯推理,一定會被人送到精神病院。嚴詞批駁了這種錯誤,又沒有直接批評對方辯友,有理有節、得理饒人,其反駁的技巧和氣量可圈可點。
反駁要針對對方論點、論據、論證上的錯誤,機動靈活地選擇突破口,打開克敵製勝的局麵。把對方駁倒辯垮是關鍵和難點,辯手的知識、閱曆、智慧、口才在辯駁中集中顯示出來,往往可以決定一場辯論的成敗。
一、駁論點
1.直接駁論
在辯論中,以事實或理論為依據,直接反駁對方的論點,指明其論點的荒謬是常見的方法。例如美國某州議會進行了一場關於是否廢除死刑的辯論:
議員甲:人的生命權是與生俱來的,死刑剝奪人的生命權,是不尊重最基本的人權,是違反人道主義精神的,所以我主張永遠廢除死刑!
議員乙:請問這位議員先生,如果有一個歹徒闖入您家,殺死了您的孩子,強暴了您的妻子,搶劫了您的錢財,您是對罪犯講人道和寬容呢,還是把他送上法庭處以極刑?對極個別罪大惡極的罪犯講人道和寬容,無疑是對絕大多數人的慘無人道,您難道願意看到這幕殺子、辱妻、劫財的慘劇在您家裏發生嗎?
議員甲無言以對。
議員乙利用“虛擬情景”的方式直接反駁議員甲的論點,讓對方設身處地去體味一幕殘酷的人間慘劇,巧妙地闡明了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中,死刑是絕不能廢除的。
2.指出對方論點偏離原論題
在辯論中,常常要運用追加前提或解釋題意的方法明確己方論點。但是,一經追加前提,標題內涵即增加,外延就隨之縮小,因而會或多或少地偏離原題。及時指出這一點,就阻止了對方使論題有利於其的企圖。例如:
某辯論比賽中反方的觀點是“中學生異性交往任其發展必定弊大於利”。對此,正方及時指出:“提出中學生異性交往任其發展必定弊大於利,確實不失為一記高招。如果我方要是參加這樣一場辯論,必敗無疑,因為任其發展,非但是弊大於利,而且幾乎是有弊無利了。我方可是一句反駁也提不出來的。但是,問題在於,我們今天的辯題是‘中學生異性交往利大於弊’,而並沒有‘任其發展’這一條件。”
3.引申歸謬
引申歸謬即先不反駁對方的錯誤論點,並予以承認,然後按照其邏輯加以引申,推論出一個明顯的、荒謬可笑的結論,從而達到批駁的目的。例如:
漢武帝晚年一心想長壽,常與大臣談論長壽話題。一天,他對侍臣說:“相書上講,一個人的人中越長,壽越高,人中若長一寸,必能活過百歲,不知是真是假?你們看看我的人中長不長?”剛言畢,站在一旁的東方朔大笑不止。漢武帝問:“為何笑朕?”東方朔答:“不敢笑皇上,我是笑彭祖。”“為何笑彭祖?”“據說彭祖活了八百歲,若按相書上所說,彭祖人中該有八寸長,依此比例可以想象,他的臉難道還不該有丈餘?”
東方朔實際是在笑話漢武帝的淺薄,但這段說辭卻成功地為自己作了推飾。他根據“寸長人中則百歲”的原則性命題立刻得出推論:“彭祖八百歲,人中該有八寸,臉則有丈餘。”讓“臉有丈餘”這個不可能的事實,去否定“寸長百歲”的說法。
二、駁論據
指出論敵的論據是虛假與謬誤的,不能說明論點,從而達到批駁目的,是辯論中常見的技法。
1.一針見血,擊其要害
在辯論中對手會向你提出一些刁鑽、古怪、尖刻的問題,使你陷入困境。此時,必須冷靜分析其所使用的論據是否恰當,瞄準其要害,一針見血,使對方無法招架。例如:
正方:正因為人性本善,所以人隨時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個成語難道不正說明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嗎?
反方:有的人是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這不錯。但我請問,如果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誰會拿起屠刀呢?這個成語歸根到底,隻能證明我方的觀點:人之初,性本惡!
“立地成佛”這個成語,正方從人可以轉變去看;而反方則從本源上去看。反方站得更高更遠,抓住要害,駁倒對手。反方巧妙地利用對手提出的論據,加以改造並為己所用,表現了高超的辯論技巧。
2.借力還擊,類比推理
當對方使用引證法作為論據時,可以采用打太極拳的方法,借力還擊,巧用類比推理,駁倒對方。
3.避其主鋒,另辟蹊徑
如果說前麵的論據都存在天然的突破口的話,那麼還有一種論據是無懈可擊的。若直接反駁,則無異於蚍蜉撼樹,自不量力。若能另辟蹊徑,也不失為一種絕妙的反駁技巧。例如:
正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出現過兩次離婚率上升的現象,一次是在20世紀50年代第一部《婚姻法》頒布之後,一次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前者使人們衝破了封建包辦婚姻的牢籠,後者使人們掙脫了文革時期政治婚姻的羈絆,在新的法律和環境下,人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離婚,在解放自己的同時也解放了別人,這難道不是社會文明的表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