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針對性的提問,其作用是能讓提問者獲知更多的細節。
2.提問方式的多樣性
在提問過程中,不要拘泥於一種提問方式,單一的提問與回答會使溝通變得不自然、不活躍,會影響回答者的思考模式。要根據不同的溝通內容、目的、環境,使用不同的提問方式。例如:提前給出問題,讓回答者進行準備,有利於獲得相對完整和係統的回答;在現場溝通中進行提問,則可以得到直接而相對真實的回答;連環式的提問具有引導作用;跳躍式的提問則可以開拓思維;設問式的提問可以以問為答;反問式的提問會產生威嚴感等。
(1)直接提問法。提問者直接提問,講明詢問目的,開門見山地提出問題。
(2)迂回提問法。某些情況下,可以緊扣目的“曲線救國”,從側麵入手,采用聊天、攀談的形式,逐步引入正題。
(3)追蹤提問法。提問者抓住重點,循著某種思路和邏輯,進行連珠炮式的提問。
(4)假設提問法。通過假設的方式提出問題,是一種“試探而進”的提問方法。
(5)激將提問法。以比較尖銳的問題,適當地刺激對方,促使對方的心態由“要我說”變為“我要說”。
(6)插入提問法。在溝通過程中,做必要而適當的插入提問。
(7)限選提問法。在問題中給出兩個或多個可供選擇的答案,從中選定答案。
3.提問語言的簡明性
提問的語言不宜過長,要通俗、幹淨、利索,不要拖泥帶水、含糊其辭。例如:
有一次,國畫大師張大千的弟子為其舉行餞行酒會,社會各界名流應邀出席。大千先生為人一向孤傲,大家不免有些拘謹。宴會開始後,隻見大千先生手舉酒杯來到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麵前:“梅先生,您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您一杯!”眾人聞聽此言,十分茫然。梅先生也不解其意:“此話怎講?”隻見大千先生笑答:“您唱戲,動口,難道不是君子嗎?我畫畫,動手,難道不是小人嗎?”於是滿堂賓客大笑不止,梅先生也恍然大悟,舉杯一飲而盡。宴會氣氛十分熱烈。
大千先生的答話中帶著反問,言語簡潔,帶有一定的誘導性,既調節了氣氛,又顯示出其技高一籌的口才。
4.提問難度的量力性
提出問題的難度要掌控好,必須考慮到溝通對象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一般來說,低難度的問題應針對較為具體的特殊事例,中難度的問題則可以是一些抽象的帶有一般規律性的問題,高難度的問題則以開放式為特征,考量回答者的綜合素質。在對群體提問時,難度應控製在中等水平,以大多數回答者經過思考能夠回答為前提,既不要過於簡單,也不要過於繁難。
1.原中央電視台“麵對麵”節目的主持人王誌說:“質疑是我提問的方法,在我和被采訪人之間,我永遠都是配角,我首先要傾聽,再提出問題,我還要在傾聽時想辦法用我的問題配合他們講出他們內心的故事。我認為質疑是揭示真相的捷徑。”
王誌:你為什麼不樂意跟人家談這件事?
劉立早:我覺得這個是一個個人的選擇……而且在國外這種(事情)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王誌:但是否太讓人奇怪了?
劉立早:哪個地方讓人奇怪呢?
王誌:沒有人會做這種選擇,或者說很少有人做這種選擇。
劉立早:我就說了可能在國內會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