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就任美國總統的約翰·卡爾文·柯立芝,發現自己的女秘書人長得非常漂亮,工作上卻經常出現差錯。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見秘書走進辦公室,便對她說:“今天你穿的這身衣服真漂亮,正適合你這樣年輕漂亮的小姐。”秘書受寵若驚,柯立芝接著又說:“但也不要驕傲,我相信你的公文處理也能和你一樣漂亮。”從那天起,女秘書在公文上就很少出錯了。
柯立芝采取的是預抑先揚的辦法,先讚美她的衣服漂亮,在對方心理上得到滿足時,順勢鼓勵她工作上要認真,這種間接的批評方式,顯然要比直言不諱的指斥好多了。
4.朦朧式
批評之難常常不在於內容的尖刻,而在於形式的巧妙。例如,對方是名人且他人一致叫好時,該如何獨樹一幟地闡述自己的批評意見呢?
一些朋友正在談論對《傅雷家書》的印象,很多朋友都連連稱讚,而一位女孩子含蓄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本書給了我很多的啟發。不過,像傅雷先生那樣,做人也太累了。如果年輕人的一言一行都被這些包袱壓著,那就太吃力了!”
一邊是“啟發”,一邊是“包袱”,在這轉折與假設中,批評之意便依稀可見了。
5.迂回式
有時,批評需要把自己與對方、把問題的正、反兩個方麵全部擺入批評之中,甚至不妨夾以軟硬兼施的奉告,以達到告誡的目的。例如:
某秘書經常遲到,對此經理很不滿意。有一天,經理在辦公室門口“迎接”遲到的秘書,秘書撒謊說:“萬分抱歉,我的表在路上又出了毛病。”經理的批評挺有意思:“我的表也常出毛病,所以我換了一隻。建議你也趕快換一隻表,不然,我就隻好換秘書了!”
短短幾句話的批評很有力量,要求對方必須在換表與換職務中作出抉擇,雖無大道理可言,卻能使對方心服口服。
6.慰藉式
無論是把話題引導到另一方向,或是設身處地為被批評者著想的勉勵等,都可稱為慰藉式的批評。例如:
某學生政治考試沒有及格,老師把他叫到辦公室,談興趣,談職業,談人生,談了半天,就是絕口不提考試不及格一事。末了,老師說:“我想,你已經明白了做人的準則。”
教師的談心並沒有白費,收到了“良藥苦口利於病”的最佳效果。再如:
丹麥一家玩具公司的老板,每當下屬有錯時,他不批評、不追究,總是說:“既然錯了,那麼,就讓我們從這裏開始,想一想怎樣往前走吧。”
如此寬慰人心的批評,怎不讓人心悅誠服?還有誰會推諉、回避自己的過錯呢?
7.側擊法
被批評者的有些錯誤或不宜點破,或尚未探準,需要用語言暗示或提醒,以促其自我醒悟或自覺收斂。例如:
酒店裏的餐桌上,每位客人麵前都擺著折疊好的白手帕。其中一位女士招手喊過來服務員:“請來點兒餐巾紙。”服務員馬上去服務台處端過盤子走過來,邊用夾子遞給客人餐巾紙,邊笑容可掬地說:“女士,餐巾紙看起來很幹淨,其實不如白手帕衛生。白手帕,我們是高溫消過毒的。”
這位女士的臉一下就紅了。她拿起餐巾紙揩了一下嘴,似乎是不經意地說:“我隻是不喜歡白手帕上消毒液的味道。你們酒店的服務可真周到,還順便對客人進行衛生指導呢。”
服務員沒有想到自己隨口的一句提醒,竟造成了對客人的無意傷害,一種麵子上的傷害。但是,客人沒有直接批評服務員,而是借用弦外之音表示對服務員這句話的不滿。似在說彼,實則言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