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斯諾登上天安門!中美解凍北京城(14)(2 / 3)

在大部分動亂地區,中國一直是一種穩定力量。中國的動機並不是鼓勵美國的野心,而是要遏製蘇聯的擴張。中國的目標並不是在各個方麵都與美國的目標一致。北京願意看到美國人和蘇聯人爭吵,這樣它無需付任何代價就可以和美國建立合作關係。中國領導人希望一種明確的結盟關係,勝似看到美國執行對蘇聯和北京保持等距離的政策,其間,美國略為傾向於北京,因為北京是弱的一方。就美國來說,他們對這種新關係的永久性不抱幻想。北京和華盛頓為方便而“結了婚”,這種關係變得帶有感情色彩,這主要是由於中國人在影響心理方麵頗有技巧,而美國人則對一個不複存在的、也許從未存在的中國抱有懷念之情。一旦中國強大得足以自主的時候,它可能會拋棄美國。它甚至可能轉而反對美國,如果根據自身利益的考慮中國認為需要這樣做的話。在這之前,如果蘇聯還不曾首先對中國發動軍事進攻以圖擺脫孤立地位的話,可能被迫真正緩和同美國的緊張關係。不管中國的長期政策如何,隻要美蘇對抗,美國的利益在於同中國合作,並支持中國的安全和頂住外來壓力。

尼克鬆的隨行記者團並不關心北京之行的深遠意義。一個星期沒有舉行記者招待會簡直使他們發瘋了,不停的宴會和要命的敬酒使這些無冕之王暈頭轉向。他們大概打心眼兒裏認定了尼克鬆的首創勁兒是鬧不出什麼名堂來的。他們吃飽喝足了,缺的是刺激。於是,他們如同老虎撲向扔進鐵籠裏的鮮肉一樣抓住了上海公報。2月28日的《華盛頓郵報》在報道的開頭寫道:

“尼克鬆總統答應了中國的要求,第一次公開保證從台灣撤出所有美國軍隊和軍事設施……總統所作的這些重大讓步看來換回了一些比較次要的東西,這就是,中國同意對美中之間的科學、技術、文化、體育和新聞交流和貿易往來提供便利。這裏的許多觀察家在權衡總統所作的讓步時,感到中國人在這場交易中占了便宜……看來,中國官員對這些討論的結果感到高興。”

這位作者根本沒有注意到關於霸權和不使用武力的段落,同樣也忽略了美國承諾從台灣撤出的條件。

有一個電視評論員發現,公報裏沒有提到或重申美國對台灣防務的義務,於是得出結論說,中國在公報中所得甚多,而所失甚少。其實,中國在公報裏沒有對美台防禦條約進行慣常的譴責,同樣可以被引證為中國的一個讓步,而喬冠華也確實這樣對基辛格講過,中國放棄了它長久以來所堅持的立場。無論如何,這位評論員忽視了一個事實,即美國在中國的土地上重申了他們對台灣的防務所承擔的義務。

2月28日《底特律自由新聞報》上一位同樣深刻的觀察家說:“中國得到台灣,美國得到蛋卷兒。”《新聞日報》對它的報道冠以這樣的標題:“別了,衝擊波”和“一致認為:對華外交搭橋,美國付價太高。”《波士頓環球報》的標題:“尼克鬆在台灣問題上讓步,保證撤離”。

後來,特別是在尼克鬆回到美國在華盛頓發表談話,重申美國的義務未受影響以後,這些聳人聽聞的標題才平息了下來。《美國科學箴言報》寫道:“尼克鬆總統所同意的就是他早已決定要做的事。”隻要防禦條約依然有效,“什麼都沒改變”。《華盛頓郵報》2月29日的一篇社論對上海公報進行了有水平的分析,並代尼克鬆反駁了關於“出賣”台灣的譴責――鼓勵這種譴責的人中也有這家報紙自己的記者。不過這類消極報道終究還是被尼克鬆訪問北京的有目共睹的影響所淹沒了,幾乎每一個美國家庭都能夠從自己的電視屏幕上親眼看見這個影響。這一次白宮的公共關係戰略終於成功了,而且還發揮了外交上的作用。電視圖像壓倒了印刷文字;公眾在看了美國總統在往昔的敵國的首都受到歡迎的場麵以後,對於就文件所進行的複雜分析便簡直不感興趣了。

中國之行以後,對雙方真正優先考慮的事不存在任何疑問了。有好多年,美國是同北京有政治關係而又無需同台北斷絕外交關係的惟一國家。尼克鬆訪問後的年月裏,中國領導人反複向美國強調毛澤東的觀點,即台灣是個次要問題;主要的共同問題在於保持世界均勢。除了名義以外,中美實際享有了外交關係;雙方通過固定的渠道和北京最上層保持著密切的聯係;同大部分多年以前承認北京的西方國家政府相比,華盛頓同北京的來往要頻繁得多。1973年在彼此首都建立聯絡處以後,兩國甚至有了事實上的大使館來增進隻有在友好國家之間才存在的經濟、文化和民間的往來。惟一令當時美國感到不足的是,隻要台灣當局的“大使館”還在,中國領導人就不願到美國去。

有人認為,貿易和交流的重大發展是雙方的目標,這些目標沒有達到,中美應該感到失望。其實,這對雙方來說隻是占第二位的。

在離開北京回美國的飛機上,由於當時還不知道事情的發展,美國人有一種奇怪的複雜心理。尼克鬆很了解國際事務,知道他贏得了一場真正的外交上的勝利。但同時,他也有足夠的政治頭腦使他意識到,如果第一批新聞報道決定了公眾的情緒,支持他的老保守派可能使他麵臨怎樣的危險。回美國後,尼克鬆會見參眾兩院的兩黨領導人,並得到了有力的支持。興致一高,他甚至想也許能夠一舉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散會時,他叫住富布賴特參議員,勸他不要再在越南問題上進行公開批評,因為這是一個很微妙的問題,如果再繼續爭辯下去,“弦會繃斷的”。尼克鬆用手指著目瞪口呆的富布賴特說:“怎麼樣,比爾,同意了吧?”這位參議員有點疑惑地站在那裏。

中國之行在美國越來越被認為是一個巨大的成功。由於美國公眾從中國之行獲得了希望,越南問題變得不那麼像是不可解脫的夢魘,而更像是應當迎接而取勝的挑戰了。

上海公報

中美雙方1972年2月27日在上海就聯合公報達成協議,史稱中美聯合公報,由於是在上海定稿和公布的,因此通常稱為上海公報。公報全文如下:

應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的邀請,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理查德?尼克鬆自1972年2月21日至2月28日訪問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陪同總統的有尼克鬆夫人、美國國務卿威廉?羅傑斯、總統助理亨利?基辛格博士和其他美國官員。